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的庄稼丰收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3:43 1

摘要:晨雾像揉碎的薄纱,还没褪尽豫东平原的潮气,67岁的王老汉已踩着露水上了田埂。他蹲下身,粗糙的指尖轻轻划过饱满的稻穗,指腹蹭过稻壳的纹路,米粒儿的清甜混着泥土的湿润漫进鼻腔——那是沉淀了一整年的香,藏着阳光与雨水的密码。远处,红色收割机沿着田垄缓缓移动,北斗导航

晨雾像揉碎的薄纱,还没褪尽豫东平原的潮气,67岁的王老汉已踩着露水上了田埂。他蹲下身,粗糙的指尖轻轻划过饱满的稻穗,指腹蹭过稻壳的纹路,米粒儿的清甜混着泥土的湿润漫进鼻腔——那是沉淀了一整年的香,藏着阳光与雨水的密码。远处,红色收割机沿着田垄缓缓移动,北斗导航终端的屏幕上,银线般的作业轨迹在金黄稻浪里延伸,轰鸣声揉碎晨雾,让整片田野都醒了过来。

这是深秋的中国乡村,从黄河岸的高粱地到江汉平原的稻田,从齐鲁大地的棉田到秦巴山区的果园,河南、山东、陕西、湖北、河北、安徽六省的田野上,正铺展着一幅流动的丰收长卷:稻米香漫过田埂,玉米黄染透坡地,棉花白堆成浅雪,花生果坠满根须,高粱红燃遍垄亩,谷穗垂成金帘,柿子红如灯笼,芝麻旺立成墙。每一缕色彩都裹着大地的馈赠,每一声笑语都盛着收获的踏实。

河南:红浪金波里的科技新声

周口太康县马厂镇的万亩高粱地,是深秋最烈的一抹红。红彤彤的穗子压弯秸秆,风一吹,便漾起细碎的红浪,像给田野系上了条明艳的绸带,连风都染了酒般的醇香。大型收割机在红浪里穿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履带驶过处,只留整齐的根茬和淡淡的草木香——粉碎的秸秆将化作来年的肥,把土地的养分稳稳留住。

“今年订单种了800亩高粱,机械化种收省了大半力气!”种粮大户李建国站在田埂上,望着不断输送谷粒的传送带,嗓门里满是底气,“亩产比去年多收百十来斤,烘干后直接送酒厂,连仓储都省了。”往北走,濮阳范县的18万亩稻麦基地里,金黄稻穗正等着归仓。两台收割机来回穿梭,谷粒簌簌落入储粮仓,新米的甜香混着水汽飘远,连飞过的麻雀都忍不住在田埂边盘旋。谁能想到,这片曾泛着白碱的土地,如今在盐碱地改良技术加持下,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田,风吹稻田的沙沙声,比任何赞歌都动人。

豫西的坡地上,另一番热闹正在上演。00后新农人张磊的玉米地里,28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履带卷起的尘土里,饱满的玉米棒“哗啦啦”落入机舱。“咱用牧原的有机肥灌溉,玉米秆粗穗大,一亩能收1200斤,比往年多两成!”小伙子擦着额头的汗,工装袖口卷着,露出晒得黝黑的胳膊,眼里的笑意比阳光还亮。田埂边的芝麻秆排得整齐,饱满的蒴果鼓鼓囊囊,轻轻一碰,黑亮的籽粒便蹦出来,落在手心硌得发痒。

花生地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弯腰拔秧,带着泥土的花生果缀满根须,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赭红。村口的晒谷场上,高粱穗堆成小山,几位老人坐在柿树下择花生,火红的柿子挂在枝头,像一串串小灯笼,把老人的皱纹都映得暖融融的。不远处,村头的胡辣汤摊冒着热气,老板嗓门洪亮:“刚出锅的汤,就着新烙的油饼,管够!”劳作的人端起粗瓷碗,热汤下肚,浑身的乏劲儿都散了。

山东:棉白谷黄间的烟火长卷

无棣县的68万亩玉米地,是深秋最沉的一抹黄。玉米秆上的果穗饱满得撑破外衣,金黄的籽粒透着油光,叶片上的晨露还没干,就被轰鸣的收割机卷入机身。农机手握着方向盘,目光盯着仪表盘,割台起落间,玉米棒与秸秆瞬间分离,粉碎的秸秆均匀撒回田里——“这是给土地‘加餐’,明年种小麦更有劲。”农机手老王说着,轻轻转动方向盘,收割机在田垄间灵活穿梭,不浪费一株庄稼。

