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亲吻不过是感情的小动作,顶多传点口水,怎么还会“传病”?医生提醒,这事可真不能掉以轻心。
很多人觉得,亲吻不过是感情的小动作,顶多传点口水,怎么还会“传病”?医生提醒,这事可真不能掉以轻心。
口腔中潜伏的细菌和病毒,比你想象得多得多,有的甚至能通过一个吻悄悄进入身体,埋下隐患。
尤其这4种疾病,最容易借着亲吻传播,很多情侣、夫妻都中招过,却浑然不知!
常听人说"病从口入",没想到接吻也成了疾病传播的途径。
医学上有种病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大家都叫它"接吻病"或"热吻病"。
这病主要是由EB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最喜欢通过唾液传播。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就收治了一位名叫小张的24岁男患者。
他和异地女友许久未见,重逢后激动之情可想而知,热吻难免。谁知几天后,小张开始高烧不退,喉咙痛得厉害,颈部还出现了肿大的淋巴结。
起初他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些药不见好转,后来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
医生通过血液检查发现他的EB病毒抗体呈阳性,最终诊断为"热吻病"。
原来,他女友刚从外地回来,很可能就是病毒携带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接吻把病毒传给了小张。
值得注意的是,EB病毒可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
资料显示,在3-5岁的儿童中,感染率就高达90%以上!
为啥小张这个大小伙子会中招呢?医生解释说,病毒是"欺软怕硬"的,小张可能当时免疫力较低,所以一亲就中招了。
除了"热吻病",接吻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就是个典型例子,它会导致口唇疱疹或口腔溃疡。
要是你看到对方嘴上有泡,千万别嘴对嘴,不然下一个起泡的就是你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幽门螺杆菌也能通过接吻传播。
这种细菌可不简单,它能引起胃炎、胃溃疡,严重的甚至与胃癌有关。
一个浪漫的吻,可能把这种细菌直接送进对方的消化系统。
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这些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坏家伙,也很可能在接吻时乘虚而入。
特别是流感季节,一个吻可能就把对方送上了生病的不归路。
这些病原体传播机制也很直接——唾液交换、口对口接触,或者通过口腔黏膜的微小破损处入侵。
对于有口腔溃疡或牙龈炎的人来说,接吻时感染风险会更高,就像城墙有了缺口,敌人更容易攻入城内。
接吻传播疾病并非人人平等,某些群体风险更高。免疫力低下的人是首当其冲的高危人群。
熬夜加班、压力大、营养不良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病原体攻击。
儿童本应是天真无邪的年纪,但在疾病传播面前也不能掉以轻心。
数据显示,儿童EB病毒感染率惊人地高,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接吻,而是通过共用餐具、玩具或大人的亲吻感染的。
口腔健康状况不佳的人也要格外警惕。
有牙周疾病、口腔溃疡的人,口腔内已经有了"伤口",这些地方就像敞开的大门,欢迎病原体的光临。
此外,某些特殊时期也需格外注意。
比如感冒期间、术后恢复期、化疗期间等免疫功能下降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无害的接吻,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问题。
面对这些风险,难道我们要禁止接吻吗?当然不是!接吻是表达爱意的美好方式,只要注意一些事项,完全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首先,了解对方健康状况很重要。在亲密接触前,双方坦诚交流健康状况是基础。
如果对方最近有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暂时改用其他方式表达爱意会更明智。
口腔卫生是防线的第一道关卡。每天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定期洁牙,不仅能保持口气清新,也能减少口腔内病原体的数量。
接吻时间和方式也有讲究。长时间深吻会增加唾液交换量,相应地也增加了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适当控制接吻时间和深度,尤其是在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
当自己或对方抵抗力低下时,最好避免接吻。
如果一方正处于疾病恢复期,或者口腔黏膜有破损,暂时改用拥抱、牵手等方式表达情感更为安全。
接吻是人类表达爱意的自然方式,但任何亲密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健康考量。
从热吻病到口唇疱疹,从幽门螺杆菌到各种呼吸道传染病,接吻确实可能传播多种疾病。
这些风险并非要阻止人们的亲密行为,而是提醒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也要关注健康因素。
了解风险、保持口腔卫生、注意健康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享受亲密关系的同时,把健康风险降到最低。
这并不意味着要对接吻产生恐惧。
科学认知、合理预防、医学指导,才是处理这类问题的正确方式。在享受亲密的甜蜜同时,别忘了给健康留一份空间。
接吻这件看似简单的事,背后竟藏着这么多健康学问。
无论是热吻病、口腔疱疹,还是各种细菌传播,都提醒我们亲密接触也需谨慎。爱情很美好,健康更重要,两者并不矛盾。
保持口腔卫生,了解彼此健康状况,适时适度表达情感,才能让爱意更长久。
信息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杂志》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官方发布
《中国口腔医学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中文官网健康指南。
来源:在雨中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