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痛点难点与职工关切问题研究报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10:39 1

摘要: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自1982年组建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单位。经过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公司连续多年新建油气产能保持在千万吨级,2024年实现油气净产量当量7.268亿桶,原油增产量占全国总增量的79%,天然气增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痛点难点与职工关切问题研究报告**

**一、 引言**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自1982年组建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单位。经过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公司连续多年新建油气产能保持在千万吨级,2024年实现油气净产量当量7.268亿桶,原油增产量占全国总增量的79%,天然气增速位居三大油公司之首,连续21年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获得A级。然而,随着油气资源开发日益向“低、边、稠”(低渗透、边际、稠油)等劣质化资源发展,以及深水、超深水、高温高压等复杂领域成为主战场,中国海油在产能建设、工程效率、成本控制、安全质量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海上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广大职工在身心健康、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且迫切的关切。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中国海油当前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与职工关切的实点,总结现有改善措施,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公司提供决策支持。

**二、 发展痛点与难点**

中国海油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资源品质、工程建设、成本效益与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这些挑战相互交织,构成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 **资源品质劣质化,开发难度与成本持续攀升**

* **主力资源转向“低、边、稠”**:经过四十余年的开发,易开采的常规油气田资源已基本动用。当前及未来的勘探开发主战场全面转向低渗透、边际、稠油等“低、边、稠”资源,以及深水、超深水、高温高压等复杂领域。这些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单井产量低、开发成本高,对技术、装备和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

* **海上工程工作量剧增**:为实现“增储上产”的战略目标,必须开发更多此类资源,导致海上油气工程建设工作量逐年攀升,对设计、采办、建造、安装等环节的资源协调和项目管理能力形成巨大压力。

2. **传统工程建设模式粗放,效率与成本挑战严峻**

* **“单一项目个性化”模式弊端凸显**:长期以来,海上油气田开发采用“一项目一设计、一项目一采办”的模式,导致设备材料规格繁多、设施部件不通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率。

* **建造周期长、成本高**:由于缺乏标准化,设计、采办、建造等环节无法并行作业,项目周期长。同时,小批量、非标化采购和建造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与“降本增效”的要求背道而驰。

* **资源协调矛盾突出**:加快产能建设的迫切需求与有限的人力、场地、船机等资源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在渤海等海域,场地资源紧张,协调难度大,成为制约整体开发效率的瓶颈。

3. **前置条件复杂,项目进度不确定性增加**

* **海域使用权证办理难度大**:海上油气开发涉及海域使用权、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许可、航道通航安全评估等多重审批,手续复杂,办理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直接影响项目整体进度,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延期。

*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多**:海上作业受天气、海况等自然条件影响巨大,有效作业窗口期短,台风、大风浪等恶劣天气频发,进一步增加了项目按期完成的难度和风险。

4. **统筹平衡产能建设提速与保障安全质量的难题**

* **提速与安全的平衡**:在国家“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战略要求下,必须加快产能建设。然而,海上作业本身风险极高,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如何在追求“优快上产”的同时,确保海上作业的绝对安全和工程质量,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挑战。

* **深水、超深水安全风险倍增**:随着作业水深增加,井控、水下设施安全、人员逃生等风险呈指数级增长,对安全管理体系、应急预案和技术装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三、 职工关切的实点**

在高风险、高压力、长期离岸的海上作业环境中,中国海油职工的关切主要集中在身心健康、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这些是影响队伍稳定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1. **身心健康与职业安全**

* **长期离岸的身心健康**:海上作业人员通常在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等设施上连续工作数周,远离陆地和家庭,长期处于封闭、高压、高噪声、高振动的环境中,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疏导有强烈需求。

* **职业病防护与健康筛查**:长期在海上高盐、高湿、高辐射、高噪声环境下工作,对心血管、听力、皮肤、骨骼肌肉系统等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职工对定期的、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和职业病防护措施(如降噪、防护用品)高度关注。

* **工作强度与疲劳管理**:海上作业节奏快、强度大,倒班制度严格。职工对合理安排作息、保障充足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和职业倦怠有迫切期待。

2. **工作生活平衡与家庭维系**

* **与家人团聚时间少**:长期离岸工作,导致与家人团聚时间严重不足,是职工普遍的“后顾之忧”。这不仅影响个人幸福感,也对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产生深远影响。

* **通讯与网络保障**:在海上平台上,稳定的网络通信是维系与家人情感联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纽带。职工对改善网络带宽、降低通信费用、保障通讯畅通有持续诉求。

3. **职业发展与技能提升**

* **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与前沿性**:面对深水、超深-水、智能化、数字化等前沿技术,职工渴望获得系统、实用、前沿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适应公司转型发展需求。

* **职业发展通道与晋升公平性**:青年技术骨干和一线工人关切个人成长路径是否清晰,晋升机会是否公平透明,薪酬激励是否能充分体现技术贡献、工作价值和岗位风险。

* **创新平台与价值实现**:一线职工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希望有平台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并能得到认可、推广和奖励,实现个人价值,获得职业荣誉感。

4. **生活条件与人文关怀**

* **一线站点生活条件**:虽然海上平台设施不断完善,但职工对进一步改善住宿的私密性与舒适度、提升餐饮的多样化与营养均衡、丰富文体娱乐活动等生活条件,仍有提升生活质量的期待。