“今年风调雨顺,玉米籽粒饱满,收完马上种小麦,一点不耽误!”种粮大户王秀莲站在田边,看着计重表上不断攀升的数字,嗓门亮得像铜铃。她身后的棉田里,是另一番景致:雪白的棉絮从桃壳里探出来,像堆了层轻薄的雪,风一吹,棉絮轻轻晃,连空气都变得柔软。妇女们腰间系着布兜,指尖翻飞间,棉朵便“钻”进兜里,指尖沾着棉绒,脸上却笑盈盈的:“今年棉花绒长,弹出来的棉絮暖得很,够做两床新被。”

鲁西南的花生地里,热闹得像赶庙会。村民们有的挥锄头松土壤,有的弯腰捡散落的花生果,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偶尔捡起颗饱满的花生,擦去泥土就往嘴里塞,脆生生的甜香在舌尖散开。“今年花生收成好,一亩能收八百多斤!”村支书老李扛着半袋花生走过,裤脚沾满泥土,鞋缝里还嵌着草屑,“邮政储蓄银行给贷了款,买化肥、雇农机都不愁,咱种粮更有底气了。”

村头的晒场上,花生秧被摊成厚厚的圆饼,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晒得发烫的花生果渐渐褪去青涩,油亮的赭红色里,藏着阳光的味道。远处的果园里,苹果红透了脸,梨子黄澄澄的,沉甸甸地压弯树枝,果香混着田地里的庄稼香,酿成了深秋最浓的烟火气。田埂边的煎饼摊冒着热气,老板娘舀起一勺面糊,在鏊子上一圈圈推开,金黄的煎饼卷上新收的花生碎,咬一口,满口都是香。

陕西:果红谷黄中的乡土交响

延安的山坡上,苹果树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像点亮了无数小灯笼,连山坡都染成了暖红色。果农们踩着木梯,小心翼翼地摘苹果,指尖避开果霜——那层细密的白霜,是苹果最好的“保护膜”。“咱这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全国每九个苹果,就有一个来自延安!”村主任老张捧着刚摘下的苹果,果皮上还沾着晨露,咬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炸开,“现在搞全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物流,一颗苹果能卖好价钱,一年能挣十几万哩。”

渭北平原的谷子地里,是另一番沉静的丰收。沉甸甸的谷穗垂向地面,像谦逊的老者,风一吹,便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说着丰年的悄悄话。农民们挥舞着镰刀,谷秆整齐地倒在田垄上,谷粒在阳光下闪着金黄的光。“老辈人传下来的种谷法子,再加上农技员指导的防虫技巧,今年亩产比去年多了百来斤。”70岁的赵老汉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看着堆成小山的谷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陕南的稻田边,芝麻秆排得像列队的士兵,饱满的蒴果鼓鼓囊囊,轻轻摇晃,就有籽粒“叮叮当当”撞击的脆响。几位老人坐在田埂上,将芝麻秆捆成小束,倒挂在路边的老槐树上晾晒。“芝麻要晒透了才香,榨出的油炒菜,满屋子都飘味。”72岁的周奶奶手里不停,目光却望向远处的池塘——塘水清冽,一群鸭子悠然游过,搅碎了水面上的霞光,连岸边的芦苇都跟着晃。

塘边的柿树上,火红的柿子压弯了枝头,有熟透的果子“咚”地落在地上,引来几只喜鹊啄食,叽叽喳喳的叫声,给这片宁静的田野添了几分生机。不远处的窑洞里,大娘正往灶膛里添柴,锅里煮着新收的玉米,甜香从窑洞飘出,与田地里的果香缠在一起,成了陕南深秋最动人的味道。

湖北:稻浪渔歌里的智慧篇章

荆州监利市的智慧农场里,北斗导航指引着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像位精准的画师,在金黄稻浪里勾勒轨迹。从秧耕管理到收获,全由数字化平台掌控:墒情、肥力、病虫害,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查看;谷粒收割后,直接通过传送带送进烘干仓,再也不怕秋雨耽误晾晒。“今年秋雨多,多亏了这些烘干设备,粮食一点没受潮!”农场负责人指着轰鸣的机器,语气里满是庆幸,旁边供电部门的工作人员正仔细检查线路,“24小时值守,保证烘干不停电。”

