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你敢不敢想,就在咱们津津乐道这些花边新闻的时候,这位老人,可能正在下一盘长达半个世纪的惊天大棋,一盘关乎中国科技未来的棋
提到杨振宁,你脑子里蹦出的是啥,是82岁那年轰动一时的婚姻,还是他跟李政道为了排名闹得不可开交的往事
很多人就凭这些,给他贴上了“风流”、“自私”的标签,甚至觉得他对咱们国家没啥实在的功劳,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你敢不敢想,就在咱们津津乐道这些花边新闻的时候,这位老人,可能正在下一盘长达半个世纪的惊天大棋,一盘关乎中国科技未来的棋
今天,咱们就撕开这些标签,看看背后那个真正的杨振宁,一个你可能完全不认识的“布局者”
故事得从1955年那个春天说起,杨振宁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电话那头是鼎鼎大名的“晶体管之父”巴丁,口气有点急
巴丁说,老杨啊,我这儿搞超导研究,急需一个懂场论的年轻人,你那有没有靠谱的人推荐一下
杨振宁的眼神,恰好落在一份博士后的申请材料上,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开口了,“我给你推荐库珀这小子”
巴丁当时就懵了,“库珀,他对超导可是一窍不通啊”,杨振宁却笑了,“正因为他一无所知,所以脑子里没有条条框框,这恰恰是他的优势”
就是这个看似随意的推荐,像一把钥匙,直接捅开了物理学界卡了46年的死胡同,库珀果真找到了电子配对的关键,他和巴丁、施里弗三个人,一起把诺贝尔奖稳稳揣进了兜里
多年以后,库珀在回忆录里感慨万千,他说杨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把最合适的人,推到最要命的问题面前
这哪是推荐,这简直是给别人的人生剧本里,直接塞进一个诺奖大礼包啊,说他自私的人,脸疼不疼
一个人的伟大,不是看他自己拿了多少奖,而是看他能让多少人,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
再说说那个让他名垂青史的“杨-米尔斯理论”,那可是跟相对论、量子力学并肩的二十世纪物理学三大支柱之一,你手机里的GPS定位,背后都有它的影子在晃悠
这玩意儿是1953年,他跟一个叫米尔斯的年轻人共用一个办公室时琢磨出来的,当时米尔斯还是个菜鸟,而杨振宁已经是大咖了
两个人研究非阿贝尔规范场,公式复杂到让人想撞墙,杨振宁灵光一闪,用一个天才的想法解决了最核心的质量难题,理论框架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按照圈里的规矩,这种级别的发现,杨振宁完全可以单独署名,或者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但他没有
他坚持把米尔斯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于是,“杨-米尔斯理论”就这样诞生了,让一个年轻人一夜之间名扬四海
那个跟杨振宁闹掰的李政道,曾在回忆录里说,他们俩分开是场悲剧,但被杨振宁提携的米尔斯又是怎么说的呢
1992年,米尔斯在庆祝杨振宁70岁生日的演讲上,说能跟佛兰克杨这个名字排在一起,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和荣耀
他坦白说,自己当时经验还很浅,杨振宁不仅聪明绝顶,而且对年轻的物理学家慷慨到难以置信,他只不过是做了点有用的贡献而已
你看,一边是合作破裂的惋惜,一边是发自肺腑的感恩,到底哪个才是杨振宁的真面目,答案是不是有点清楚了
如果说提携国外同行只是他的常规操作,那他对咱们自己人的扶持,那才叫一个倾尽所有,不计代价
1971年,杨振宁时隔26年第一次踏上故土,这次回国访问像一颗石子,在他心里激起了千层浪,也让他暗暗下了一个决心
1980年元旦,纽约的一场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会上,杨振宁带头发起了一个募捐,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基金”
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民间组织,后来竟然像个精准的滴灌系统,资助了整整91位中国学者,把他们送到了美国顶尖的学术殿堂
这里面就有后来执掌复旦大学激光物理研究所的忻元龙,还有在南开大学开创理论物理研究室的葛墨林
杨振宁对这事儿有多上心,他亲自筛选每一个候选人,亲手给每个人写推荐信,甚至在1985年,亲自跑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去“吵架”,硬是把中国学者塞进了“国际访问学者计划”里
