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阳鸡架(也叫鸡骨架),是沈阳市一道地方特色美食。这道菜在外地难得一见,所以到了沈阳,我就想去尝一尝著名的沈阳鸡骨架。从网上查资料看到,百度百科对沈阳鸡架的介绍是比较丰富的,简明而清晰地勾勒出沈阳鸡架发展的轨迹。全文摘引如下:
原创 李寻
沈阳“老四季”店头,牌匾上有老太太的头像(李寻/摄影)
沈阳鸡架(也叫鸡骨架),是沈阳市一道地方特色美食。这道菜在外地难得一见,所以到了沈阳,我就想去尝一尝著名的沈阳鸡骨架。从网上查资料看到,百度百科对沈阳鸡架的介绍是比较丰富的,简明而清晰地勾勒出沈阳鸡架发展的轨迹。全文摘引如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沈阳人民把鸡和鸡蛋捐献出来,在南塔附近成立中国最早的养鸡屠宰场,这里养的鸡主要将鸡腿、鸡胸肉供给沈阳空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食用。随着食用鸡肉量的增加,每天会剩下很多鸡架,于是出现了沈阳第一家经营鸡架的饭店,配上戗面馒头、大碗啤酒售卖,供不应求。
20世纪80年代,以鸡架汤作为汤料的抻面并配上啤酒的“套餐”,成为沈阳的标志性美食。
20世纪90年代,沈阳部分产业工人再创业,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焊接制作工具,创新出铁板鸡架、烤鸡架、熏鸡架等小吃,渐渐地每条大街小巷都有了沈阳鸡架的足迹。2000年开始,沈阳鸡架火遍全国。
2025年9月13日我到了沈阳,决定品尝这种地方特色美食。打了一辆出租车,先请教司机:当地哪家最正宗?司机非常热情,告诉我沈阳卖鸡架的店铺很多,制作方法也很多,但最正宗的是在纬十三路的“老四季”总店——店头牌匾上有一个戴眼镜的老太太的头像。他告诉我:一定要记住这个头像,有这个头像才是真正的“老四季”的店面。
车来到地方,下车一看,果然店头上有一个戴眼镜老太太的头像。邻近中午,顾客已经开始排起队来。店内的面积不小,能容纳上百人就餐。我观察了一下,一个中午起码有两三百位顾客,在这里吃鸡架。
从菜单上来看,店里的餐菜已经不止是鸡架了,而是在鸡架的旗下形成系列化的产品。我点了店里的主力产品——鸡骨架,大的8块钱、小的7块钱;还有抻面,5块钱一碗,有各种型号(参见上图手机拍摄的菜单照片)。出租车司机向我提到过:最好再喝一瓶雪花啤酒,用他的话讲——“喝瓶‘老雪’”。我在路上问他“沈阳鸡架好吃不好吃”的时候,他说鸡架这东西好吃,但不能天天吃,你要天天吃,可能有点腻;但如果隔上一俩礼拜不吃,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所以,隔三差五吃个鸡骨架、来碗抻面、再喝瓶老雪,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沈阳“老四季”店里的鸡骨架,我觉得它属于炖煮制成的。它的鸡架有大小差异,但不论大小,留在骨架上的肉还是比较多的。肉质新鲜,汁水充分,味汁调得咸淡适宜。单说鸡肉的鲜嫩,可以说在各种鸡肉的做法里是能够排在前列的。
吃鸡骨架搭配的小菜有香菜、榨菜,一块钱一份,但这还不是灵魂,它的灵魂是要点一份香菜根。说到香菜根,我小时候吃过用香菜根腌制的咸菜,熟悉它的味道,在这里再次吃到它,立马产生一种亲切感,仿佛又回到上世纪70年代。
在全国别的地方,有很多是以烹制整鸡出名的,而鸡架确实只有沈阳最有名。至于它是不是网上资料描述的那样,是起源于给当时空军和地勤人员供鸡肉而剩下的鸡架,这一点我无从考证。但资料上提到90年代下岗工人们寻求生活出路,创造性地把鸡架发展出这么多加工方式,这是很近的历史,我们亲身经历过、感同身受。
单就美食的角度来讲,沈阳的鸡骨架名不虚传,非常好吃。虽然叫鸡架,但架上留下的肉不算少,而且新鲜程度极佳。不久前我做过一篇文章——《中国十大名鸡排行榜》,吃完沈阳鸡架之后,我觉得应该重新排名,这次要把沈阳鸡架排到第一位。
沈阳人都是极富幽默感的,我在网上看到一位沈阳博主的视频,他用吃剩的鸡架、鸡骨摆出一只鸡的造型——有点像著名的户外休闲品牌“始祖鸟”的logo,他说这个东西在外面叫“始祖鸟”,在我们沈阳叫“鸡架”。
来沈阳“老四季”就餐的顾客排队等待点餐(李寻/摄影)
沈阳“老四季”鸡架及其他菜品的菜单(李寻/摄影)
面条的种类可选(李寻/摄影)
沈阳鸡架的灵魂伴侣是榨菜和香菜(李寻/摄影)
沈阳“老四季”鸡架餐上桌:一大一小两个鸡架、两碗抻面、两个卤蛋、香菜根,还有榨菜和香菜叶混拌的小料。旁边还给配了吃鸡架用的塑料手套(李寻/摄影)
鸡架特写:大、小略有差别,能吃大的就吃大的吧。从特写图中能看出来,上面的鸡肉还是不少的(李寻/摄影)
—END—
来源:faye小酒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