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要和男性朋友们聊一个“难以启齿”却至关重要的话题——睾丸痛。作为男性生殖系统的“核心部件”,睾丸不仅是产生精子的“工厂”,还负责分泌雄激素维持男性特征。一旦它发出“疼痛警报”,千万别因为害羞或侥幸心理拖延就医,有些情况可能分分钟影响“传宗接代”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要和男性朋友们聊一个“难以启齿”却至关重要的话题——睾丸痛。作为男性生殖系统的“核心部件”,睾丸不仅是产生精子的“工厂”,还负责分泌雄激素维持男性特征。一旦它发出“疼痛警报”,千万别因为害羞或侥幸心理拖延就医,有些情况可能分分钟影响“传宗接代”甚至危及生命!
一、先给睾丸“画个像”:为什么它这么“娇贵”?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个,像两颗悬挂的“椭圆形坚果”,外面包裹着坚韧的白膜,内部由无数曲细精管和间质细胞组成。别看它体积不大(成年男性睾丸长约4-5厘米,重约10-15克),却是男性身体中最“敏感”的器官之一——这里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比指尖还灵敏!打个比方:如果手指被针扎一下是“轻微刺痛”,睾丸被同样力度碰到可能就是“剧痛难忍”。这种“娇贵”的特性,也让它更容易受到伤害或疾病的侵袭。
二、睾丸痛的“幕后黑手”:从“小麻烦”到“紧急警报”
睾丸痛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就像“身体的红绿灯”,不同的疼痛特点可能对应不同的“病因”。我们可以根据疼痛的“急缓”和“伴随症状”,把常见原因分为三大类:
1. 紧急!6小时内必须就医的“红色警报”
▶ 睾丸扭转:“睾丸的血管被拧成了麻花”
这是最凶险的情况!睾丸通过精索与身体相连,精索内有供应睾丸血液的动脉和回流血液的静脉。如果睾丸发生“扭转”(就像拧麻花一样),会瞬间阻断血液供应,医学上称为“睾丸扭转”。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少年(12-25岁是高发年龄),常发生在剧烈运动、睡眠中或外伤后。
症状特点:突然发作的一侧阴囊剧烈疼痛,像“被人狠狠揪住”,可伴有下腹部或腹股沟区放射痛、恶心呕吐、阴囊红肿。用手托举阴囊时,疼痛不但不缓解反而加重(医学上叫“托举痛阳性”)。
危险指数:★★★★★(黄金抢救时间只有6小时!超过12小时,睾丸缺血坏死的概率接近100%,只能手术切除。)
真实案例:去年我接诊过一位17岁高中生,凌晨2点睡觉时突然被睾丸痛醒,以为是“运动拉伤”,硬扛到早上8点才来医院。B超显示睾丸扭转已超过6小时,虽然紧急手术复位,但因缺血时间太长,最终还是没能保住睾丸。如果他能早2小时就医,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 睾丸附睾炎:“细菌入侵,睾丸变成了‘发炎的气球’”
睾丸本身很少单独发炎,多数是邻近的附睾先“中招”(附睾炎),然后蔓延到睾丸,形成“睾丸附睾炎”。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通过尿道逆行感染(比如前列腺炎、尿道炎没及时治疗,细菌“顺着输精管爬上去”)。
症状特点:发病较急,一侧阴囊红肿、发热(摸起来比另一侧烫),睾丸和附睾肿大、触痛明显,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严重时会伴有发热(38℃以上)、寒战。如果是性传播疾病(如淋病、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还可能伴有尿道分泌物。
危险指数:★★★★☆(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形成脓肿,甚至影响生精功能。)
2. 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黄色预警”
▶ 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的‘血液高速公路’堵车了”
精索里的静脉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动脉,如果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液回流受阻,就会导致静脉扩张、迂曲,形成“精索静脉曲张”。这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左侧(约占90%),因为左侧精索静脉呈直角汇入肾静脉,回流阻力更大。
症状特点:多数人平时没症状,少数人会出现阴囊坠胀、隐痛,站立或行走时间长了加重,平躺休息后缓解,就像“阴囊里揣了一团‘蚯蚓状’的东西”。严重时肉眼可见阴囊表面突出的“青筋”。
危险指数:★★★☆☆(长期不处理,静脉淤血会导致睾丸温度升高、缺氧,影响精子生成,可能造成少精、弱精,甚至无精症。)
▶ 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痛的‘伪装大师’”
很多男性睾丸痛查来查去,最后发现“病根”在前列腺!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疼痛常表现为“会阴部、下腹部、腹股沟区或睾丸的隐痛、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像“游走性疼痛”,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不尽、射精后不适等症状。这是因为前列腺与阴囊、睾丸的神经支配有交叉,炎症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牵涉痛”。
症状特点:疼痛程度较轻,多为“坠胀感”或“隐隐作痛”,久坐、熬夜、喝酒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危险指数:★★☆☆☆(虽然不致命,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焦虑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3. 少见但“坑人”的“蓝色谜团”
▶ 睾丸肿瘤:“沉默的‘恶性肿块’”
睾丸肿瘤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早期往往没有疼痛,只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大”,质地变硬(像“石头”一样坚硬,失去正常的弹性)。但少数情况下,肿瘤内出血或坏死时,会突然出现疼痛,容易被误诊为“炎症”。
症状特点:一侧睾丸肿大、沉重感(“感觉阴囊里掉了块石头”),触摸时无明显压痛,但质地坚硬,透光试验阴性(用手电筒照阴囊,肿瘤区域不透光,而鞘膜积液会透光)。
危险指数:★★★★☆(睾丸肿瘤90%以上是恶性,但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治愈率可达95%以上!)
