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技竞争褪去技术光环,露出地缘博弈的底色,三家行业巨头的遭遇,正撕开全球芯片产业的现实困局。一边是美国企业为失去中国市场痛心,一边是欧洲巨头在依赖与危机中摇摆,还有中国企业在不公打压下奋起反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却藏着产业重构的必然逻辑。
当科技竞争褪去技术光环,露出地缘博弈的底色,三家行业巨头的遭遇,正撕开全球芯片产业的现实困局。一边是美国企业为失去中国市场痛心,一边是欧洲巨头在依赖与危机中摇摆,还有中国企业在不公打压下奋起反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却藏着产业重构的必然逻辑。
近期全球芯片领域的三个关键动态,勾勒出行业博弈的复杂轮廓。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从95%跌至0%,2026财年第二季度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较去年同期缩水近9亿美元,原本预计本财季H20芯片20亿至50亿美元的出货收入化为泡影,2025年500亿美元的市场商机成了空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阿斯麦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占比达42%创历史新高,但CEO傅恪礼已预判2026年这一比例将明显回落,其在中国市场70%的收入依赖DUV光刻机,更先进的EUV设备却因外部限制无法进入。而被闻泰科技100%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因美国“穿透性规则”遭荷兰政府冻结全球30个主体资产,中国籍创始人张学政的CEO职务被暂停,99%股权被强制托管,成为地缘博弈的直接受害者。
来源网络
这场博弈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却清晰照见了三个真相。第一个真相是,试图用技术封锁制造“真空”的想法,最终只会变成倒逼创新的“催化剂”。美国对英伟达的限制,没能困住中国AI算力的脚步,寒武纪思元590推理性能比肩国际巨头,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暴增1332.52%,实现5.67亿元归母净利润,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中芯国际14nm产能良率突破90%,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量产,华为昇腾910B对标英伟达H100,这些突破都在证明,中国半导体产业从不是任人拿捏的“弱者”。就像黄仁勋所说,中国在AI芯片领域仅落后“几纳秒”,这种差距在自主研发的加速度下,正在快速缩小。
第二个真相是,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甜蜜”,终究要付出代价。阿斯麦当下42%的中国市场占比看似亮眼,实则暗藏危机。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8%,国产设备市场份额突破40%,阿斯麦DUV光刻机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已从2022年的85%降至52%。当新凯来等一批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在“湾芯展”崭露头角,当中国从设备到材料再到操作系统的自主生态逐步成型,阿斯麦正在重走英伟达的老路——今天的高份额有多诱人,明天可能遭遇的下滑就有多刺眼。经济规律从不会说谎,“需求引致创新”的逻辑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单一需求池,必然会孵化出自己的供给能力,任何试图靠限制维持的市场地位,终究是镜花水月。
来源网络
第三个真相是,霸权主义的“长臂管辖”,既破坏规则也终将反噬自身。美国的“穿透性规则”、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的强制干预,本质上是把“国家安全”当成破坏市场原则的幌子。安世作为全球最大基础芯片制造商之一,其供应链动荡已引发欧洲16家车企联合预警风险,这种用行政手段切断产业链的做法,不仅让中国企业蒙受损失,也让全球产业付出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的代价。闻泰科技的反击恰恰说明,中国企业不会在不公面前低头——提起行政复议与诉讼、要求国际仲裁、明确中国境内业务的合法主权,这些行动不是“对抗”,而是对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的捍卫。黄仁勋那句“伤害中国的事可能更伤害美国”,正在成为现实:英伟达失去的是500亿美元市场,美国失去的是技术迭代的应用场景;阿斯麦可能失去的是42%的营收,欧洲失去的是产业合作的信任基础。
来源网络
全球化从不是选择题,而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那些试图用“小院高墙”阻挡趋势的做法,就像在奔流的河水中筑坝,终究挡不住水流改道向前。英伟达的“不甘心”、阿斯麦的“不安心”,本质上都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代价;安世中国的“不屈服”,则是中国企业在风雨中站稳脚跟的底气。
芯片产业的博弈还在继续,但历史的大逻辑早已清晰:合作才能共赢,创新才有未来。当中国半导体的短板一块块被补上,当自主生态逐步成型,这场博弈终将证明,技术垄断可以一时得意,却永远赢不了时代趋势。你怎么看这场芯片领域的重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谢芒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