当阳市河溶镇的稻田里,同样的场景正在上演。1053台北斗智能终端实时监测农机作业,64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分片保障,53万亩中稻在科技护航下顺利收获。农机手小李操控着收割机,屏幕上的作业数据不断更新:“误差不到5厘米,一亩地能少浪费两三斤谷粒,积少成多就是大收成。”

汉江岸边,晚稻还没收割,稻穗在风里轻轻摇曳,像一片流动的金海。偶尔有白鹭从稻田间飞起,掠过水面时划出优美的弧线,惊起几只鱼虾,溅起的水花落在岸边的棉花上,沾出点点湿痕。鄂北的玉米地里,收割机正忙着“收尾”,秸秆被粉碎后撒回田间,滋养着即将播种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既环保又肥地,明年小麦肯定长得好。”农技员蹲在田边,用手捏起一把泥土,仔细查看墒情。

不远处的池塘边,几位村民正拉着渔网,青色的小龙虾在网兜里“蹦跶”,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却没人在意。“现在搞稻虾共养,种庄稼还能养鱼虾,收入比去年翻了番!”养殖户陈师傅捧着只肥硕的小龙虾,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咱这小龙虾,清蒸、油焖都香,城里人抢着要。”村口的晒谷场上,玉米被摊成大大的圆圈,孩子们骑着三轮车在其间穿梭,扬起的玉米须像金色的粉尘,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连空气里都飘着玉米的清甜。

河北:粮田沃野上的温情守望

石家庄市藁城区的大豆田里,豆荚饱满得发亮,轻轻一捏就“啪”地裂开,圆润的豆粒滚出来,落在手心沉甸甸的。“今年亩产近500斤,收完马上种冬小麦,轮作不耽误!”种粮大户冯兵文站在田埂上,指挥着农机收割,看着输送带上源源不断的豆荚,脸上满是欣慰。

晋州的田地里,“4行玉米+6行大豆”的套种模式让土地“物尽其用”。玉米秆挺拔粗壮,头顶的果穗饱满;大豆枝繁叶茂,豆荚挂满枝头,两种作物在田间“互相配合”,既保证了玉米产量,又多收了一季大豆。“这模式是农技员指导的,一亩地能多挣两百多块!”村民们围着农机,看着忙碌的机器,眼里满是欢喜。

邯郸市磁县的玉米地里,一场“机收减损”演示正在进行。农机手操控着收割机,精准避开垄沟,割台高度刚好贴合玉米秆,“损失率控制在2.3%以内,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农机技术员郝强拿着测损仪,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围观的农民讲解,“咱种粮不容易,一粒米都得攥在手里。”

冀南的棉田里,雪白的棉絮如云似雪,妇女们戴着花头巾采摘棉花,指尖翻飞间,棉朵便填满了布兜。“今年棉花收成好,摘完这亩,就能给孙子买新书包了。”张大妈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满是期待。旁边的谷地里,沉甸甸的谷穗垂向地面,几位老人正用镰刀收割——他们动作慢,却格外认真,每一束谷穗都要仔细捋一遍,生怕漏了一粒谷。

“村里老人多,年轻人在外打工,我们帮着收庄稼,让在外的人放心。”村支书老王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车筐里装着水壶和刚烙的烧饼,见谁累了,就递上一瓶水、一块饼。不远处的养殖场里,牛羊成群,哞叫声、鸡鸣声交织在一起,顺着风飘远,与田地里的农机声、笑语声合在一起,奏响了乡村最质朴的乐章。今年前三季度,这里的猪牛羊禽肉产量稳步增长,养殖场的增收,让农户的腰包更鼓了。

安徽:薯甜稻香里的土地底气

明光市的红薯地里,是一片忙碌的身影。供销社主任赵莉挽着裤脚,和村民们一起挖红薯——铁锨插进土里,轻轻一撬,硕大的红薯就“滚”了出来,表皮带着湿润的红棕色,沾着新鲜的泥土。“这红薯一亩能收八九千斤,全身都是宝:蒸着吃甜糯,烤着吃流蜜,还能做成红薯干、红薯粉。”赵莉举起一个大红薯,笑得眉眼弯弯,“一会儿就送加工厂,赶得上双十一的订单。”

