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连绵秋雨过后,在胶州市胶西街道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内的茔子村,仍有成片的玉米秸秆立在田间。“轮式收割机和履带式收割机暂时都无法下地作业。”踩着湿润的田埂,示范区运营负责人、青岛展业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管仲虽心系收获,但也有一份可以“等一等”的底气。而
10月24日,连绵秋雨过后,在胶州市胶西街道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内的茔子村,仍有成片的玉米秸秆立在田间。“轮式收割机和履带式收割机暂时都无法下地作业。”踩着湿润的田埂,示范区运营负责人、青岛展业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管仲虽心系收获,但也有一份可以“等一等”的底气。而这底气,正源自“政企社”三方紧密协作、合力护粮的有力支撑。
作为青岛市首批启动的7个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之一,胶西街道的这片示范区依托青岛市“高标准农田+”模式,由政府统筹规划,胶州市茔子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以下简称茔子村合作社)、青岛展业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协同格局。记者穿行田间,发现即便历经多日阴雨,大部分田块中的玉米植株依旧挺拔,上部叶片透着的绿色,几乎没有倒伏现象。“这得益于前期的科学管理。”管仲介绍,示范区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技术等技术,以及选用的优质抗逆品种,在这场秋雨考验中见了真章。
胶州市胶西街道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运营中心。
政府的顶层设计,如同为这场秋收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洪堤。而企业与合作社的紧密接力,则让科学的收粮节奏得以有效执行。“在缺少烘干设备和充足晾晒场的情况下,盲目抢收反而会增加霉变风险。让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在植株上多留几天,既利于籽粒饱满,还能减少烘干成本和霉变风险。”面对部分种植户因心急而手工抢收等情况,管仲与示范区内合作社迅速联动,向种植户宣传科学收获理念。茔子村合作社负责人高飞绪坦言:“按往年经验,这时候早该抢收了。但今年听了示范区的统一指导,心里有了底,有序组织避免了各自为战、自乱阵脚。”
“这些待收地块的预计亩产依然稳定,高的在1200到1300斤,低的也有900到1000斤。”管仲表示,“只要再等三五天,等地里条件允许,我们周边1.5万亩土地,五天左右就能全部完成收割。”
然而,对于那些种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散户而言,持续的雨天让他们难免焦虑。面对这一情况,管仲主动伸出援手,积极履行企业责任:“玉米种植的亩成本在500元左右。针对小散农户,我们承诺对不同地块以每亩500至700元的价格进行兜底收购,确保他们不亏本,并保证在11月10日前帮他们把小麦种下去。”此外,公司1200多平方米的仓库也向周边小散户免费开放。“他们已经收下来的玉米,可以随时运来晾晒,将来直接拉走就行。”管仲补充道。
运营中心里烘干塔正在作业。
走进示范区的运营中心,8座高大的烘干塔整齐排列,日处理能力合计可达2400吨。这里采用了一种更为“温和”的低温烘干工艺,温度严格控制在36℃至42℃之间。“该温度区间能最大程度保留玉米的营养成分,确保品质稳定,帮助农户实现优粮优价。”管仲进一步介绍。烘干后的玉米随即进入筛选工序,经由比重机与分选机按品质分级:发芽的玉米粒将被加工为饲料;轻微霉变的经抛光和脱霉处理后,同样用作饲料原料;彻底腐烂的则制成有机肥,实现资源化还田。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