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冲我吼完那句“我受够了”之后,我们俩像被谁按了暂停键,空气里只剩心跳声——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分手,而是海格力斯:他每砸一拳,那毒沼泽就胀大一圈,跟咱俩吵架一模一样,越用力越失控。
你冲我吼完那句“我受够了”之后,我们俩像被谁按了暂停键,空气里只剩心跳声——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分手,而是海格力斯:他每砸一拳,那毒沼泽就胀大一圈,跟咱俩吵架一模一样,越用力越失控。
后来我去翻剑桥新论文,才发现90%的情侣都在玩这套“愤怒膨胀”游戏,只是有人把拳头换成冷暴力,有人把沼泽换成沉默。
原来问题不在吵什么,而在我们联手给情绪喂了饲料——我瞪你一眼,你嗓门拔高,我再补一句狠话,像传球,越传越烫。
我把这发现甩给做HR的闺蜜,她当场翻白眼:谷歌早把这套写进员工手册,叫“情绪同步”,翻译成人话就是“一个人炸毛,另一个人先别添柴”。
她公司现在流行15分钟“缓冲期”,吵到一半双双闭嘴,去楼梯间刷手机,回来发现刚才想同归于尽的理由居然只是外卖送慢了。
我回家拉你试,第一次失败,你说“暂停”我说“滚”,第二次我们换暗号,说“冰箱”就代表冷静,结果你刚出口我就笑场,怒气像被针扎的充气床,噗呲就没了。
后来干脆升级成“情绪急救箱”:箱里一张Switch卡带、两包辣条、三张写着“你上次把我从地铁末班车救回来”的便利贴,谁情绪掉血就拆一件,比“对不起”好用一百倍。
上周你项目被砍,晚上回家脸比锅底黑,我按斯坦福那套“3-3-3”来:先闭嘴深呼吸,三分钟没说话,最后给你来了三句“我知道你憋屈,换我也炸,先吃饭好不好”。
你筷子一扔,人却松了,说原来被接住是这种感觉。
那晚我们写了第一页“情绪日记”,我画了你炸毛的刺猬,你写“她其实把我当小孩哄,挺爽”,隔天回看,俩人对着笑出鼻涕泡。
现在每周日晚我们固定“关系复盘”,不开批斗会,只聊“这周哪句话让你心里咯噔”,像给皮肤挤黑头,疼一下,后面滑半个月。
数据说这么干的情侣满意度能飙五成,我信,因为昨晚你主动把最后一只虾仁夹给我,没像以前那样故意抢最后一口气我。
海格力斯的沼泽还在,但我们学会在挥拳前先伸手,把沼泽改建成溜冰场,摔了也能互相扶起来。
下次再吵,记得先喊“冰箱”,我去急救箱里拿辣条,你负责把Switch充好电,吵归吵,命里带的娱乐项目一个不能少。
来源:奋发有为柑桔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