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兰大老师的课!不一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2:42 1

摘要:在医学教育的漫长征程中,如何将科研实践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如何用前沿的技术赋能传统的课堂,又如何为未来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的时代命题。

从打磨慕课到重构培养体系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景玉宏教授

用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带着“科研反哺教学”的初心

踏上数字化教育的浪潮

他以科研为笔,以创新为墨

勾勒出科研反哺教学、技术赋能课堂、

交叉培育英才的生动图景

在医学教育的漫长征程中,如何将科研实践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如何用前沿的技术赋能传统的课堂,又如何为未来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的时代命题。

基础医学院景玉宏教授以其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坚实而创新的足迹。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师者从“授业”到“启智”的升华,以及对医学教育未来的深刻洞察。

01

科研反哺教学:

从“神经解剖学”课程到“创新人才”的培养

景玉宏的从教之路,始于一次毕业分配。当时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他选择留在母校。“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有一大批同学都是临床医学毕业的,大家纷纷选择到高校当老师。”景玉宏回忆道,“当初我们认为,在高校当老师和在医院做临床医生应该没有太大区别。”

这个选择,让景玉宏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他进入了解剖教研室,从此与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神经解剖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解剖学教师,他深知这门基础课程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是医学生首次接触人体结构的“钥匙”,而神经解剖因其内容抽象、结构复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景玉宏在此后教学方面深耕的内容。神经解剖作为神经科学的一部分,涉及脑科学这一前沿领域,博士期间及之后的博士后研究,他将方向聚焦于蓬勃发展的神经科学领域。

“在系统解剖课程中,神经系统部分常因内容抽象、课时有限、结构复杂,学生难以深入掌握,”景玉宏坦言,“我当时的愿望,是能把我自己研究的领域跟我给本科生上的课程体系去做一点结合。”景玉宏回忆道。这一“结合”的想法,成为了他教学改革的起点。

为此,他率先行动,不仅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更具深度的“神经解剖学”课程,还投入大量心血,完成了该课程的慕课(MOOC)建设。“这门课不是把教材搬上网,而是把我多年科研中的思考融入其中。”景玉宏说。

他在课程中设置了三类问题:考察基础知识点的、结合临床案例的,以及探索科学前沿的开放性问题。例如,他会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如何从人脑机制中汲取灵感?”这类问题,旨在点燃学生的探索欲。这门精心打造的课程,最终获评“甘肃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被全国六七十所高校使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科研反哺教学的步伐并未停止。2019年,借助基础医学专业的设立,景玉宏又开设了高阶的“神经科学原理”双语课程,直接引进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体系与全英文教材,并实现了“本研贯通”。这意味着本科生的学习成果可以直接对接研究生阶段的学分,打通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培养界限。

至此,一个清晰的“教学-科研”融合闭环得以形成:以个人科研专长(神经科学)为根基,构建从基础(神经解剖)到高阶(神经科学原理)的课程链;再通过慕课实现规模化教育与资源共享;最终,将课程体系与学院的科研方向(脑科学)和学生的创新项目(校创、国创)相衔接,让本科生早早进入科研团队。 景玉宏认为:“对于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核心是要强调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如果本科生早早进入团队、进入项目组,那么他的培养就可以与研究生实现一体化,让博士生、硕士生带着本科生一起成长。”

02

如果说将科研融入教学是内容上的深化,那么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革新,则是景玉宏在形式上的大胆突破。他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未来要面对复杂临床场景的医学生来说,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推崇的教学模式是CBL(案例教学)、PBL(问题导向学习)和TBL(团队合作学习)。”景玉宏介绍,其核心是要模拟临床场景,打破学科边界。“一个病人得了某种疾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或病理学问题……一个教解剖的老师,也得懂有关疾病的诊疗,得懂点生理、生化。”为此,他大力推动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在他的课堂上,第一节课可能就是从一个真实的临床病例开始。比如,一个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他会引导学生思考:骨折的特点是什么?处理要注意什么?为何有些患者最终选择了髋关节半置换?随着课堂的推进,解剖学的知识点被巧妙地内化于对这些临床问题的解答中,解剖学基础知识,因此有了温度和落地的方向。

