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钱币收藏的江湖里,真正的珍品从不靠喧嚣吸引目光,而是以 “岁月包浆” 与 “历史故事” 打动人心。山西一位老藏家旧藏的 “甘肃双珍”——“党徽五十文” 与 “孙像五枚” 铜币,便是这样的存在。它们曾让老藏家不惜卖掉半亩地以求收藏,如今又在藏友间流转传承,每一
在钱币收藏的江湖里,真正的珍品从不靠喧嚣吸引目光,而是以 “岁月包浆” 与 “历史故事” 打动人心。山西一位老藏家旧藏的 “甘肃双珍”——“党徽五十文” 与 “孙像五枚” 铜币,便是这样的存在。它们曾让老藏家不惜卖掉半亩地以求收藏,如今又在藏友间流转传承,每一道纹路、每一层包浆,都镌刻着跨越近百年的收藏情怀与历史记忆,成为铜币收藏界一段耐人寻味的传奇。
一、珍品初现:“非常开门” 的岁月印记
“甘肃双珍” 之所以能在藏界站稳脚跟,首先源于其 “一眼开门” 的品相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属性。对于熟悉甘肃铜币的藏家而言,这两枚铜币的每一处细节,都是 “真品” 与 “珍品” 的直接证明。
(一)“党徽五十文”:政治符号与工艺的融合
“党徽五十文” 铜币铸造于民国时期的甘肃造币厂,正面中央为 “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图案),外环镌刻 “甘肃铜币” 四字,下方标注 “当制钱五十文” 面值;背面则以嘉禾图案环绕,象征 “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整体设计兼具政治寓意与传统审美。
(二)“孙像五枚”:伟人形象与地域特色的结合
“孙像五枚” 铜币同样出自甘肃造币厂,正面为孙中山先生侧面肖像,肖像下方标注 “中华民国 XX 年”(具体年份因版别而异),背面中央为 “五枚” 面值,外环环绕英文 “KWANGSI”(甘肃拼音旧译),体现了民国时期 “中西合璧” 的钱币设计风格。
(三)老藏家的 “半亩地之选”
山西老藏家当年收藏这对 “甘肃双珍” 时,正值上世纪 90 年代,古币收藏尚未普及,不少人仍将老铜币视为 “废铜”。但老藏家凭借对甘肃铜币的了解,深知这对珍品的价值 —— 他曾说:“甘肃造币厂的铜币,比不得江南、湖北造币厂的量大,尤其是‘党徽五十文’和‘孙像五枚’,能凑成对的,十里八乡难见一个。”
为了买下这对铜币,老藏家毅然卖掉了自家的半亩地 —— 在当时,半亩地是一家人半年的口粮来源,但在他眼中,“土地会再生,珍品难再得”。这份 “不惜代价” 的执着,不仅是对铜币的珍视,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
二、流转故事:从山西到甘肃的 “文化归乡”
2021 年,这对 “甘肃双珍” 迎来了新的流转 —— 老藏家因年事已高,决定将重心转向书画收藏,于是计划出让这批钱币。而这次流转,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易,更像是一场 “文化归乡”。
(一)“无闲钱” 却愿搭线的初心
当时的我,刚购置房产,手上并无多余资金,但作为多年的钱币爱好者,深知 “甘肃双珍” 在藏友心中的分量 —— 甘肃本地藏家对 “家乡造币” 的情结尤为深厚,不少人四处寻觅甘肃铜币,却屡屡遇到仿品或品相不佳的藏品。
我记得,一位甘肃的朋友曾多次跟我感叹:“走遍兰州的古玩市场,想找一枚像样的‘党徽五十文’都难,要么是文字模糊,要么是包浆假得离谱。” 于是,当老藏家提出出让意向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位朋友 —— 与其让珍品流入陌生藏家手中,不如让它回到 “甘肃”,回到真正懂它、爱它的人身边。
(二)“几分钟成交” 的默契
我将 “甘肃双珍” 的照片与细节视频发给甘肃朋友后,他仅用几分钟便回复:“这对我要了,价格好说。” 随后,双方通过视频连线 “上手” 看币 —— 朋友仔细核对了 “党徽五十文” 的党徽纹路、“孙像五枚” 的肖像细节,尤其是确认了巧克力包浆的自然度后,当场敲定价格,次日便转账付款。
这场看似 “仓促” 的交易,实则是藏友间的 “默契”:对于真正懂行的人而言,无需过多言语,品相与细节便是最好的 “介绍信”。朋友后来告诉我:“看到那层巧克力包浆,我就知道是老东西 —— 这种包浆,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做出来的,是岁月慢慢‘喂’出来的。”
