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260年,长平战场的尸山血海中,秦军士兵黑夫攥着刚砍下的赵军甲士首级,这是他斩获的第三颗首级,只要能活着回到军营验证,就能晋升到第四级爵位“不更”,从此免除每年的更卒劳役,给家中老父挣来安稳日子。可他没想到,三个月后等来的不是封赏诏书,而是“邻里盗牛,连
公元前260年,长平战场的尸山血海中,秦军士兵黑夫攥着刚砍下的赵军甲士首级,这是他斩获的第三颗首级,只要能活着回到军营验证,就能晋升到第四级爵位“不更”,从此免除每年的更卒劳役,给家中老父挣来安稳日子。可他没想到,三个月后等来的不是封赏诏书,而是“邻里盗牛,连坐夺爵”的判决。刚到手的爵位瞬间清零,还得再上战场拼杀。
这套让秦军成“虎狼之师”的军功爵位制,为何后世王朝没人敢照搬?答案藏在它“逆天内卷”的规则里:一边是拿命换爵的残酷晋升,一边是连坐法悬顶的致命风险,这种“刀尖上跳舞”的制度,终究只属于战国乱世的特殊产物。
要理解秦军为何愿意“卷命”,得先看清军功爵位制抛出的“诱饵”有多诱人。在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贵族世袭爵位,平民再勇猛也只能当炮灰;而二十级军功爵制横空出世后,彻底砸破了阶层壁垒。只要敢在战场上砍敌人脑袋,奴隶能变贵族,农夫能获良田。
这套爵位体系从最低的“公士”到最高的“彻侯”共分二十级,每一级的待遇都写得明明白白,堪称古代版“绩效激励手册”。《商君书·境内》明确规定:斩获敌军甲士1颗首级,就能升为一级公士,赏赐田地1顷(约100亩)、住宅1处,还配1名仆人。按战国购买力换算,这相当于一次性拿到4000斤粮食的资产,足够普通家庭过好几年安稳日子。
随着爵位提升,待遇更是呈几何级增长。升到二级“上造”,每年能领100石俸禄(约3075公斤粮食),还能得到2处住宅和2名仆人;三级“簪袅”的军餐标准直接升级,能吃上精米1斗、酱半升、菜羹1盘,而普通士兵只能啃粗米充饥。到了用户提到的四级“不更”,核心特权终于解锁。免除更卒之役,不用再轮流去修城墙、挖沟渠,但兵役仍需服,算是迈出了“脱离底层”的关键一步。
再往上的爵位,更是直接与社会地位挂钩。五级“大夫”年俸250石,见县令不用下跪;九级“五大夫”能衣食300户的租税,相当于成了“食邑贵族”;而最高级的“彻侯”,拥有实质封地,能征收赋税,堪称“国中之国”。这种“砍头=升爵=财富+地位”的直接换算,让秦军士兵上战场时眼里都冒着光,难怪《史记》里说秦军“闻战则喜”。
更让底层民众疯狂的是,军功还能“全家共享”。如果士兵斩获两颗首级,做囚犯的父母能被释放,当奴隶的妻子能转为平民;即便战死,爵位也能传给儿子。对战国时期朝不保夕的平民来说,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全家逆天改命的唯一机会。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就有士兵家书里催促家人“速送钱来,我要多杀敌人立军功”的记载,字里行间全是对爵位的渴望。
可这份“逆袭礼包”从来不是容易拿的,秦军军功爵制的“卷”,早已刻进每一条规则里,从砍头到封爵,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验。
首先,“砍头”的目标就卡掉了九成士兵。秦律里明确要求,必须斩获敌军“甲士”的首级才算数。甲士是披甲的精锐士兵,多为军官或骨干,不是普通的后勤杂兵。在冷兵器时代,要在混战中突破防线、砍掉精锐士兵的脑袋,还要拖着首级继续作战,难度堪比现代“单人攻坚”。伊阙之战中,秦军10万人斩杀韩魏联军24万,平均每个士兵要斩获2个多甲士首级,这背后是无数士兵的惨死堆积。
更残酷的是“斩首验证”流程,士兵砍下首级后,要在战后三天内交给官吏核验,不仅要检查发髻形状(区分敌我),还要有战友和官长的佐证。如果发现首级是平民或己方士兵的,直接按“冒功”论处,下场是斩首示众,家产没收,家人流放。有秦简记载,曾有士兵为凑够首级,偷偷砍了阵亡同乡的脑袋,结果被同伍战友举报,全家都沦为刑徒。