▶ 鞘膜积液:“睾丸泡在了‘积水的囊袋’里”
正常情况下,阴囊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如果液体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就会形成“鞘膜积液”,像给睾丸套了个“水囊”。多数是良性的,但积液过多会压迫睾丸,引起坠胀或隐痛。
症状特点:阴囊逐渐增大,无痛或轻微胀痛,触摸时感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手电筒照上去发亮)。
危险指数:★☆☆☆☆(除非积液量大影响生活,否则一般无需紧急处理。)
三、出现睾丸痛?“3步自查法”帮你初步判断
发现睾丸痛时别慌,先通过以下3步简单判断“危险等级”,再决定是否立刻就医:
1. 看时间:疼痛是否突然发作?如果是“突然剧痛”,尤其是青少年,优先考虑“睾丸扭转”,立即就医!
2. 摸温度:阴囊是否红肿、发热?如果局部皮温升高,伴有触痛,可能是“炎症”(如睾丸附睾炎)。
3. 试托举:用手轻轻托举阴囊,如果疼痛加重,警惕“睾丸扭转”;如果疼痛减轻,可能是“精索静脉曲张”或“炎症”。
重要提醒:自查只是“初步判断”,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只要疼痛持续超过1小时不缓解,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睾丸肿大,务必第一时间去医院泌尿外科或急诊科!
四、医生如何“揪出”病因?这些检查少不了
到医院后,医生会结合你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精准破案”:
• 体格检查:触摸睾丸大小、质地、压痛情况,检查精索是否增粗,判断有无扭转或炎症体征。
• 超声检查:这是“首选检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睾丸的血流情况——睾丸扭转时“血流信号消失或减少”,炎症时“血流信号增多”,肿瘤则表现为“低回声肿块”。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看白细胞是否升高,判断有无感染)、尿常规(排查尿路感染)、精液常规(怀疑前列腺炎或不育时做)、肿瘤标志物(如AFP、HCG,排查睾丸肿瘤)。
五、治疗和预防:给睾丸“全方位保护”
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千万别自己“百度看病”乱用药!
• 睾丸扭转:唯一治疗是“手术复位”,越快越好!医生会通过手术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并固定在阴囊壁上,防止再次扭转。
• 睾丸附睾炎: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托起阴囊,局部冷敷(前3天)或热敷(3天后),同时根据致病菌选择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疗程通常2-4周,彻底杀灭细菌,避免转为慢性。
• 精索静脉曲张:无症状或轻度者可穿紧身内裤、避免久站;重度或影响生育者,需手术治疗(如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 睾丸肿瘤:一旦确诊,尽早手术切除患侧睾丸,根据肿瘤类型决定是否需要化疗或放疗(早期精原细胞瘤治愈率极高!)。
日常预防小贴士:
1. 避免久坐久站: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减少精索静脉淤血。
2. 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清洗外阴,避免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源头感染”。
3. 运动保护:打球、骑车等运动时穿紧身运动内裤,避免睾丸受到撞击。
4. 定期“自摸”检查:每月洗澡时用手轻轻触摸睾丸,感觉大小、质地是否均匀,有无肿块或压痛,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六、写在最后:睾丸痛不是“小事”,你的重视决定结局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不好意思说”“以为忍忍就好”而延误治疗的案例:有人把睾丸扭转拖成了“单侧切除”,有人把慢性前列腺炎熬成了“焦虑症”,还有人因忽视睾丸肿瘤早期信号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睾丸痛从来不是“矫情”,而是身体给你的“求救信号”。
记住:男性的“睾丸健康”不仅关乎生育,更关乎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下次如果它“喊痛”,别犹豫,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泌尿外科就诊——早一分钟重视,少一分遗憾!
来源:创造未来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