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土传病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对农作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土传病害,是指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病原体,它们附着在作物病残体上,在土壤中潜伏生存。一旦外界条件适宜,便会从作物的根部或茎部发起攻击,引发一系列病症,给农作物带来极大
一、土传病害:植物健康的潜在威胁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土传病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悄无声息地对农作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土传病害,是指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病原体,它们附着在作物病残体上,在土壤中潜伏生存。一旦外界条件适宜,便会从作物的根部或茎部发起攻击,引发一系列病症,给农作物带来极大的伤害。
土传病害的种类繁多,对农作物的危害范围广泛。从根部的根腐病、枯萎病,到茎叶花果的蔓枯病、疫病,再到地下块茎、块根的疮痂病、粉痂病,以及地表层茎基部的茎基腐病等,这些病害严重损害了农作物的各个部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以常见的根腐病为例,病菌会破坏作物的根系,导致根部腐烂,使作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枯萎病则会使作物的维管束系统受损,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受阻,植株逐渐枯萎凋零。这些土传病害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揭开土传病害的神秘面纱
(一)土传病害大盘点
土传病害的种类繁多,它们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随时准备对农作物发动攻击。
根腐病是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农作物的根部。患病的根部会逐渐变褐腐烂,就像被黑暗的力量侵蚀一般。地上部的叶片也会受到影响,变得枯黄,植株如同失去了生机,逐渐萎蔫。在严重的情况下,整株植物会死亡,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枯萎病也是土传病害中的一员,它常常在农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出现。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就像缺水一样,从下往上逐渐萎蔫,到了中午,这种萎蔫的症状会更加明显,不过早晚可能会恢复正常。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将无法再恢复生机,最终全株枯死。病株的茎基部会缢缩,表皮变得粗糙,还常常出现纵裂,维管束也会变为褐色,仿佛生命的通道被堵塞。
猝倒病主要发生在苗期,是由腐霉属、疫霉属等低等真菌引发的。病菌会侵染幼苗的茎基部,使其在后期变得黄褐色并干枯。有时,子叶还未出现明显症状,幼苗就已经倒伏,仿佛被一阵无形的风吹倒。土温在 15 - 20℃时,病菌繁殖最快,8 - 9℃的低温下也能生长。在苗床低温高湿、局部滴水,或苗期连续阴雨寡照、幼苗生长衰弱时,发病会更加严重。
立枯病则是由高等真菌丝核菌引起,从幼苗到成株期都有可能发病。幼苗染病后,茎基部会褐变、缢缩,茎叶很快就会枯死。稍大一些的苗,白天会萎蔫,夜间恢复,但如果病斑绕茎一周,就会导致植株枯死。病部还会出现同心轮纹、蛛丝状霉及菌核,这是立枯病与猝倒病的关键区别。立枯病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20℃时最适宜发病。
青枯病由青枯假单胞菌(细菌)引发,主要在成株期发病。发病时,叶片会先从顶部新叶开始萎蔫下垂,接着下部、中部叶片也会凋萎,色泽变淡,呈现出青枯状。初期,白天萎蔫傍晚还能恢复,但后期整株就会萎蔫枯死。茎部起初会出现水浸状斑点,随后扩大成 1 - 2 厘米的褐色斑块,中下部表皮粗糙,还常常生出不定根。剖开病茎,维管束会变褐,横切挤压可见乳白色黏液渗出,这是青枯病的典型特征 。
(二)幕后黑手:侵染病原
这些土传病害的背后,是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侵染病原在作祟。
真菌是引发土传病害的主要病原之一,像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疫霉菌等,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镰刀菌常常是枯萎病的罪魁祸首,它会侵入作物的根部,在根细胞间与细胞内生长,随后进入维管束。它分泌的毒素就像致命的毒药,破坏细胞,堵塞导管,导致植株萎蔫,最终走向死亡。立枯丝核菌则主要引发立枯病,它会在幼苗的茎基部大量繁殖,使其褐变、缢缩,让幼苗失去生机。疫霉菌既能引发根腐病,也与猝倒病、疫病等有关,它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繁殖,侵染作物的各个部位,使其腐烂、枯萎。
细菌也不甘示弱,疮痂链霉菌、环腐棒杆菌、青枯甲单孢菌等,都能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青枯甲单孢菌引发的青枯病,让农作物的叶片迅速萎蔫,整株枯死。它通过伤口侵入作物,在维管束内大量繁殖,堵塞水分和养分的运输通道,使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病毒同样是土传病害的幕后黑手之一,花叶病毒、条斑病毒等,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叶片变形、出现斑驳等症状。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作物细胞,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复制,干扰作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线虫也在土传病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结线虫、包囊线虫等,会寄生在作物的根部,导致根部畸形、生长受阻。根结线虫会在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使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发黄,矮小瘦弱。
三、土传病害的肆虐现状与危害
(一)现状剖析
在农业生产中,土传病害的肆虐现状令人担忧,其危害程度正逐年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许多蔬菜种植区,尤其是长期连作的大棚,土传病害的发生愈发频繁。例如,在某黄瓜种植基地,由于多年连续种植黄瓜,枯萎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大面积爆发。原本郁郁葱葱的黄瓜植株,叶片逐渐枯黄,藤蔓枯萎,果实发育不良,产量大幅下降。据统计,该基地黄瓜的发病率高达 40% 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给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水果种植领域,土传病害同样不容小觑。某草莓种植园,由于连作障碍,草莓根腐病、炭疽病等病害频发。患病的草莓植株根部腐烂,地上部分生长受阻,果实变小、畸形,口感变差,市场价值大打折扣。种植户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治,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土传病害的加重趋势还体现在其传播范围的扩大上。原本只在局部地区发生的病害,如今正逐渐向周边地区蔓延。在一些粮食产区,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粮食的安全生产。
