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李彦宏对AI的痴迷,那可是有年头了。早在2012年,智能手机还没完全普及的时候,他就牵头组建了百度的AI研发团队。这么多年下来,他在各种会议、提案里,提得最多的就是AI。
AI这么火,但百分之九十的公司可能都白忙活了!
因为方向错了,而百度的李彦宏,早就摸到了那条没人看好的“近道”。
当别人在死磕技术时,他却在琢磨怎么让AI变得“有用”。
那么,他的这套“反其道而行之”,为啥能让百度在AI大战里悄悄领先。
要说李彦宏对AI的痴迷,那可是有年头了。早在2012年,智能手机还没完全普及的时候,他就牵头组建了百度的AI研发团队。这么多年下来,他在各种会议、提案里,提得最多的就是AI。
所以当大模型的浪潮扑过来时,他没有跟着大家一起“狂热”。别的公司都在比谁家的模型参数多、规模大,觉得这就是未来的门票。李彦宏却直接泼了盆“冷水”,他说大家一窝蜂地去开发同样的大模型,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话当时听着挺刺耳,但现在回头看,真有道理。造大模型就像建发电厂,投资巨大,不是一般公司能玩得转的。果然,现在国内外还坚持搞基础大模型的,两只手就数得过来了。
等大家回过味,开始一窝蜂地去开发面向普通人的AI应用,想再造一个微信那样的“超级APP”时,李彦宏又调转了方向。他根据百度的实践提出,AI对各行各业,比如制造、金融、政务这些toB(对企业)领域的改变,会比对我们普通消费者(toC)的影响“大一个数量级”。他觉得,让工厂效率更高、让政务服务更便捷,这里面的金矿更大。
光有想法不行,关键得落地。李彦宏总说,大模型本身不值钱,上面长出来的应用才是宝贝。那怎么让AI变得“有用”呢?百度的办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使用的门槛。
这事儿好比当年的上网。九十年代上网得电话拨号,一小时几十块,那是少数人的奢侈。后来宽带包月了,上网便宜了,才诞生了 BAT(百度、阿里、腾讯)。再到后来手机流量费越来越便宜,直播、短视频就火起来了。百度做AI应用,思路也一样,就是要把“流量费”打下来。
他们先是为企业打造了一个叫“千帆”的平台,企业可以像用自来水一样,方便地用上大模型的能力。但这还不够,李彦宏最近这半年,嘴里总挂着一个词——“智能体”(Agent)。这可不是电影里的机器人,您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特别能干、有自主性的AI助手。比如,一个能帮你自动安排全部行程、订机票酒店、还能随时调整的“智能体”,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应用。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拥有自己的“智能体”,百度在今年的世界大会上,亮出了两个“法宝”:一个叫iRAG的技术,能让AI画的图特别精准,比如您让它画“天坛”,它绝不会画成四层,保证是真实的三层。另一个叫“秒哒”的工具,更是神奇。您不用懂代码,只要用平时说话的方式,告诉它您想要个能干什么事的智能体,它就能自己“变”出来。这相当于给每个人都配了一个AI程序员。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百度心里明白,自己把基础打好,还得吸引千千万万的开发者一起来盖房子,这个生态才能活起来。
最新的数据显示,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飙升,短短半年就从2亿次涨到了15亿次。这说明什么?说明真的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在用百度的AI技术做事情了。目前,已经有超过15万家企业、80万名开发者在百度的智能体平台上搞创作,开发出了77万个各式各样的企业级应用。
举个例子,智联招聘和百度合作,用AI来解决招聘的老大难问题。以前部门经理要人,描述得很模糊,HR找起来像大海捞针。现在用AI分析岗位和简历,匹配的准确率高达93%,大大提高了效率。再比如您熟悉的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集团,用百度的技术做了智能客服,每天能处理几百万次对话,90%的问题都能直接解决,咱们打电话投诉咨询时,体验就好多了。
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百度正在搭建一个巨大的AI舞台,自己提供灯光、音响(基础模型和工具),然后邀请各行各业的“明星”(开发者们)上来表演,最后受益的是咱们每一个看戏的用户。
回过头看,百度这十年的AI之路,不像一些公司那样追逐短期热点,反而更像是在自家院子里耐心种一棵果树。从十二年前无人问津时就开始育苗,经历风吹日晒,期间可能也有人质疑这树到底能不能结果子。但等到大模型的春风吹来,别人刚开始播种,百度的树上已经挂满了累累硕果。
李彦宏常说,他们即将迎来“AI应用的群星闪耀时刻”。这句话听着挺浪漫,意思就是未来不会有哪一个AI应用能通吃天下,而是会像星星一样,冒出无数个解决特定问题的小应用、小智能体,它们聚在一起,才能照亮整个科技的夜空。
所以,下次当您听到AI又有什么新动静时,不妨看看百度又在琢磨什么“慢功夫”。他们的棋局,可能不看下一步,而是看未来十年。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科技最终的目的,不就是让生活变得更方便、更美好吗?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