(三)流转中的 “价值延续”
这次流转,让 “甘肃双珍” 从山西老藏家的收藏柜,来到了甘肃朋友的展示盒中。朋友特意为它们定制了亚克力保护盒,放在书房的显眼位置,每逢有藏友来访,都会拿出一同欣赏。他说:“这对铜币,不仅是藏品,更是甘肃近代造币史的‘活样本’—— 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民国时期甘肃的商业、政治风貌。”
而老藏家虽不舍,但也欣慰:“交给懂它的人,比放在我这里积灰好。” 这种 “以藏会友、以友传珍” 的流转,正是钱币收藏的魅力所在 —— 珍品从未真正 “易主”,只是在不同的藏家手中,继续讲述着历史故事。
三、价值剖析:金钱与快乐的 “不对等”
若单纯用 “金钱增值” 衡量这对 “甘肃双珍”,或许会觉得老藏家 “亏了”—— 当年卖掉半亩地的钱,如今已远不及半亩地的市值,而铜币的成交价虽翻了 3 倍,却无法买回当年的半亩地。但在收藏的世界里,价值从不只由 “金钱” 定义,更由 “快乐” 与 “意义” 决定。
(一)经济价值:3 倍增值背后的市场认可
老藏家当年买入 “甘肃双珍” 的价格,如今已不便透露,但据行业估算,2021 年的成交价相比当年,确实实现了 3 倍左右的增值。这一增值,源于甘肃铜币的 “稀缺性” 与 “市场热度”:
甘肃造币厂在民国时期规模较小,铜币铸造量仅为江南造币厂的 1/20,且历经战乱、文革等历史时期,存世量大幅减少;近年来,“地域钱币” 收藏兴起,甘肃、新疆、云南等省份的特色铜币,因 “文化独特、存世稀少”,成为藏家追捧的对象,价格逐年攀升 —— 普通品相的 “党徽五十文” 市场价已达 5000-8000 元,而像老藏家这对 “原包浆、全品相” 的珍品,价格更是突破 2 万元,远超普通版别。(二)精神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收藏快乐”
在老藏家眼中,3 倍的增值远不及收藏过程中的快乐:
初见的激动:当年第一次见到这对铜币时,他连夜翻阅《中国近代铜币图谱》,逐一核对版别特征,确认是 “甘肃正版” 后,兴奋得一夜未眠 —— 这种 “得偿所愿” 的喜悦,是金钱无法买到的;陪伴的温暖:二十多年来,每逢闲暇,他都会拿出铜币,用软布轻轻擦拭,观察包浆的细微变化,回忆当年收藏的经历 —— 在他看来,这对铜币就像 “老伙计”,陪伴他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传承的满足:当看到甘肃朋友对铜币的珍视,听到朋友讲述对甘肃造币史的理解时,老藏家感到一种 “传承的满足”—— 他说:“我收藏它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不让这些老东西被遗忘。现在有人接着守护它们,我就放心了。”(三)收藏的真谛:超越 “金钱” 的文化守护
这对 “甘肃双珍” 的流转,恰好印证了收藏的真谛 —— 收藏不是 “囤积财富”,而是 “守护文化”。老藏家卖掉半亩地收藏铜币,看似 “不划算”,实则是用 “物质” 换 “文化”;甘肃朋友高价买下,也不是为了 “炒作升值”,而是为了 “留住家乡的历史记忆”。
正如一位资深藏家所说:“真正的藏家,都是‘文化的保管员’—— 我们暂时拥有这些珍品,是为了让它们完好地传给下一代,让后人能通过这些老物件,读懂过去的历史。”
四、文化传承:铜币背后的民国甘肃记忆
“党徽五十文” 与 “孙像五枚” 之所以被称为 “甘肃双珍”,不仅因为它们品相好、存世少,更因为它们是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政治、经济的 “微型档案”,每一枚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
(一)“党徽五十文”:政治变迁的见证
“党徽五十文” 铸造于民国中期,当时国民党政权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党徽货币”,旨在通过货币强化 “党治” 理念。甘肃造币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造币机构,积极响应这一政策,铸造了 “党徽五十文” 铜币。
这枚铜币的背后,反映了民国时期甘肃的政治格局:一方面,甘肃作为西北边陲省份,需通过 “党徽货币” 向中央政权表忠心;另一方面,铜币的流通也促进了国民党理念在西北地区的传播,成为 “国家统一” 的象征。如今,通过这枚铜币,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 “党治与地方治理” 的互动关系。
