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乱追量子股!10家真干活企业,看懂再下手不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10:36 1

摘要:前几天跟一位做私募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近接到最多的咨询就是“量子股能不能买”,还有人直接要“10家真干活企业的名单”,就怕错过风口。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情——看着板块里的股票几天涨一波,谁都想凑个热闹,但每次看到有人因为买了“蹭概念”的量子股被套,又觉得可惜。

前几天跟一位做私募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近接到最多的咨询就是“量子股能不能买”,还有人直接要“10家真干活企业的名单”,就怕错过风口。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情——看着板块里的股票几天涨一波,谁都想凑个热闹,但每次看到有人因为买了“蹭概念”的量子股被套,又觉得可惜。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也不直接给企业名单——毕竟股市里没有“稳赚不赔”的标的,直接荐股风险太高。咱们就用大白话掰扯清楚:量子股里的“真干活”和“假蹭热”到底怎么分?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企业,身上都有哪些“实锤”特征?看懂这些,比拿到名单还管用,至少能帮你避开80%的坑。

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量子科技不是“炒题材”的赛道,它是需要真金白银砸研发、靠技术突破说话的“硬科技”。现在A股里带“量子”标签的公司不少,但真正在这个领域“扎下根干活”的,其实没那么多。很多公司只是发个公告说“要布局量子科技”,实际上既没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也没在量子相关领域花多少钱,更没拿得出手的成果,纯属跟着热点“蹭流量”。这种股就像泡沫,涨得快,跌得更快,追进去很容易高位站岗。

那怎么判断一家量子企业是不是“真干活”?不用看那些晦涩的技术术语,记住三个“硬指标”就行,这也是机构选股时最看重的逻辑,每一个都能帮你筛掉一批蹭概念的公司。

第一个指标:研发投入“真金白银”,不是嘴上说说。量子科技的研发成本有多高?举个例子,建一个量子计算实验室,光是核心设备的采购、环境控制(比如超低温、防干扰)的搭建,就得花好几亿;研发量子芯片的材料,可能要反复试验上百次,每次都得投入百万级的资金。真正干活的企业,绝不会在研发上“抠搜”,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比、研发人员数量,都是实打实的证明。

比如有的量子通信企业,每年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能达到15%以上,比普通科技公司10%左右的平均水平高出一截;还有的量子计算企业,会常年和中科大、中科院这些顶尖科研院所合作搞攻关,光合作研发的投入每年就有几千万。反观那些蹭概念的公司,要么研发费用明细里根本找不到“量子相关”的支出,要么一年就花几百万,连个像样的研发团队都养不起——要知道,一个量子领域的博士级研究员,年薪至少几十万,这点钱连招人都不够,更别说搞研发了。

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技巧:看公司的年报或半年报时,别只看“研发费用总额”,重点盯两个细节:一是“研发费用具体投向”,如果明细里写着“量子芯片材料研发”“量子通信设备调试”“量子算法优化”这类具体项目,说明钱真的花在了量子领域;二是“研发人员构成”,如果研发团队里有来自顶尖高校量子实验室的博士、有行业内资深的工程师,甚至有院士级别的顾问,那大概率是真干活的。要是只笼统写“科技研发”,连具体方向都没有,或者研发人员里没几个懂量子的,基本就是蹭热度。

第二个指标:有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不是画饼。量子科技的成果,不是靠“PPT”展示的,而是能落地、能验证、能拿出“实锤”的——比如核心专利、原型产品、实际合作项目。

真干活的企业,手里会攥着一批量子相关的“发明专利”(不是没技术含量的“外观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比如量子编码的新方法、量子芯片的封装技术、量子传感的检测算法,这些专利能直接体现公司的技术实力,而且能在后续的产品研发中发挥作用。有的企业还会推出实际的量子相关产品,比如量子通信的中继设备、量子密钥生成器,甚至能给下游的金融机构、能源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帮电网做量子加密的电力数据传输系统,帮银行做量子安全的交易信息保护,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落地成果,不是纸上谈兵。

而蹭概念的公司呢?要么没什么量子相关的专利,要么只有几个和核心技术不沾边的“边缘专利”;就算有“合作”,也只是签个“意向协议”,连具体的合作内容、时间节点、投入金额都没写清楚——这种协议说白了就是“画饼”,半年一年过去,基本没下文。大家要是看到某家公司说“要和某研究院合作研发量子技术”,但后续没任何进展公告,基本就能判断是蹭热度了。

