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中山大学张常华首次揭示SPP1在胰腺癌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01:52 1

摘要:胰腺导管腺癌(PDAC)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是胰腺癌最常见、最具侵袭性的病理类型,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等特点。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其肿瘤细胞获得侵袭性、产生耐药性并导致不良预后的核心驱动因素。

胰腺导管腺癌(PDAC)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是胰腺癌最常见、最具侵袭性的病理类型,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等特点。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其肿瘤细胞获得侵袭性、产生耐药性并导致不良预后的核心驱动因素。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间质型PDAC细胞分泌的GREM1可通过抑制BMP活性维持上皮细胞状态,为细胞命运调控提供了线索,但PDAC中上皮与间质细胞亚群间完整的通讯网络、间质细胞自身命运维持的关键调控因子,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疾病进展等核心问题仍未明晰。同时,临床缺乏有效的诊断标志物与靶向治疗策略,这严重制约了PDAC诊疗水平的提升。

近日,中山大学张常华教授团队英国癌症研究院Axel Behrens教授合作在Nature发表了题为“SPP1 is required for maintaining mesenchymal cell fate in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胰腺导管腺癌(PDAC)晚期患者及PDAC小鼠模型中SPP1水平升高,高SPP1表达患者预后差且富集上皮-间质转化特征;Spp1失活会抑制PDAC肿瘤发生、消除转移,并使间质型细胞向上皮型转化。

进一步研究显示,上皮型PDAC细胞分泌的SPP1通过结合间质型细胞的CD61受体,与GREM1形成调控环路,共同决定PDAC细胞命运,提示SPP1或为PDAC诊疗的新靶点

通过对KPCY小鼠肿瘤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研究团队发现SPP1主要表达于上皮型PDAC细胞(EPCs),而在波形蛋白(VIM)阳性的间质型PDAC细胞(MPCs)中不表达。

为探究SPP1的功能,研究人员从可通过GFP荧光区分EPCs与MPCs的KPFV小鼠肿瘤中建立类器官,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类器官中的Spp1。

结果显示,Spp1敲除后,VIM-GFP阳性的间质型PDAC细胞群体完全消失,直接证实了上皮型PDAC细胞分泌的SPP1对维持间质型PDAC细胞的关键作用

图1. EPCs分泌SPP1,以维持间充质性胰腺导管腺癌细胞(MPCs)的细胞特性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EPCs分泌的SPP1可特异性结合MPCs表面的CD61受体。这一结合会诱导MPCs中Bmp2和Greml基因的表达,而Greml作为BMP信号通路的拮抗剂,其对BMP活性的抑制又反过来为EPCs中SPP1的持续表达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在EPCs与MPCs之间形成了相互调控的细胞间信号环路。

为验证该环路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进一步实验:当同时失活Greml时,此前因Spp1敲除而呈现上皮表型的PDAC细胞可恢复为完全的间质型;而当Greml呈杂合性缺失且同时敲除Spp1时,PDAC细胞的组织学表型则可恢复为野生型。

这些结果明确证实了SPP1与CD61受体结合及后续与Greml形成的调控环路在维持MPCs细胞命运中的关键作用

图2. CD61是维持间充质性胰腺导管腺癌细胞(MPCs)细胞特性所必需的分子

为明确SPP1在PDAC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分析了公共数据库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发现高SPP1表达的PDAC细胞群中,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的特征基因水平显著高于低SPP1表达细胞群

同时,对644例PDAC患者的公开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到高SPP1表达患者的EMT特征基因集显著富集,且这类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低SPP1表达患者。

在PDAC动物模型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Spp1失活可显著抑制小鼠PDAC模型的肿瘤发生过程,并且完全消除了肿瘤转移的形成,进一步证实了SPP1在PDAC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图3. 敲除Spp1(分泌型磷蛋白1基因)可抑制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发生发展与转移形成

研究人员针对SPP1维持间质型PDAC细胞(MPCs)命运的分子机制展开探究,发现上皮型PDAC细胞(EPCs)分泌的SPP1可与MPCs表面的CD61受体特异性结合

这一结合作用会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进而诱导MPCs中Bmp2基因的表达;而BMP2的表达又参与调控MPCs的生物学特性,为MPCs细胞命运的维持提供支持。

结合此前研究中发现的SPP1与CD61结合还会诱导Greml表达,且GREM1对BMP信号的抑制为EPCs中SPP1表达所必需的调控关系,进一步明确了SPP1通过CD61诱导BMP2,再协同Greml形成调控网络,共同维持MPCs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

图4. SPP1通过结合CD61诱导BMP2表达,进而维持MPCs的细胞命运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SPP1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关键调控作用,阐明其通过结合MPCs表面CD61受体,诱导BMP2与GREM1形成调控环路,从而维持MPCs命运、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同时,研究提示SPP1有望成为PDAC诊疗的新靶点。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PDAC细胞命运调控及疾病进展机制的理解,还为PDAC的诊断标志物挖掘及靶向治疗方案开发提供了新方向。

图5 Spp1、Bmp2和Grem1维持胰腺癌细胞异质性的机制模型

VectorBuilder云舟生物为该研究提供了多种载体系统,包括:

① 慢病毒载体:用于Itgb3和SPP1基因的过表达、对照及GFP标记实验;

② piggyBac转座系统载体:pPB[Exp]-CMV>Hygro,为一款使用CMV启动子驱动潮霉素抗性基因表达的piggyBac载体,用于阳性克隆筛选;pRP[Exp]-mCherry-CAG>hyPBase则携带由CAG启动子驱动的hyPBase转座酶及mCherry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用于促进piggyBac载体在基因组中的整合。

来源:将康小贴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