造成土传病害逐年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连作障碍是罪魁祸首之一,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作物,会导致土壤中有害菌大量繁殖和积累,形成病土,为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例如,番茄连作会使枯萎病、青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几率大幅增加。施肥不当也是重要因素,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会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土壤线虫的侵害也不容忽视,它们会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使病害加重,如棉花枯萎病与土壤线虫就密不可分。此外,粗放管理、土壤消毒不当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二)危害解读
土传病害就像隐藏在地下的定时炸弹,一旦爆发,便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全方位的危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传病害会损害农作物的根部结构,导致根部腐烂、坏死。当根腐病发生时,病菌会迅速侵入根部,破坏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使根部组织变软、腐烂,无法正常行使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这样一来,农作物就会因缺水少肥而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枯萎,就像失去了生机的木偶,毫无活力。
土传病害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例如,枯萎病会导致作物维管束系统受损,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受阻,使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从而出现生长停滞、发育不良的现象。患病的作物可能会延迟开花结果,果实的大小和品质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产量大幅下降。
土传病害还会引发根部畸形,阻碍根部正常的吸收和输送营养功能。根结线虫寄生在作物根部后,会刺激根部细胞过度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使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生长不良,矮小瘦弱。而且,土传病害还会阻断根部激素合成和传输,影响作物的整体生长调控。正常情况下,根部合成的激素对作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土传病害会破坏这种调节机制,导致作物生长紊乱。
土传病害还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致命打击。在病害严重发生时,农作物可能会大量减产甚至绝收。某辣椒种植区,由于青枯病的爆发,许多辣椒植株在生长后期突然枯萎死亡,导致当年辣椒产量锐减,品质也大幅下降,原本色泽鲜艳、口感鲜美的辣椒变得干瘪、无味,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四、多管齐下:高效防治土传病害
面对土传病害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多管齐下,才能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防治:从源头预防
农业防治是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从源头预防病害的发生。轮作倒茬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可以打破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循环,减少病害的发生。例如,茄科作物(如番茄、茄子、辣椒)易受土传病害的影响,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小麦)轮作,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采用水旱轮作,利用水旱环境的差异,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选用抗病品种也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手段。育种工作者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出了许多具有抗病特性的作物品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抗性机制,能够抵御或减轻病菌的侵害。在选择抗病品种时,农民应根据当地的病害发生情况和品种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比如,在枯萎病高发地区,可以选择抗枯萎病的黄瓜品种;在根结线虫病严重的地块,种植抗根结线虫的番茄品种。
增施有机肥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至关重要。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能够为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后,会形成优势菌群,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例如,一些有益细菌能够产生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一些有益真菌能够寄生在病原菌上,使其失去活性。同时,有机肥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化学防治:科学用药
