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底,浙江杜桥的一桩儿童意外死亡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其发展走向出乎意料。一位痛失幼子的父亲在寻求责任认定的过程中,反遭网友大规模指责,社交账号被迫清空内容。与此同时,事件中一位帮忙取奶茶的女性亲友未被追究责任,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2025年10月底,浙江杜桥的一桩儿童意外死亡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其发展走向出乎意料。一位痛失幼子的父亲在寻求责任认定的过程中,反遭网友大规模指责,社交账号被迫清空内容。与此同时,事件中一位帮忙取奶茶的女性亲友未被追究责任,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这场风波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不到四岁的儿子在杜桥宝龙广场三楼的一处儿童游乐区玩耍时不幸身亡,死因被认定为饮用珍珠奶茶时发生窒息。这位父亲在巨大的悲痛中,认为孩子的死亡并非仅仅是监护疏失的结果,更与多个相关方的管理或产品设计有关。因此,他将维权目标指向了三个方向:提供游乐设施的广场三楼商户、出售涉事奶茶的古茗店铺,以及负责商场整体运营的宝龙广场管理方。他强调,自己并非着眼于经济赔偿,而是希望厘清事实,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为孩子讨一个公道。
然而,当这位父亲的维权行为和诉求通过网络扩散后,舆论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不少网民对其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他试图将自身疏忽导致的不幸转嫁给商家进行“讹诈”。大量的负面评论涌向他的社交媒体平台,形成了压倒性的网络暴力。这股汹涌的指责声浪,最终迫使这位父亲暂时清空了相关视频和内容,停止了公开回应。
网民的关注点并未停留在对父亲的批评上。很快,事件中另一个关键人物——那位帮助孩子母亲取奶茶的女性朋友(被网民称为“闺蜜”)也被卷入舆论漩涡。部分网友提出了一种假设性的推论:如果这位朋友没有去取那杯特定的奶茶,或者取回后并未交给孩子母亲而是自己饮用,那么悲剧是否就能避免?基于这种逻辑链条,一些人认为这位“闺蜜”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猜测她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
面对网络上关于是否起诉朋友的猜测,这位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父亲做出了明确回应。他公开澄清,从未考虑过、也绝不会对那位热心帮忙取奶茶的朋友采取任何法律行动。他理解对方纯属好意相助,在这无法承受的悲伤时刻,追究朋友的责任既不人道,也完全违背他的本意。他的诉求核心始终聚焦于厘清涉事经营场所的责任边界。
这场悲剧的源头发生在2025年10月的一天。孩子的母亲带着活泼好动的儿子来到杜桥宝龙广场三楼。为了让在游乐园玩耍的孩子能解渴,她通过手机上的古茗小程序,下单购买了一杯含有珍珠配料的奶茶。下单完成后,她便带着孩子进入了游乐区的蹦床设施玩耍。
当时,一同陪伴的母亲的一位女性朋友主动提出帮忙去取这杯已经制作好的奶茶。奶茶顺利取回后,孩子仍在蹦床上欢快地跳跃。就在孩子蹦跳的过程中,母亲将吸管递到他嘴边,喂了一口奶茶。不幸的瞬间随之而来:孩子在跳跃的动作中,奶茶中添加的、质地Q弹的珍珠配料突然呛入气管,引发了致命的窒息。尽管在场的成年人和闻讯赶来的商场工作人员迅速进行了急救,并紧急呼叫了医疗救助,但终究未能挽回这个幼小的生命。
这起不幸事件的发生,也促使公众重新审视儿童食品安全与监护注意事项。许多育儿专家和家长群体指出,对于低龄幼儿,特别是四岁以下的儿童,食用类似珍珠、果冻、整粒坚果等具有一定体积、弹性或硬度的颗粒状食物,本身就存在极高的气道梗阻风险。而在儿童进行跑、跳等身体活动时进食或饮水,更是大大增加了异物进入气管的概率,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专家建议,为幼童选择饮品时,应优先考虑无添加或少添加类似颗粒配料的选项,以最大限度规避潜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悲剧事件的广泛传播,在消费层面产生了一个未曾预料到的连锁反应。当“杜桥男孩 珍珠奶茶”成为热搜话题后,古茗品牌旗下的珍珠奶茶产品在线上和线下的关注度及实际点单量,在短期内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一部分消费者是出于对事件中这款产品本身的好奇,另一部分则是日常消费习惯并未因此改变。
对此事件你怎么看?你认为这样的公道能讨回来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等看你的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