即便顺利通过验证,晋升到高爵位的门槛更是指数级提升。四级“不更”看似只需3颗首级,但从五级“大夫”开始,就不再看个人斩首数,而是拼“团队KPI”。需要所在部队打赢大战,且战损比达标。白起能从十级“左庶长”升到十六级“大良造”,靠的是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大战的辉煌战绩,单场战役斩首数万甚至数十万,普通士兵根本没机会企及。
更坑的是“爵位天花板”和“降级风险”,秦始皇统一前,爵位最高只有十六级,即便像白起这样的“战神”也触顶;统一后加到二十级,但整个秦朝能封“彻侯”的不过20人。而且只要在战场犯错,哪怕是迟到,都可能被降级。
秦律规定“失期当斩”,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大雨误期,可见其严苛。这种“升级如登天,降级一瞬间”的设定,让士兵永远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说“卷到极致”的晋升是“明枪”,那如影随形的连坐法就是“暗箭”,这也是后世王朝最不敢照搬的核心原因。商鞅变法时定下“什伍连坐”制度: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犯法,别家不举报就全族受罚,举报者能获与斩敌同级的奖励。而爵位,恰恰是连坐时最“好用”的抵罪筹码。
秦简《法律答问》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某伍中有户人家偷了一头牛,其他四家没举报,结果五家户主中,有爵位的全部被剥夺爵位抵罪,没爵位的被罚为奴隶。对辛辛苦苦攒够首级升爵的士兵来说,这意味着前半生的拼命全成了泡影。就像开篇提到的黑夫,即便在长平之战中立功,只要家乡的邻居犯事,他的“不更”爵位也会被一撸到底,还得重新上战场砍头。
连坐的范围还不止邻居,亲戚甚至同袍都可能让你“躺枪”。如果士兵的家人犯了“降敌”、“谋反”等重罪,不仅家人要被处死,士兵的爵位也会被没收,本人还要被贬为“隶臣”,终身为官府服劳役。
在军队中,五人一伍,一人逃跑,其余四人就要受罚,除非能斩敌一首级才能免罚。这种“一人犯错,全队买单”的规则,让秦军士兵不仅要跟敌人拼命,还要盯着身边人的一举一动,精神压力堪比“无间道”。
最讽刺的是,连坐法的“始作俑者”商鞅,最终也栽在了自己制定的规则上。他晚年逃亡时,想住客栈却没人敢收留,因为店主怕“连坐治罪”,最后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堪称“作茧自缚”。而普通士兵面对的,正是这种“无处可逃”的制度牢笼。即便你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只要有人犯事,你的爵位和身家就可能瞬间清零。
公元前262年至260年的长平之战,堪称秦军军功爵制的“终极试炼场”,也暴露了这套制度最残酷的一面。此战中,秦军最终斩首赵军45万,按军功爵制,理论上应有数万名士兵获得晋升,但真实的晋升比例却低得可怜。
首先是“斩首内卷”到自相残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长平之战后期,赵军投降后被坑杀,秦军士兵为争夺“投降者首级”爆发内讧,不少人死于同袍刀下。因为投降者的首级也算数,而45万降卒成了“移动的爵位礼包”,这种诱惑足以让士兵们撕破脸。
其次是“连坐清算”的大规模执行,战后秦军清点战功时,发现有数千名士兵的家乡爆发了“逃役”事件,按照连坐法,这些士兵即便立了功,爵位也被全部剥夺。
考古学家在长平战场遗址中发现,不少秦军士兵的遗骸旁还带着首级,但腰间没有象征爵位的印章,推测就是因连坐失爵的士兵。他们拼死拿到了首级,却没等到封赏就成了炮灰。
即便是幸运晋升的士兵,日子也不好过。有秦简记载,一名叫“喜”的士兵在长平之战后升为“不更”,免除了更卒之役,但不到一年,他的弟弟因“私斗”被判罪,他的爵位被剥夺抵罪,只能再次入伍攻打邯郸。最终“喜”战死在邯郸城下,尸骨都没运回家乡。对他来说,所谓的“逆袭”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幻梦。