化学防治在土传病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用石灰氮等药剂闷棚是一种常见的化学防治方法,它能够利用药剂的熏蒸作用,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在使用石灰氮闷棚时,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首先,将棚内的残株、病叶、杂草彻底清除,避免残留的病原菌二次传播。然后,将石灰氮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用量根据土壤的肥力和病害的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每 667 平方米用量为 70 - 80 千克。接着,用旋耕机将石灰氮与土壤充分混合,深度达 20 厘米以上,确保药剂能够均匀扩散到土壤各层。之后,起垄作畦,覆膜并浇透水,形成密闭空间。利用夏季高温与药剂的双重作用,进一步增强熏蒸效果。高温能加速药剂挥发,使其在土壤中充分扩散,全面杀灭病原菌、线虫及虫卵,实现对土壤的深度净化。闷棚时间一般持续 10 - 14 天,之后揭去地膜,打开大棚通风口,进行至少 2 周的通风散气,确保土壤中残留药剂充分挥发,避免对后续种植的蔬菜产生药害。
然而,化学药剂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会干扰土壤微生物的平衡,杀死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一旦土壤微生物的平衡受到破坏,就有可能诱发更有害甚至更危险的微生物滋生。没有了竞争微生物的存在,病原菌就更容易繁殖,导致病害愈来愈严重。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闷棚后,一定要及时补充有益菌群。可以通过施入生物菌肥和生物制剂的方式,让有益微生物快速繁殖,抢占土壤生态位,抑制病原菌生长,重建土壤微生态平衡。
(三)生物防治:以菌治菌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土传病害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它具有无污染、无残留、不破坏生态环境等优点。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是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这些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生长繁殖时,能够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有的还可以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例如,木霉菌能够寄生在病原菌上,穿透其细胞壁,吸取其营养,从而导致病原菌死亡;枯草芽孢杆菌则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和酶类,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菌剂还能诱导作物产生抗病性。当有益微生物在作物根系周围定殖后,会刺激作物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激活作物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作物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而且,微生物菌剂中的有益微生物还能够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功能,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土壤好了,作物自然能生长健壮,更好地抵御病原菌的侵害。在使用微生物菌剂时,可以采用撒施、穴施、滴灌等方式,将其施入土壤中,让有益微生物能够充分接触作物根系,发挥其防治作用。
(四)综合防治策略
土传病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的防治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将多种防治方法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作物和病害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在蔬菜种植中,可以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在农业防治方面,选择抗病品种,进行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培育健康种苗。在化学防治方面,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土壤消毒和病害防治,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作物造成危害。在生物防治方面,施入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生物防治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要注意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只有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展望:守护土壤健康,保障农业未来
土传病害的防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关乎着农作物的茁壮成长,也关乎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土传病害防治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基,健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健康的作物。我们要重视土壤健康,采取科学的土壤管理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为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等方式,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可持续农业发展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将土传病害的防治融入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念中。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让他们能够科学地应对土传病害的挑战。
土传病害的防治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土传病害防治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土传病害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企业应积极研发和推广高效、环保的防治产品,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增强防治意识,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保护自己的农田。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土壤健康,有效防治土传病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实现农业的丰收,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
来源:华生农资技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