田边的小路上,拖拉机载着刚挖出的红薯“突突”前行,车斗里的红薯堆成小山,空气中已经飘来烤红薯的甜香——路边的临时烤炉里,红薯在炭火中慢慢翻烤,外皮烤得焦黑,裂开的缝隙里,甜香汩汩往外冒。皖北平原的玉米地里,收割已近尾声,田埂上留下整齐的根茬,农民们正忙着播种冬小麦。农机驶过,翻起的泥土带着湿润的气息,撒种机均匀地将麦种播进土里,“今年种的是优质麦种,有农技员指导,明年又是好收成。”

作为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省份,安徽的农民心里更踏实了。“土地能长期种,咱就敢往地里投钱、下功夫。”种粮大户陈大哥抚摸着刚播完种的土地,语气里满是笃定,“去年修了灌溉渠,今年添了新农机,往后的日子,就像这地里的庄稼,会越来越好。”

皖南的稻田边,柿子树沿着田埂排列,火红的柿子像灯笼挂在枝头,与金黄的稻穗相映成趣。几位老人正在收割晚稻,虽然动作缓慢,却每一株都收割得干干净净。“前几天下雨,担心稻子烂在地里,多亏村支书带着年轻人来抢收。”81岁的张奶奶手里攥着稻穗,眼里满是感激,“他们还自费买了肉和菜,在田头炖了土豆炖肉,热乎的饭菜下肚,干劲儿都足了。”

池塘边,几只白鹭悠然伫立,细长的腿浸在水里,盯着水面上的鱼虾。偶尔展翅掠过水面,惊起一圈涟漪,倒映在水里的晚霞也跟着晃,把整片田野都染成了暖红色。

夕阳西下,中国的田野渐渐静了下来,只有零星的农机声还在晚风里回荡。河南的晒谷场上,高粱穗堆成小山,玉米被装进编织袋,整齐地码在谷仓前,墙角的蛐蛐开始“唧唧”鸣唱;山东的果园里,苹果被装进印着“绿色有机”的纸箱,货车车灯划破暮色,要把新鲜的果香送往全国各地;陕西的苹果窖里,新摘的苹果整齐排列,清甜的香气在窖里弥漫,慢慢酝酿成来年的甜;湖北的烘干厂里,稻谷在机器中翻滚,褪去最后一丝潮气,等待着变成餐桌上的新米;河北的养殖场里,牛羊归圈,哞叫声渐渐轻了,只有狗吠声在村里回荡;安徽的村庄里,红薯干被挂在屋檐下,在暮色里晒成诱人的琥珀色,连空气都甜丝丝的。

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聚在一起算收成。王老汉捧着刚碾出的新米,米粒儿洁白饱满,放进嘴里嚼一嚼,清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连眉梢都带着笑。村支书拿着手机走来,屏幕上跳动着新的订单信息:“咱的有机大米卖到北京了,价格比往年高两成!”人群里响起一阵欢呼,孩子们在晒谷场上追逐,踢起的谷粒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像撒了一地星星。

池塘里的水泛着粼粼波光,映着漫天晚霞,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送来阵阵凉意。政策的暖阳始终照着这片田野:中央财政的防灾救灾资金早已到位,为秋粮抢收抢烘兜底;农技员还在田间地头忙碌,把“一喷三防”的增产技巧教到农民手里;电商主播们对着镜头吆喝,把乡村的丰收销往更远的地方。从北斗导航的智慧农机到土地改革的政策红利,从基层干部的跑腿帮扶到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科技与温情交织在田垄间,让每一株庄稼都长得更壮,让每一位农民的笑容都更真。

夜深了,村庄渐渐沉入梦乡。谷仓里的粮食还在悄悄呼吸,把阳光和雨水的气息藏进籽粒里,孕育着来年的希望。今秋的庄稼丰收了,收的是沉甸甸的粮食,是鼓起来的腰包,更是农民心底的踏实与欢喜。这丰收的画卷,不仅写在中国的田野上,更写在中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写在每一个劳动者的笑容里,写在大地对勤劳的馈赠中。这样的丰收,这样的日子,正是最踏实的幸福模样。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