白起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虽然因斩首45万升为“武安君”,达到爵位顶峰,但最终还是因秦昭王猜忌而被迫自杀。他的经历恰恰印证了军功爵制的本质:爵位只是统治者的“工具”,有用时给你荣华富贵,没用时随时可以收回,甚至性命不保。
秦朝灭亡后,刘邦曾短暂沿用军功爵制,但很快就发现这套制度“玩不转”,后世王朝更是纷纷弃用,核心原因在于它的“不可持续性”。乱世时能靠战争红利维持,和平时期就是“统治毒药”。
首先是“激励枯竭”,秦军军功爵制的核心是“以战养战”,靠掠夺六国的土地、人口来封赏士兵。但天下统一后,没有仗打就没有新的军功来源,爵位晋升通道关闭,而连坐法仍在继续,只剩下“惩罚”没有“奖励”,必然引发民怨。汉朝建立后,很快就出现“有爵无赏”的情况,甚至需要皇帝下诏“尊重有爵老兵”,可见爵位早已名存实亡。
其次是“社会撕裂”,军功爵制鼓励“杀人为功”,导致秦军士兵“嗜杀成性”,在统一战争中犯下不少屠城暴行。秦朝灭亡后,民众对“军功至上”的制度深恶痛绝,后世王朝若再沿用,必然引发社会动荡。汉武帝曾尝试搞“武功爵”,但很快因“鼓励好战”遭到反对,最后只能改成“花钱买爵”,彻底失去了军功激励的本质。
再者是“统治成本太高”,什伍连坐需要庞大的监察体系,要核实每一户的情况、每一颗首级的真实性,这在战国时期靠“全民告密”能维持,但统一后人口激增,监察成本呈几何级上升。唐朝改用“勋官制度”,只给军功者名义上的待遇,不用实际封赏土地和仆人;宋朝更直接,军功直接发钱,斩首一级赏绢3匹、钱3贯,既简单又能控制成本。
最后是“人性的觉醒”,秦军军功爵制把人当成“战争机器”,忽略了基本的人性需求。士兵即便升爵,也时刻活在“连坐恐惧”中,毫无安全感。后世王朝逐渐意识到,靠“高压+利诱”驱动的军队没有凝聚力,反而容易滋生叛乱。清朝的“功牌制度”,只是给军功者一个荣誉象征,既满足了士兵的荣誉感,又不会引发社会问题,这才是更成熟的统治方式。
虽然秦军军功爵制因“太卷”被后世抛弃,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却不可忽视。它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垄断,第一次让平民有了“靠实力逆袭”的机会,这在当时是划时代的进步。正是这套制度,让秦国打造出了“战无不胜”的军队,最终结束了战国乱世,统一了中国。
但它的局限也同样明显,这套制度把“军功”当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忽略了文化、经济等其他社会发展要素。秦朝统一后,依然用“军事思维”治国,靠连坐法维持统治,最终导致“天下苦秦久矣”,短短15年就灭亡。这恰恰印证了:乱世的“制胜法宝”,未必是治世的“治国良策”。
从黑夫这样的普通士兵,到白起这样的一代名将,他们都是军功爵制的“产物”。既靠制度实现了阶层跨越,也被制度所吞噬。这套制度就像一把“双刃剑”,能在乱世中劈开混沌,却在治世中割伤自己。
后世王朝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放弃了“极致内卷”的军功爵制,转而采用更温和、更灵活的奖励方式。但秦军士兵“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及军功爵制中“论功行赏”的内核,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中华书局,1982年.
2. (战国)商鞅. 《商君书·境内》. 中华书局,2009年.
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1978年.
4. 张金光. 《秦制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 阎步克.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