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表明,56岁的那英已经活成了一个“笑话”

B站影视 2024-11-20 14:33 2

摘要:56岁的那英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因为她对新生代演员马嘉祺的点评是:“你知道吗?你给我的感觉就像个下岗工人。”这句话。

娱乐圈总是有许多笑料,但是能活成笑话的明星确实不多。最近,那英在《中国好声音》上又一次让观众感到震惊。

56岁的那英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因为她对新生代演员马嘉祺的点评是:“你知道吗?你给我的感觉就像个下岗工人。”这句话。

那英是因言论不当而闹出过笑话的人。她的形象从前是"中国好声音"的金牌导师,如今却成为了一位因言论而频繁引发争议的"网红评委"。

那英的行为仿佛在告诉人们,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那英早期歧视农民听众和如今嘲讽下岗工人的“金句集”,仿佛是一部“口无遮拦简史”。13年过去,除了年纪增长,她的言行举止似乎没有任何进步。

网友们开玩笑地说:“那姐现在参加的节目已经不再是唱歌了,而是在看谁能说出更惊人的话。”

记忆中她曾是华语乐坛的一颗耀眼之星,《征服》《默》等作品让她广受赞誉。然而现在的那英,似乎更倾向于以争议性言论来博取眼球。

让人更加感慨的是,每次争议之后,那英的回应总是如此相似: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用更加具有争议的言论来作为"道歉"。

如今的观众不再是那个能任由明星随意发言的年代了。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一句不当言论可能会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但那英却仿佛还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天真地以为耿直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这不禁让人想起13年前的那场更具争议性的事件,那时的那英也是以相似的姿态开启了她的争议言论。但是当时的那英可能没有想到,这种行为在之后的十多年中成为了她的“保留节目”。

看到这位56岁的歌坛前辈,由受人尊敬的歌手,沦为娱乐圈的"笑话制造机",让人感到不胜唏嘘。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言多必失",又或许,这才是那英的真实一面。

然而,这是真实的,却似乎与观众的期望相去甚远。

谁又能想到,那个唱着《征服》的歌者,最终竟然会被自己的言论所征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一个反面教材:如何在13年的时间里,把自己活成一个笑话。

那英开始走上"争议制造机"这条路,实际上是2010年一场轰动音乐圈的评选所引发的。

那年,那英作为音乐排行榜盛典的评委主席,评选出2000至2009年间的"内地十大影响力歌手",她设定了三大评选标准:音乐性、贡献力、市场。

这听起来非常专业,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成为了一场即将爆发的"阶层论战"的导火索。

在评选现场,那英直接开口说了一个重磅炸弹:"刀郎的审美观点并不被认可,虽然他的销量比很多人都高,但我们也不能只看销量。

"这话听着还算克制,但紧接着,她就说出了那句注定要载入音乐圈争议史的话:"去KTV点刀郎歌的都是农民。"

轰!这句话一出,舆论瞬间炸开了锅。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那英被骂得体无完肤。但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她的"道歉"。这位歌坛前辈竟然说:"并不否定刀郎的才华,但确实刀郎的歌都是农民听的比较多。

真是气死人了!他这根本不是道歉,而是变着法儿地又骂了我一遍。

那英的评委会现场争论引发了全社会对音乐、阶层、审美的热烈讨论。有人指责她眼光高傲,有人批评她不懂得尊重。

这件事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那英关闭了社交媒体上的评论。然而,问题在于,关闭评论能否遏制住公众的舆论吗?能否封住悠悠众口呢?。

回头看这场风波,与其说是一场音乐评选,倒不如说是一场赤裸裸的阶层偏见大曝光。那英或许没有料到,她的一句傲慢之语,不但伤害了农民群体,而且暴露了娱乐圈里某些人的优越感。

那英这件事发生后,口碑暴跌。然而,这显然没有让她吸取足够的教训。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仍会说出许多类似的言论,一次次刷新公众对她的看法。

讽刺的是,正是这股傲慢让她从一位备受尊敬的歌手逐渐成为了娱乐圈的笑柄。那英的一些争议言论始于2010年的一次音乐评选活动,这也被认为是她从神坛上跌落的起点。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场风波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刀郎。那英曾经把他看作“农民歌手”,但刀郎用他的实力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发行立即风靡大街小巷,席卷了整个乐坛。这首歌的编曲简单明快,歌词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坚持。

歌曲在街头小店播放,在出租车里循环播放,甚至最普通的农民工都能跟着哼唱。

需要注意的是,刀郎的专辑销量在没有任何商业宣传的情况下就达到了惊人的270多万张。再加上当时疯狂流传的盗版,其销量更是突破了600多万张。

这个数字令许多所谓的"专业歌手"感到汗颜。

《冲动的惩罚》《谢谢你》《披着羊皮的狼》等一系列经典之作,他们的成功不是依赖于华丽的包装,也不是炒作,而是纯粹的音乐创作和真诚的表达打动了人们的内心。

有意思的是,当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被问及如何评价刀郎的作品时,这位商界大佬的回答显得格外大气:"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刀郎的音乐作品。

