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钱”演出还七天开八场?相声国家队本想一雪前耻,却沦为笑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13:55 1

摘要:自德云社崛起成为民间相声团体的代表后,被外界戏称为 “国家相声队” 的国营曲艺院团,长期处于 “被民间草台班子压一头” 的舆论语境中。2025 年国庆假期,由曲协主席冯巩带队的国家相声队,在深圳、北京、河北唐山、河南新乡 4 座城市开启 7 天 8 场商业演出

自德云社崛起成为民间相声团体的代表后,被外界戏称为 “国家相声队” 的国营曲艺院团,长期处于 “被民间草台班子压一头” 的舆论语境中。2025 年国庆假期,由曲协主席冯巩带队的国家相声队,在深圳、北京、河北唐山、河南新乡 4 座城市开启 7 天 8 场商业演出,这场被视为 “实力证明战” 的巡演,不仅场场售罄引发热议,更让 “国营相声” 的定位、创作与市场竞争力,再次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老中青三代阵容:覆盖多元相声审美的 “全年龄组合”

此次国家相声队的演出阵容,堪称 “集结了相声界的半壁江山”,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搭配,试图覆盖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求。

老一辈演员中,66 岁的冯巩作为带队人,以曲协主席的身份撑起阵容核心。他的出场自带 “国民记忆点”,每当经典台词 “我想死你们了” 从舞台上传出,台下总能引发全场大合唱,这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成为演出的固定泪点。与冯巩并肩的,还有 74 岁的李金斗 —— 这位在上世纪 90 年代凭借《武松打虎》《送春联》《宠物热》火遍全国的表演艺术家,如今虽已满头银发,却依旧保持着饱满的舞台状态。他在业内的口碑极佳,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的身份背后,是 “有事找斗爷” 的江湖传说:无论是同行遇到事业瓶颈,还是晚辈需要资源扶持,他总能主动伸出援手,付强、王振等相声演员都曾受其点拨,这种 “尊敬长辈、关爱晚辈” 的处事方式,让他成为相声界少见的 “零差评” 艺术家。

76 岁的石富宽则代表着传统相声的功底厚度。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十大笑星之一,他与侯耀文搭档 40 余年的经历,是相声史上的一段佳话 —— 两人共创的《糖醋活鱼》《财迷丈人》《见义勇为》等作品,至今仍是传统相声的教学范本。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徒弟中不乏德云社的核心演员,于谦、孙越、侯震等人的相声功底,都深受其影响。此次演出中,石富宽与年轻演员合作《老搭档新段子》,将传统捧哏技巧与现代包袱结合,让年轻观众见识到 “老艺术家的与时俱进”。

中青代演员构成了阵容的 “中坚力量”。贾旭明以 “犀利吐槽” 的风格见长,擅长将社会热点融入段子;董建春与李丁这对北京大逗相声社的搭档,师承李增瑞,曾两度登上央视春晚 ——2018 年的《单车问答》用幽默解读共享单车乱象,2025 年的《没那么简单》调侃职场内卷,他们活泼的表演风格、夸张的动作幅度与极快的语速,虽因 “过于闹腾” 引发部分观众争议,却收获了大量年轻粉丝。嘻哈包袱铺的金菲、陈曦则以 “基本功扎实” 著称,两人配合默契,创作能力突出,甚至得到过郭德纲的公开称赞:“在同龄演员里,他们的活儿够瓷实。” 此次演出中,他们的《超自然现象防御局》用科幻设定包装生活趣事,成为全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品之一。

青年演员窦晨光、常旭鹏、郭威等人虽名气不大,却被视为 “相声界的后起之秀”。他们的表演中带着青涩的活力,擅长将短视频热门梗融入传统相声框架,比如窦晨光与常旭鹏的《东北话教程》,用夸张的方言对比制造笑点,台下十几岁的学生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种 “老带新” 的阵容搭配,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 老一辈观众为冯巩、李金斗的情怀买单,年轻人则为董建春、金菲的新潮段子欢呼。

演出反响:场场售罄与暴雨中的坚守,新作品打破 “国营无新作” 误解

从 10 月 1 日到 10 月 7 日,国家相声队的 8 场演出几乎复制了相同的火爆场景:检票口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剧场内座无虚席,台上台下的互动紧密得像 “老友聚会”。

深圳站的演出最能体现市场热度 —— 门票提前三天就已售罄,主办方临时加开二楼站席,仍有不少观众没能抢到票。演出当天,剧场外聚集了二十多位从香港专程赶来的老戏迷,他们举着 “李金斗老师我们支持你” 的牌子,其中一位 78 岁的张大爷说:“年轻时在香港就听斗爷的相声,这次知道他来深圳,特意过关来看,站着看也值。”