忻元龙教授到现在都记得,1982年杨先生开着车带他们这帮穷学生去超市采购的场景
杨先生指着货架上的麦片,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记住,让你们来美国,不是为了让你们来享受生活吃麦片的,而是要你们把这里最先进的知识,像一颗颗种子一样,带回咱们中国去”
这些被他亲手挑选和浇灌的“种子”,后来在中国的大地上,真的结出了累累硕果
葛墨林回到南开,从零开始,拉起了中国第一个研究杨-米尔斯理论的队伍,还记得吗,就是杨振宁自己那个诺奖级的理论
当年那个抱着一堆教材,眼神里充满迷茫的潘建伟,如今,已经是响当当的“量子之父”了
2021年杨振宁百岁生日,这些被他改变命运的学者们,联名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先生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机会,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中国人完全可以在基础科学领域站上世界之巅的信念
那些说他对国家没贡献的,请问,还有比这更深沉,更长远的贡献吗
最高明的布局,不是建一座丰碑,而是播下一片种子,让后来人长成一片森林
再说葛墨林教授,1980年的冬天,他还在兰州大学的办公室里为一篇论文愁得挠头,突然系主任冲进来,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杨振宁先生邀请你去美国石溪分校访问”
这个机会,彻底扭转了葛墨林的学术生涯,在石溪分校,杨振宁手把手地教他,甚至把自己还没发表的研究笔记都拿给他看
1986年,南开大学要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杨振宁力挺葛墨林,他说,“墨林这小子,不光懂我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怎么把这套理论,在中国的泥土里种活”
为了这个研究室,杨振宁真是操碎了心,他请来俄罗斯的数学大牛,派自己的得意门生来中国合作,每年亲自看研究报告,甚至在1990年,打破常规,跟葛墨林一起招博士生
首届弟子孙昌璞,现在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了,他还记得当年博士答辩,杨振宁那个要命的问题,“你的计算非常漂亮,但我问你,如果实验证明你的理论是错的,你打算怎么办”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在孙昌璞心上,也成了他后来指导自己学生的座右铭,这种对科学本质的敬畏,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去
还有潘建伟,当年搞量子纠缠实验,最缺的就是钱,杨振宁知道了,二话不说,直接从自己的奖金里掏钱支持
他还不放心,又亲自给荷兰的同行写信,信里说,“这个中国年轻人的实验设计,可能会打开一扇通往量子通信新世界的大门”,这封信的分量,可比任何经费申请都重得多
2004年,潘建伟团队搞出了五光子纠缠,杨振宁高兴坏了,破例请这个年轻人到自己家里吃饭,84岁高龄,还坚持给清华大一新生讲普通物理,就为了把科学的火种,亲手递到下一代人手里
2017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量子通信,震惊世界,杨振宁第一时间打电话祝贺,电话那头,是老人欣慰的笑声
你看,那颗叫潘建伟的“种子”,如今也长成了参天大树,他带领团队研制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在某些特定问题上,比现在最牛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上亿亿倍
从1955年推荐库珀,到2003年“归根”清华园,再到今天看着满园桃李,杨振宁这一路,播撒的何止是知识,分明是在为中国的科技未来,布下一个个关键的棋子
2003年秋天,81岁的杨振宁搬进清华园的“归根居”,他特意把书房的窗户朝向科学馆,74年前,他就是在那栋红砖楼前,第一次听父亲讲什么是“对称”
现在,他推开窗,看着物理系的新生抱着量子力学教材匆匆走过,满眼都是自己7岁时的影子
半个世纪前,他的挚友邓稼先在信里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如今,他用自己的一生,用那些被他亲手扶持起来的院士、教授、科学家,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共同途”
现在,你还觉得,用“82娶28”或是署名之争来评价杨振宁,是不是有点太小看他了,也太小看历史了
来源:勇往直前的天空n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