然而,景玉宏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教学方法的革新。他敏锐地抓住了教育数字化浪潮。他对教学改革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慕课建设是他进行数字化教学探索的第一步,目的是将课程从线下搬至线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传播。《神经解剖学》慕课作为甘肃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不仅实现了知识点模块化拆分,更融入了前沿科研成果与临床案例,让知识点和案例整合在一起,更加个性化地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内容。

“慕课不是替代课堂,而是重构教学关系。”景玉宏很快意识到,慕课不能取代课堂。于是,他将线上慕课资源与线下实体课堂深度结合,线上完成基础知识的高效传递,线下则专注于高阶思维、前沿拓展和师生深度互动,真正提升了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第二阶段的拓展

将知识图谱技术与数智化工具深度融合是第三个阶段,自2022年起,他以“神经解剖学”等课程为试点,构建了课程的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最大的好处在于把学科知识点颗粒化、结构化。”他形象地比喻,“比如‘肾脏’是一个大知识点,我可以沿着‘结构’和‘功能’两条主线向下延伸,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最终融汇聚焦于肾脏的具体疾病。”这个立体的知识网络,彻底打破了传统教材线性编排的局限。

在这个智慧学习平台上,每个知识点都配备了视频、音频、图文和自测题库。更重要的是,系统能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清晰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错误率最高,哪个学生在哪个环节遇到困难,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教学——系统自动推送强化学习资料,教师进行精准辅导。

“个性化人才培养,只有在数字化支撑下才可能实现。”景玉宏说。他的团队正在此基础上训练人工智能助教,未来将能提供24小时在线的智能答疑服务。

03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要求景玉宏必须去思考如何系统性地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2021年,兰州大学基础医学专业获批“甘肃省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借此契机,景玉宏主导了一场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重构。他将“交叉融合”作为核心理念,把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清晰的层次:

基础医学内部交叉:打破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传统课程壁垒,进行整合与融合,让学生形成整体的人体观。

基础与临床交叉:让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学习临床课程,理解基础研究如何服务于临床诊疗,早期孕育临床思维。

“医学+X”交叉:与化学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合作,选择包括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内的十门跨学科课程,要求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三门。

“我们不是要培养同质化的学生”景玉宏强调,“我们希望学生根据未来的职业方向自主选择。想做药物设计的可以多学化学,钟情神经科学的可以选信息技术。学院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只为把他们的知识边界放到最宽。”

这一“跨院选课”机制,正是响应“新医科”建设号召,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能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任何宏大的体系,最终都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来执行。为了支撑这套复杂的改革,景玉宏牵头组建了“整合课程教学团队”。这个团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跨教研室,并且成员大多拥有临床医学背景,且都是教学功底扎实的骨干教师。

“在基础医学院里,具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师资正变得越来越稀缺”景玉宏不无感慨,“这是一个现实的瓶颈。”正因如此,这个团队更肩负着一份“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他们不仅要负责落地新的交叉课程体系,编写新的整合式教材,更要通过“传帮带”,将那份宝贵的临床思维、教学热忱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承给更多年轻教师。

“我希望通过构建一个体系,把好的做法保留下来、传承下去。”景玉宏说。这个团队,正是他教育理念的“播种机”和“孵化器”,旨在学院内部塑造和巩固一种热爱教学、钻研教学的文化生态,确保改革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能够薪火相传。

从一门慕课的精心打磨,到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实践;从一个智慧学习平台的搭建,到一套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景玉宏的教改之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培养既能深耕基础研究,又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正如景玉宏所言:“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有能力到临床上为病人服务或者更大层面上是为人类健康服务。”而这,正是中国医学教育最需要的“火种”。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丨曲倩倩 阎宏心 黄灵

图片丨由本人提供

编辑 校对|钱浩淼 黄芮博

责编|李晖

这位兰大老师的课堂!很特别!

突破!她是兰大教授张凤!

来源:兰州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