河南新乡站的演出则遭遇了意外的考验。演出当晚,新乡突降暴雨,雨水顺着剧场屋顶的缝隙滴落在舞台边缘,工作人员紧急用塑料布遮盖音响设备。正当大家担心演出会取消时,台下的观众却没有一人离场 —— 有人撑起随身携带的雨伞,有人穿着雨衣坐在座位上,几位老年观众互相搀扶着站在过道的避雨棚下,齐声喊:“演员们别担心,我们等着看!” 当冯巩带领全体演员上台鞠躬,说 “感谢大家冒雨支持,今天咱们就着雨声说相声” 时,台下的掌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成为整场演出最动人的瞬间。

演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相声队对 “新作品” 的重视。长期以来,外界对国营相声院团的误解是 “只演老段子,缺乏创新”,但此次演出中,他们推出的《东北话教程》《7 年之痒》《超自然现象防御局》等新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内容贴近生活 ——《7 年之痒》用夫妻日常的幽默对话解读婚姻关系,《超自然现象防御局》则调侃了年轻人对 “玄学” 的好奇,这些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包袱也接地气,打破了 “国营相声包袱冷” 的刻板印象。

演出结束后,“相声国家队” 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的阅读量突破 1 亿,讨论量超过 50 万。有观众留言:“以前觉得国营相声老气,这次看了才知道,他们也能说出年轻人喜欢的段子。” 也有老观众表示:“看到冯巩、李金斗还在台上,就想起小时候守着电视看他们的日子,情怀和新意都有了。”

争议与讨论:冷包袱质疑与体制内外的生存差异

尽管演出整体反响热烈,但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负面评论,认为国营院团 “新作品质量不稳定”,比如相声《我的新作品》中,演员用 “自嘲创作难” 的方式制造包袱,却因节奏拖沓、笑点不够密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网友吐槽 “包袱冷得像冰箱”。还有人质疑:“国营院团养了这么多演员,是不是一直在吃国家饭?和德云社比起来,他们就是‘混吃等死’。”

这些争议的核心,其实是国营相声院团与民营团体(以德云社为代表)的生存模式差异。从此次国庆演出的财务数据来看,国家相声队的 8 场演出收入占其全年自营收入的 12%,这部分资金将直接用于明年新作品的孵化,说明此次商业演出能够实现自负盈亏。但与德云社动辄千万级别的商演收入相比,两者的市场规模确实存在差距。

国营相声院团作为体制内的文艺单位,性质决定了其发展逻辑与民营团体不同。他们的演员享受稳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演出不仅包括商业巡演,更承担着公益演出、慰问演出等社会责任,比如每年深入基层为农民、工人、军人表演,这些演出往往不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在创作上,他们更注重相声的思想性与内涵,强调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这种创作导向与以 “娱乐性” 为核心的民营相声形成鲜明对比。

德云社作为民营企业,生存完全依赖市场,必须通过不断创作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来吸引观众,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德云社的相声更注重娱乐效果,包袱密集、节奏明快,以让观众 “开心” 为首要目标。这种差异并非 “优劣之分”,而是定位不同 —— 国营院团承担着传承相声艺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民营团体则更擅长通过市场手段普及相声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相声界还存在一种 “双重身份” 现象:金菲、陈曦、董建春、李丁等演员,既是嘻哈包袱铺、大逗相声社等民营社团的成员,同时也是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演员。这种 “跨体制” 的身份,打破了 “主流与非主流对立” 的刻板印象,形成了 “主流与非主流一家亲” 的融合局面。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有利于相声艺术的发展 —— 国营院团为演员提供稳定的创作环境和资源,民营社团则让演员接触市场,了解观众需求,两者结合能让演员的创作更全面。

实力为核:观众眼中的 “相声江湖”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演员属于国营还是民营,其实并非关注的重点。在北京站演出结束后,一位 25 岁的观众小王说:“我不管他们是国家队还是德云社,只要段子好笑、表演用心,我就愿意买票。董建春李丁的《没那么简单》,把职场内卷说得特别真实,我笑完之后还挺有感触的,这就是好作品。”

82 岁的刘奶奶则是李金斗的老粉丝,她拿着李金斗的签名照说:“我看相声就是图个乐呵,金斗的《武松打虎》我听了几十年,今天他和年轻人合作的新段子,我也听得懂,这就好。”

国庆演出的最后一场结束后,冯巩与李金斗、石富宽等老一辈演员,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的观众,冯巩说:“相声这门艺术,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说到底是给观众听的。只要观众喜欢,我们就会一直说下去。”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灯光照亮了观众脸上的笑容,也照亮了相声界多元发展的可能。

如今,国家相声队的国庆巡演已经落幕,但关于 “主流相声” 与 “民间相声” 的讨论仍在继续。无论是冯巩带队的国营院团,还是郭德纲引领的德云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相声艺术的发展。而对于观众来说,这场讨论的最终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场精彩的演出里 —— 毕竟,拼到最后,实力才是最有力的语言。

来源:夏津资讯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