* **后勤保障与快速就医**:在偏远海域,一旦发生急症或意外,能否快速获得有效救治是职工和家属最担忧的问题之一。对建立更高效的海上医疗救援、直升机应急撤离通道有强烈需求。

* **社会认可与荣誉感**:职工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的贡献能被社会和公众更广泛地认知和认可,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 已采取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痛点、难点和实点,中国海油以“五个一”价值创造为导向,系统推进管理创新与人文关怀,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以“五个一”为导向,系统推进工程标准化**

* **一个工作目标**:以产量最大化为核心,加快产能建设,全过程提质增效。

* **一个核心理念**:以工程标准化驱动,推动从“单一项目集中攻坚”的临时性模式,升级为“产能建设常态化比较优势”的可持续模式。

* **一个技术机理**:以基础性标准化技术(工程设施定型化、设备材料系列化、产品部件产品化、工艺装置模块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为根基,推动应用性标准化技术(“选型化”设计、“批量化”采办、“工厂化”预制、“一体化”总装、“工序化”安装)发展,并催生前沿性标准化技术(组装式导管架、组块规模定制化、智能制造、标准化无人平台)。

* **一个实施策略**:推行“去项目化”规模定制+“项目化”交付管理+标准化成果迭代管理。即统筹多项目需求,进行“批量化”采办和“工厂化”预制,项目决策后快速应用标准化物料进行“项目化”总装。

* **一个能力建设**:打造“工程FASTER 402”品牌,追求项目批复后402天建成投产,实现“更快更优更智能”。

2. **创新五项管理,实现从“个性”到“集约”的重大转变**

* **技术开发“系统融合”**:发布《海上油(气)田工程标准化建设纲要》和《工程标准化深化应用实施方案》,构建技术和管理相融合的体系架构,确保全过程技术和管理目标统一。

* **工程设计“优快选型”**:建立标准化设计库,推行“选型化”设计,大幅缩短设计周期。

* **批量采办“动态匹配”**:统筹多项目需求,开展设备材料“批量化”采购,通过规模效应显著降低采购成本。

* **设施智造“规模定制”**:推行“工厂化”预制、“一体化”总装,将海上作业转移到陆地工厂,提高质量和效率。

* **海域整体“项目集约”**:对同一海域的多个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协同作业,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3. **践行“以人为本”,强化职工关爱与人文关怀**

*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将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改善海上作业条件。

* **夯实后勤资源供给**:不断优化平台生活设施,改善餐饮、住宿、网络等条件,提升职工生活质量。

* **加强一线职工人文关怀**:各级工会组织常态化开展“送温暖”“送清凉”活动,慰问一线职工,为他们送去保温杯、防晒袖套、防尘防晒面罩等慰问物资。

* **关注职工身心健康**:积极开展技术工人和先进职工疗休养活动,提升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持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五、 改进方向与建议**

为巩固现有成果,推动中国海油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需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1. **在工程标准化上,从“深化”向“引领”和“智能”迈进**

* **拓展标准化覆盖范围**:将标准化理念从工程建设向勘探开发、生产运营、数字化智能化等全生命周期、全业务领域延伸,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

* **攻关前沿技术标准**:在深水、超深水、天然气水合物、海上风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积极布局和制定技术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

* **深化数智化融合**:将标准化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发智能设计、智能采办、智能建造系统,实现从“规模定制”到“智能定制”的跨越,进一步提升效率。

2. **在安全管理上,从“保障”向“预测”和“本质”升级**

* **构建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海上设施的关键设备、作业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基于AI的风险预测与预警模型,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

* **推广标准化无人平台**:在边际、低产油田,大力推广和应用标准化无人平台技术,从根本上消除人员海上作业风险,实现“无人则安”。

* **强化本质安全设计**: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就将本质安全理念融入其中,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安全风险。

3. **在职工关爱上,从“关怀”向“赋能”和“共荣”深化**

* **建立心理健康长效支持体系**:在所有海上平台和陆地单位设立心理关爱角或配备兼职心理辅导员,将心理状态测评纳入年度健康体检,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辅导。

* **打造“智慧海上家园”**:持续升级海上平台的网络、通讯、娱乐设施,探索利用VR/AR技术为职工提供虚拟家庭团聚、在线教育等服务,缓解思乡之情。

* **畅通职业发展双通道**:建立管理、技术、技能并行的多序列晋升通道,加大对一线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让“有为者有位、技高者多得”。

* **讲好“海油故事”**:加强对外宣传,大力弘扬新时代海洋石油精神,宣传一线职工的感人事迹,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和职工的职业荣誉感。

4. **在企业发展上,坚持“发展为要”与“职工为本”同频共振

将职工福祉融入发展战略:将提升职工幸福感、获得感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职工。

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化民主管理、共享发展成果,让职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形成企业关心职工、职工心系企业的良性循环。

六、 结论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正处在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劣质化与开发成本高企的矛盾,使得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海油以“五个一”价值创造为导向,系统推进工程标准化,创新构建“五项管理”模式,成功实现了从“单一项目个性化”到“海域整体开发规模定制化”的重大转变,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海油方案”。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以人为本”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通过系统性的管理创新,中国海油不仅夯实了技术根基、优化了供应链、降低了成本,更通过持续的职工关爱与人文关怀,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活力。未来,中国海油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战略,将工程标准化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将职工关爱做到更实、更细、更暖。唯有如此,才能在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的征程上,实现海洋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数智化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湘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