(二)“孙像五枚”:民主思想的传播
“孙像五枚” 铜币以孙中山先生肖像为核心图案,这与民国时期 “尊孙” 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三民主义”,是民国时期的主流思想,而将其肖像铸于货币之上,既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也是对 “民主、共和” 理念的传播。
对于甘肃而言,这枚铜币更具特殊意义:民国时期,甘肃相对闭塞,“民主、共和” 思想的传播较为缓慢,而 “孙像五枚” 铜币的流通,让普通百姓通过日常使用,逐渐接触到这些新思想 —— 可以说,这枚铜币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 “思想传播的载体”。
(三)甘肃造币的 “工艺缩影”
无论是 “党徽五十文” 还是 “孙像五枚”,都体现了民国时期甘肃造币厂的工艺水准。甘肃造币厂虽规模不大,但因地处 “丝绸之路” 要道,受西域文化影响较深,其铸币工艺融合了 “中原传统” 与 “西域特色”—— 例如,铜币的边缘齿纹采用 “直齿”,而非江南造币厂的 “橄榄齿”,这与西域金属器的制作工艺一脉相承;币面文字的书法风格,既保留了汉字的工整,又带有一丝游牧民族的 “粗犷”,体现了甘肃 “多民族融合” 的文化特质。
这些工艺细节,如今已成为研究民国时期甘肃造币史的重要依据,而 “甘肃双珍” 作为保存完好的实物,其价值远超 “收藏” 本身,成为文物研究的 “活素材”。
五、同好共赏:收藏路上的 “知己之乐”
如今,每当我翻开手机里 “甘肃双珍” 的旧照片,仍会想起老藏家的执着、甘肃朋友的欣喜 —— 在钱币收藏的道路上,最难得的不是拥有多少珍品,而是遇到一群 “懂你、懂币” 的同好。
(一)分享的快乐
我将 “甘肃双珍” 的故事分享给身边的藏友后,不少人都感叹:“这才是收藏该有的样子 —— 有故事、有情怀,不是冷冰冰的交易。” 有人还特意找来甘肃铜币的资料,与我探讨版别差异;有人则分享了自己的收藏故事,让我感受到 “藏友一家亲” 的温暖。
这种 “同好共赏” 的快乐,是收藏独有的魅力 —— 一枚铜币,能让素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一段故事,能让不同地域的人产生共鸣。
(二)传承的呼吁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更多人了解 “地域铜币” 的价值 —— 它们或许没有袁大头、光绪元宝那么 “知名”,但每一枚都承载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就像 “甘肃双珍”,若不是老藏家的珍视、甘肃朋友的守护,或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收藏不是 “小众的游戏”,而是 “大众的文化事业”—— 只有更多人关注、热爱、守护这些老物件,才能让中国近代钱币文化薪火相传,让后人能通过这些 “沉默的历史讲述者”,读懂我们的过去。
六、结语:岁月不老,珍品永存
山西老藏家旧藏的 “甘肃双珍”,如今已在甘肃朋友的书房里安了家。它们不再是老藏家半亩地的 “交换品”,也不是市场上待价而沽的 “商品”,而是跨越近百年的 “文化使者”—— 它们见证了民国的兴衰,经历了收藏的流转,最终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山西与甘肃的 “桥梁”。
在钱币收藏的世界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 每一枚老铜币,都有自己的流转历程;每一位藏家,都有自己的收藏情怀。而正是这些故事与情怀,让老铜币不再冰冷,让收藏不再功利,让中国近代钱币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迷人。
愿更多人能读懂老铜币背后的故事,愿更多珍品能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 这,便是收藏的意义,也是文化的力量。
来源:悟空聊钱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