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未来可能不是硅做的,而是从一片“原子薄片”上切出来的?
你有没有想过,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未来可能不是硅做的,而是从一片“原子薄片”上切出来的?
南京大学王欣然团队真就把这事儿干成了——2英寸的二维半导体单晶,不是实验室里凑合出来的样品,是能直接对接产线的材料。
中芯国际已经蹲在门口了,2024年就要建示范线。
这不是论文发完就完的事,是芯片革命的齿轮,咔哒一声,真转起来了。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材料科学吗?
可你别忘了,过去十年,我们总在追别人跑过的路:光刻机、EDA软件、高端封装……可这次,他们从最底层的原子排列开始,重新定义了“能用”。
王欣然拿的不是普通奖,是腾讯科学探索奖,是五四奖章,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他不是在做实验,是在替中国在半导体的荒原上,亲手种出第一棵能结果的树。
而另一边,南方医科大学彭飞团队干了件更让人头皮发麻的事:他们证明了大黄蜂会“传染”情绪。
不是比喻,是实打实的实验数据——被电击过的蜜蜂,会更消极,别的蜜蜂看在眼里,自己也变怂了。
昆虫没有大脑皮层,没有镜像神经元,可它们就是能“共情”。
这事儿登上了《Nature》的Research Highlights,学校立马成立昆虫认知中心,省里砸钱支持。
你可能觉得,这跟咱有啥关系?
可当科学家开始认真研究“蜜蜂的焦虑”,人类对意识、情绪、甚至AI情感模拟的理解,就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我们以为的“低等生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懂情绪。
这两件事,一个在造未来的芯片,一个在改写生命的定义。
它们都不在热搜上,没有明星代言,没人拍纪录片,可它们正在悄悄重构我们对科技和生命的认知。
中国科研不是没突破,是我们太习惯盯着“卡脖子”的地方看,却忘了那些在无人区默默点灯的人。
王欣然团队去年发了三篇CNS,南京大学排全国第三。
彭飞成了副院长,要去国际昆虫学大会做主题报告。
这些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们的工作,正在决定十年后你的手机有多薄、你的AI会不会有“情绪”、你的医疗设备能不能更精准。
我们总说“科技自立”,可真正的自立,不是抢别人的专利,是有人敢在没人敢碰的领域,用一双手,把不可能变成可量产的材料,把一只蜜蜂的反应,变成理解生命的钥匙。
别再只看芯片代工、光刻机了。
真正的硬核,是有人愿意蹲在实验室,盯着原子排列十年,或者守着一群蜜蜂,观察它们是否“难过”。
你刷着短视频,抱怨内卷的时候,有人正在用科学,重新定义“人类能走多远”。
来源:Xx-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