在2015年万达年会上,王健林亲自演唱了刀郎的歌曲。这个身价千亿的企业家用实际行动证明:好音乐不分阶层。

在2011年面对那英的"傲慢"时,刀郎只说了一句话:"对于娱乐性的奖,你认真就输了。"这句话既不卑微也不高傲,却充满了智慧。

数年后,他又补充道:"真正的民歌就是被大众接纳的,是随时随地都能唱的。"这番话无疑是对那英最合适的回应。

然而,在事业最巅峰的时期,刀郎选择了隐退。当他被问及原因时,他的回答是:"其实,我只是个热爱音乐的人。"

走红并未给我带来任何积极的影响,我只是在音乐圈和娱乐圈的商业化中冷眼旁观。

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圈,刀郎就像一股清流,默默用实力说话。他的音乐,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没有复杂的情感纠葛,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打动人心。

没有人的评判,只听从人民群众的心声,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音乐这样的刀郎,不只是一个歌手,更是音乐的代名词。

与之相反的是那英,在刀郎退出乐坛后,她依旧放出狠话:"如果刀郎能上春晚,我就把电视砸了。"这番言论看似是胜利者的姿态,实际上却暴露了她内心的狭隘。

谁会想到,一个被部分人歧视的"农民歌手",却能以音乐征服了各阶层的听众。这无疑是最嘲讽的反击:成功并非仅需"专业人士"认可,真正的好音乐,市场会给出答案。

"刀郎如果能上春晚,我就把电视砸了。"当那英说出这句话时,可能并未想过这其实是两个时代价值观的碰撞。

那一年,网友们开始调侃:让已经连续24年参加春晚的蔡明把舞台让给刀郎!看似玩笑的话语,实际上反映了观众对那英傲慢态度的不满。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喧嚣中,刀郎选择了最为优雅的回应——隐退。这位曾经用歌声温暖无数人的歌手,没有像那英一样打口水战,也没有用销量数据反击,而是选择了默默地离开。

"其实,我只是一个单纯热爱音乐的人。"刀郎的这句话,如同一记重拳,猛烈地敲击着浮躁的娱乐圈。在这个过于看重流量、话题和噱头的时代,他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真正的音乐人,并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的碰撞。一边是那英的强势、咄咄逼人,一言不合就威胁"砸电视";另一边是刀郎的淡泊、从容,认为"走红只会带来副作用"。

一个在乎舞台地位,一个在乎音乐本身。

刀郎的隐退让他在音乐圈形成了一股清流,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音乐的纯粹比那些虚名和争议更加珍贵。

而那英却在不断制造争议中,逐渐与音乐渐行渐远。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真理:成功从来都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的。那英的言论和刀郎的选择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在充满浮躁气息的娱乐圈中,有人选择用喧闹来标榜自己,有人选择默默离开,最终时间会给出公正的答案: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从2010年的"农民之争"到2023年的"下岗工人"言论,这13年里,那英的争议言论就像一部连续剧,从未停止过新剧情的演绎。

在56岁这个年纪,本应是公众人物成熟稳重的阶段。但那英似乎还沉浸在可以随意妄言的年代。只是她忘了,这个时代早已改变。

在社交媒体上,一句不经思考的话语可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或轰动。

有很多人认为那英是心直口快,但这是真的性格耿直吗?从歧视农民到嘲讽下岗工人,这哪里是耿直,分明是傲慢。

如果一次可能是无心之失,但一再重复,那就证明本性难改,江山易改。

近年来,那英的事业轨迹悄然发生了转变,从曾经的歌坛实力派歌手,逐渐转变成了如今的“网红评委”。

有趣的是,每次争议过后,她的回应模式都是惊人的相似: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用更具争议的言论来"道歉"。仿佛在她的认知里,这些争议不过是"无关痛痒的小事"。

但是在公众的眼中,这些“小事情”却一点一点地在破坏她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声誉。

曾几何时,那英的名字代表着《征服》的霸气和《默》的深情,然而现在,她的名字却更多地与"争议"和"傲慢"画上等号。

这种转变,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实际上,作为公众人物最基本的修养是尊重他人。无论是农民、下岗工人,还是素人选手,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那英的悲哀在于,她似乎从未察觉到自己的悲哀。

从歌唱家到“笑话”的13年转变,生动地告诉我们:公众人物的言行,不仅影响着个人形象,更是反映一个人格局和胸怀的镜子。

"那姐,你都56岁了,说话能长点心吗?"这句话是网友们的调侃,既是玩笑,也是一声叹息。可惜的是,这样的话语,13年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却始终未能传进那英的耳朵里。

这大概就是最讽刺的地方:一个靠嗓子吃饭的歌手,最后却被自己的言语击败。这个现实的案例警告所有公众人物:你的言行决定了你的影响力和高度。

来源:大爷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