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必看!新任驻村干部最容易踩的 5 个坑,你一定要绕过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11:28 1

摘要:初入乡村,壮志满怀,却不知前方暗礁遍布。为何有的驻村干部辛苦一年,村里却毫无起色?为何明明带着惠民政策而来,村民却冷眼相待?这些问题背后,藏着新任驻村干部最容易踩的 5 个大坑。稍有不慎,不仅会让乡村振兴工作停滞不前,更可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盼。

初入乡村,壮志满怀,却不知前方暗礁遍布。为何有的驻村干部辛苦一年,村里却毫无起色?为何明明带着惠民政策而来,村民却冷眼相待?这些问题背后,藏着新任驻村干部最容易踩的 5 个大坑。稍有不慎,不仅会让乡村振兴工作停滞不前,更可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盼。

一、政策解读偏差:好心办成 “糊涂事”

某驻村干部看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误以为只要把村里土地拿出去交易就能快速致富。于是匆忙推动土地流转,却因忽视土地用途管制和生态红线要求,不仅项目被叫停,还引发村民对政策的误解。这就是典型的政策解读偏差,将复杂的政策简单化、片面化。政策是乡村振兴的指南针,一旦解读错误,方向就会南辕北辙。要避免这类问题,驻村干部需主动参加系统的政策培训,对照本地实施办法制作政策对比表,遇到不懂的及时向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请教。还可以邀请专家到村开展 “政策落地” 专题辅导,每月组织村 “两委” 进行政策闭卷测试,确保对政策的理解精准到位。

二、脱离群众:把 “驻村” 变成 “住村”

有的驻村干部驻村数月,连村里 “五保户” 住在哪都不清楚,对留守儿童的就学困难不闻不问。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在会议室闭门制定村规民约,从不征求村民意见。这哪里是驻村工作,分明是把 “驻村” 变成了 “住村”。

“上百家门,吃百家饭”,是驻村干部了解村情民意的重要方式。只有走进村民家中,和他们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才能真正听到他们的心声。驻村干部应实行 “民情日记” 制度,每日记录走访见闻;设立 “村口议事日”,每周在村头广场集中收集群众诉求;建立 “村民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家庭的结构、收入来源和急难愁盼问题。只有真正融入群众,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盲目跟风发展产业:“致富梦” 成 “亏损局”

看到邻村种植羊肚菌获利,某村驻村干部不经调研就投入 50 万元建设大棚。结果因市场饱和、技术不足,不仅没有盈利,还让村集体背负了沉重债务。这种盲目跟风发展产业的行为,在新任驻村干部中并不少见。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绝不能头脑一热就盲目跟风。驻村干部应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产业发展可行性报告》,对市场容量、技术需求、成本收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建立 “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涵盖农业、经济、电商等领域;设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占总投资的 15% - 20%。只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规划,才能让产业真正成为乡村致富的引擎。

四、应急管理能力薄弱:小灾害酿成大损失

某村遭遇暴雨,因驻村干部没有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导致村里部分道路被冲毁,农田被淹,村民房屋受损严重。由于缺乏应急物资和救援力量,灾情得不到及时处置,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这暴露出驻村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严重不足。

乡村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驻村干部必须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包括防汛、防火、防疫等;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村民的应急反应能力;储备应急物资,建立应急队伍。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五、项目监管不敢较真碰硬:“惠民工程” 变 “闹心工程”

在村里饮用水工程建设中,驻村干部发现施工方使用劣质管材,却因害怕得罪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工程完工后,水质不达标,村民怨声载道。这种对项目监管不敢较真碰硬的态度,让原本的 “惠民工程” 变成了 “闹心工程”。

村级项目关乎村民的切身利益,驻村干部必须敢于担当,严格监管。要聘请第三方监理公司全程监督,费用纳入项目预算;组建由村民代表、老党员组成的 “草根监理队”,定期巡查;引入工程质量追溯系统,关键材料扫码可查来源。只有以 “零容忍” 的态度对待项目质量问题,才能确保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这些坑,每一个都可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踩进去,耗费的是时间、资金,失去的是民心;绕过去,收获的是村民的笑脸、乡村的发展和组织的认可。新任驻村干部们,愿你们擦亮双眼,绕开这些坑,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来源:公文写作林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