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晚间,多家医药上市公司集中发布三季度财报,业绩暴雷声不绝于耳。德展健康利润暴跌854%,联环药业增收不增利,哈药股份扣非净利下降超70%... ...
医药股的业绩地雷,正在接连引爆。
10月24日晚间,多家医药上市公司集中发布三季度财报,业绩暴雷声不绝于耳。德展健康利润暴跌854%,联环药业增收不增利,哈药股份扣非净利下降超70%... ...
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创新药板块,如今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带量采购的常态化、医保谈判的降价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多重因素叠加下,医药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正在深化,企业之间的分化也日益明显。
01 业绩暴雷榜:多家药企业绩大幅下滑
这个财报季,医药板块的表现可谓“雷声滚滚”。
德展健康成为本轮业绩暴雷的“重灾区”。根据公司发布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78亿元,同比下降21.71%;归母净利润为-6102.54万元,同比暴跌854.37%,止盈转亏。
细看财报,德展健康不仅营收大幅下滑,盈利能力也在恶化。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55.57%,同比下降5.89个百分点;净利率为-31.91%,较上年同期下降29.56个百分点。
同时,公司的期间费用率高达73.22%,同比上升20.04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同比增长9.27%,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7.60%,只有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同比分别减少8.73%和19.58%。
哈药股份的业绩同样不尽如人意。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97亿元,同比减少5.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88.93万元,同比减少58.22%;更值得关注的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仅为4470.8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71.75%。
对于业绩变动,哈药股份解释称,医药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与转型深化阶段,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公司主要产品如复方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双黄连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等营业收入下降,进而导致医药工业板块业绩下滑。
联环药业则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2亿元,同比增长26.63%,但却净亏损3506.21万元,同比转亏。
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7亿元,同比增长53.81%,但归母净利润仅为496.62万元,同比减少83.34%。
联环药业将净利润减少归因于报告期内集采和医保支付导致销售毛利下降以及非经常性行政处罚支出等。今年6月,公司因在销售原料药地塞米松磷酸钠过程中违反《反垄断法》,合计被罚没约6103.82万元,占去年归母净利润的72.53%。
新华制药也在面临业绩压力。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24亿元,同比增长6.1%;但归母净利润仅为3246.42万元,同比下降58.74%。
整体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63亿元,同比增长0.42%;归母净利润2.56亿元,同比下降25.53%。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为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公司调整部分产品价格以巩固或提高市场占有率。
02 逆势增长:部分药企表现亮眼
并非所有医药企业都陷入困境。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仍有一部分公司凭借创新驱动和差异化竞争,实现了业绩的稳定增长。
天士力就是其中的代表。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医药工业收入57.09亿元,保持稳健;实现归母净利润9.84亿元,同比增长16.88%。
其中,公司心血管/代谢板块前三季收入31.86亿元,保持稳健并转入正增长,同比增长1.16%。公司在创新药研发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逐渐进入收获期,有望为未来业绩带来增量贡献。
华特达因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03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12%,在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表现相当出色。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恩华药业,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71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11.06亿元,同比增长8%,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
博腾股份则展现了强大的增长动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44亿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0.80亿元,大幅增长139%,成为创新药产业链中难得的亮点。
这些逆势增长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注重创新研发,产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差异化优势。与此同时,它们也在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应对行业变化。
03 暴雷背后:行业结构性调整深化
医药企业业绩分化的背后,是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带量采购的常态化执行,正在持续压缩传统仿制药的利润空间。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截至目前,国家集采已开展九批共374个品种,平均降价超50%。地方联盟集采也遍地开花,涉及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等多个领域。
以罗氏诊断中国区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因体外诊断试剂集采导致收入骤降23%。虽然罗氏制药业务在中国市场后续展现出强劲韧性,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9%,但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创新药Phesgo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及Polivy与Vabysmo等新药的市场渗透率提升。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药企业绩承压的重要原因。振东制药就在经历从“钙”到“发”的转型阵痛。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约22.15亿元,同比减少2.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036万元,同比减少49.25%。
振东制药的核心产品面临激烈竞争。其抗肿瘤中成药拳头产品复方苦参注射液,在近三年持续下滑的抗肿瘤中成药市场中,占比仅约7%。
而用于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和斑秃的达霏欣米诺地尔搽剂,虽然2025年上半年市占率达到43%,但目前有近40家企业的米诺地尔搽剂获批上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也在短期内加大了企业的盈利压力。联环药业近年来研发费用逐步增加,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6904.18万元,9431.72万元,到了2025年1—9月,该费用攀升至1.08亿元。
在面临业绩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仍不得不持续投入研发,以寻求未来的增长点。
04 跨国药企的启示:创新驱动与战略转型
面对中国市场的挑战,跨国药巨头的应对策略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罗氏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总营收458.62亿瑞士法郎(约合548.78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制药业务收入达355.55亿瑞士法郎(约425.45亿美元),同比增长9%,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创新药竞争白热化、集采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罗氏中国区销售额实现9%的同比增长,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罗氏的成功得益于其丰富的创新产品线。Phesgo因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使用率快速提升,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54%;抗流感口服药Xofluza在2025流感季需求旺盛;Polivy与Vabysmo在淋巴瘤和眼科领域持续放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氏的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移:从“肿瘤单极”到“多极驱动”。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肿瘤业务仅增长2%,近乎停滞;而血液病(+15%)、免疫(+15%)、神经(+9%)、眼科(+11%)等非肿瘤领域成为主要增长来源。
同样,法国制药公司益普生也公布了2025年前9个月的强劲业绩,并进一步上调全年财务指引。公司在所有三个治疗领域的推动下,以固定汇率计算,总销售额增长12.1%,以报告汇率计算增长9.6%。
鉴于索马杜林的销量下滑速度低于预期,而其他产品组合的销售增长速度加快,益普生预计2025年全年以固定汇率计算的总销售增长约10.0%,核心营业利润率约为总销售额的35.0%。
05 未来展望:医药行业走向何方?
随着医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深化,企业之间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对于国内医药企业来说,转型创新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天士力之所以能在行业低迷期实现净利润增长16.88%,与其持续投入创新研发密不可分。
公司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表示,目前在研管线中创新药达31项,不仅在创新中药领域有近20款临床中后期产品持续推进,而且在市场关注度高的生物创新领域已有布局,多款CGT、抗体药物等热门靶点药品进入临床。
国际化发展也将成为药企的重要出路。在当前环境下,单纯依赖国内市场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能够分散风险,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战略聚焦同样至关重要。振东制药的经历表明,盲目切换赛道并不可取,企业需要基于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在细分领域构建核心竞争力。
罗氏的战略调整值得借鉴——公司正在从“肿瘤巨头”向“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转型,其战略重心已从单一靶点突破,转向治疗领域组合创新与跨适应症拓展。
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明显的分化: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淘汰。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择医药股时,更需要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管线的竞争力,而非短期业绩的波动。只有那些能够持续推出具有临床价值创新药的企业,才有可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胜出。
在这个医药行业深度调整的冬天,我们或许应该记住一句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真正回归医药本质,专注于研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迎来下一个春天。
来源:邱邱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