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恶性疾病会“霸占”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导致包括血小板在内的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有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生成均减少。营养缺乏:严重的维生素B
从源头找答案——探究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幕后黑手”
血小板减少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或体征,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幕后黑手”。揪出真正的元凶,才能进行有效治疗。让我们来梳理几类主要的“凶手”。
第一类:骨髓“工厂”故障(生成减少)
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恶性疾病会“霸占”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导致包括血小板在内的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有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生成均减少。营养缺乏:严重的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会影响DNA合成,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小板也可能减少。药物或毒素:某些化疗药物、抗生素(如氯霉素)、抗癫痫药、金制剂等可直接抑制骨髓造血。长期酗酒也损害骨髓。感染:某些病毒(如HIV、肝炎病毒、EB病毒)可直接感染骨髓或抑制其功能。第二类:免疫系统“内讧”(破坏增加)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如前文所述,自身免疫攻击。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体内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包括抗血小板抗体。药物诱导:某些药物(如肝素、奎宁、磺胺类)可作为半抗原与血小板结合,诱发免疫反应。感染相关:HIV、HCV、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诱发或加重ITP。淋巴系统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瘤等可导致免疫紊乱。第三类:血小板“过度消耗”或“被扣押”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由于严重感染、创伤、产科意外、恶性肿瘤等触发,体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同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多部位出血。这是急危重症。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特点是微血管内形成血小板血栓,导致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同时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器官损伤(如肾衰、神经系统症状)。TTP病情凶险,需紧急血浆置换。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某些血液病、感染)导致脾脏肿大,脾脏会过度“扣 押 ”和破坏血细胞,包括血小板,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第四类:其他原因
假性血小板减少:一种实验室假象。由于EDTA抗凝剂(血常规采血管常用)导致血小板聚集,仪器计数偏低。此时需用其他抗凝剂(如枸橼酸钠)复查或做外周血涂片镜检确认。稀释性减少: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或输血,未补充足够血小板,导致血液稀释。诊断的关键:抽丝剥茧
医生诊断时,会像侦探一样:
详细问诊:近期有无感染、用药史、新发症状、家族史、旅行史(如登革热疫区)?全面体检: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出血、贫血貌?基础检查:血常规(看血小板计数、其他血细胞)、外周血涂片(看血小板形态、有无异常细胞)。针对性检查:根据初步判断,可能进行肝肾功能、自身抗体谱、病毒学检查、骨髓穿刺活检、凝血功能、ADAMTS13酶活性(查TTP)等。小结:血小板减少背后病因繁多,从骨髓问题到免疫紊乱,从消耗过多到脾脏扣押。精准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提供完整信息。
来源:健康有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