第三个指标:业务聚焦“量子核心赛道”,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量子科技分很多方向,比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每个方向都需要长期深耕才能出成果。真正干活的企业,会聚焦其中一个或两个方向做“减法”,而不是啥热门都想沾边,搞“大杂烩”。

比如有的企业专注做量子通信的核心器件,从量子密钥设备到量子交换机,全产业链布局,甚至能提供从设备到运维的整体解决方案;有的企业专注做量子传感,针对医疗影像、工业检测的需求,研发高精度的量子传感仪器。这些企业的业务构成里,量子相关业务的占比会逐渐提高,甚至慢慢成为营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蹭概念的公司不一样,量子业务只是“副业中的副业”,主营业务可能是传统的电子元件、软件服务,只是偶尔在公告里提一句“量子”,营收里根本看不到量子相关的收入。比如有家公司,主营业务是做普通路由器的,突然发公告说“要布局量子通信”,但一年过去了,既没推出相关产品,也没产生相关收入——这种就是典型的“蹭概念”,千万别信。

聊到这儿,肯定有人会问:“那市场上传说的‘10家真干活企业’,是不是都符合这些标准?”其实不管是10家还是多少家,核心逻辑都是一样的——只有同时满足“高研发投入、有实锤成果、业务聚焦”这三个条件,才算得上“真干活”的企业。大家与其到处找名单,不如用这三个标准去筛选,自己判断比听别人说更靠谱,也能避免被“假名单”坑。

接下来咱们聊聊更实际的问题:就算找到了真干活的量子企业,现在能下手吗?我的建议是“别盲目追,看懂节奏再动手”,尤其是普通投资者,要注意两个“时间差”,这直接关系到你的投资风险。

第一个是“技术落地和业绩兑现的时间差”。量子科技的研发周期有多漫长?比如量子计算,从实验室里的原型机,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商用机,可能需要5-10年;量子传感要大规模应用到医疗、工业领域,也得3-5年的时间去验证、优化。现在很多真干活的企业,虽然有技术成果,但还没形成稳定的营收,甚至还处于“投入期”,业绩可能还在亏损或微利阶段。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现在买进去,就得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等技术落地、业绩慢慢兑现,而不是指望短期赚快钱。就像几年前的新能源企业,早期也是高研发、低营收,但随着技术成熟、市场需求起来,业绩才慢慢释放,股价也跟着涨起来。量子科技也是一样的逻辑,现在是“播种期”,不是“收获期”,着急下手很容易因为短期波动而“割肉离场”。

第二个是“市场热度和估值的时间差”。现在量子板块一热,很多真干活的企业股价也跟着涨,估值被推得很高。比如有的企业,市盈率已经超过100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要知道,就算是高成长的科技赛道,长期市盈率也很难维持在这么高的水平。这时候追进去,就算是真干活的企业,也可能因为估值过高而回调,短期被套。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等回调、看估值。比如当板块因为市场情绪回调20%-30%,企业估值回到合理区间(比如市盈率降到50倍以下,具体要看行业平均水平和企业的成长预期),再结合它的研发进展、业务落地情况判断是否入手。投资不是“买热门”,而是“买价值”,就算是好企业,买贵了也会亏钱。

最后必须提醒大家:量子科技是高风险赛道,就算是真干活的企业,也可能面临“技术路线失败”的风险。比如有的企业专注于“超导量子”路线,但后来发现“光量子”路线更有优势,之前的投入可能就白费了;还有的企业因为研发进展不及预期,被同行超越,市场份额被挤压。这些风险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投资者一定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别把所有资金都投到量子股里——可以把它当成长期配置的一部分,比如用闲置资金的10%-20%去关注,而不是孤注一掷。

其实说到底,投资量子科技赛道,考验的不是“能不能找到风口”,而是“能不能看懂价值”。那些真正能在量子领域走得远的企业,绝不会靠“蹭概念”吸引关注,而是靠持续的研发投入、实打实的技术成果、清晰的业务布局说话。

与其到处找“10家真干活企业”的名单,不如先掌握筛选“真企业”的方法——这才是能长期受益的“干货”,不管以后量子赛道再出多少热点,都能帮你避开坑,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标的。

本文仅供参考

来源:温馨如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