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里刷手机时看到系统提示,屏幕上一行字写着“26。1测试版来了”,文件大小吓了我一跳——十多吉,用流量根本不敢点确认。身边朋友也在议论,有人说更新包最小也快九吉,有的更重,最夸张那位截图是10。78GB,这还是Beta3版。
夜里刷手机时看到系统提示,屏幕上一行字写着“26。1测试版来了”,文件大小吓了我一跳——十多吉,用流量根本不敢点确认。身边朋友也在议论,有人说更新包最小也快九吉,有的更重,最夸张那位截图是10。78GB,这还是Beta3版。
这轮测试版编号23B5064E,被开发者称为“特殊递进版本”。据说苹果在代码里留下了新口子,打算让AppleIntelligence对接外部AI模型。国行用户盼这事很久,因为早在一月就传出苹果和百度、阿里谈合作的风声,可真等到十月,功能还没正式落地,吐槽声自然没停。
不光AI入口,壁纸页面也悄悄改了。以前挑壁纸得关闭再回到主画面,现在左右滑动就能直接换,操作算得上顺手。有人把这点步改和卫星功能提到一起说,因为同一批代码里还能看到 iPhone14 用来发紧急位置的底层调用。也就是说,没网时按了求救按钮,坐标就能被发出去。对常跑户外的人,这条信息不算小事。
不过还是有人盯着那块被抽掉的功能——Matter配件的实验支持没了。前两个测试版里还能看到选项,这次干脆消失。有人猜苹果想延后整合,也有人觉得干脆功能不成熟就搁置了。官方一句解释都没有,论坛里只能自己猜。
回到系统本身,很多老机型用户心里没底。iOS26被说成“花俏但不稳”,字面上听来挺刺耳,可反馈确实两极。有人升级后说相册比老版快,也有人抱怨动作卡顿。对比之下,iOS18。7。1被视作安全岸。它功能不多,不过省心,像养老机专用。有网友调侃,家里那台 iPhoneX 认准18。7。1,不打算再往上走。
说到淘汰,绕不过6、7、8这几个老型号。硬件架构卡在18系列就停住,系统装不上去,新功能基本无缘。二手市场给出价格也越来越低,有人爽快把旧手机卖给回收平台换咖啡钱,也有人干脆留作闹钟。若真想体验卫星求救或AI助手,换机似乎成了唯一选项。
用户对更新包容量吐槽不止一次。有人问,既然系统资料夹本身就几十吉,新包再灌十几吉岂不是压力山大?其实安装过程会覆盖旧文件,但临时空间得够大,否则连下载也下不了。一些64GB版本的 iPhone12 就遇到提示“空间不足”。网上流传的对策是先删APP再重装,听着操作简单,可一不小心遗失数据,又是另一个烦恼。
有人分析包体过大的原因。除了新特性,苹果把多地区语言一并塞进主包,测试渠道也没有分流。英法德日甚至藏语都打包进来。工程师省了维护差异化包的麻烦,用户却多背下载量。吐槽归吐槽,大多数人等正式版再说,毕竟Beta不稳定是老传统。
现场体验店里的工作人员也有不同声音。有员工把测试版装在摆台机,让顾客自己上手。有顾客滑几下发现没事,就说“没感觉中招”;也有顾客刚点开相机就看到黑屏三秒,立即放回桌子,说“还是等正式版”。门店不承担风险,出了问题直接刷回18系列也行,所以员工试用胆子大些。家庭场景就不一样,一碰到系统Bug,很可能要备份重刷,步骤多得让人头大。
升级的另一重焦虑来自电池。Beta包装完后,后台同步、重建索引要跑几十分钟,耗电明显。有人开车导航加听歌,一小时电量直掉二十多个百分点;不升级的人对这种情况尤其敏感,于是再加深“不稳定”刻板印象。苹果技术支持倒是提醒,安装完放一晚再看续航,但许多用户哪里等得住,一点就开用,不满意就上网吐槽,节奏就这么形成。
把目光拉回AI入口,最让人关心的问题其实是落地语言模型。国内政策要求数据不得出境,苹果要把对话结果留在本地或与国内厂商协作。坊间传闻它和百度的“文心一言”签合作,也和阿里商谈接口,这些信息苹果从未正面公开。即便如此,很多人把新系统和大模型画上等号,只要打开设置里出现新开关,就觉得“AI来了”。
这个期望对老机型不算友好。AppleIntelligence依赖神经网络加速硬件,老芯片缺那部分性能,无法运行完整模型。第三方AI接入就算实现,也会有设备门槛。这让不少用户想起当年FaceTime HD被硬分代际,只能叹一声“硬件先老,功能先弃”。
翻看论坛,支持与反对声音都在。有人主张先装测试版体验,给苹果工程师提供反馈,也是参与改进的一种方式。反对者则举例子,说自家 iPhone13 装26。0 Beta2 后微信闪退,工单发了三次都没回,大半天用不了主力聊天软件,他们可吃过苦头。就像穿新鞋磨脚,痛过一次就谨慎,以后不随便试水。
说到微信,有趣的一幕是更新日志通常写“修正部分第三方软件兼容问题”,但不公开点名。软件商也不明说,只写“适配最新系统”。两边互留余地,实际背后还是对用户量的顾虑。彼此怕甩锅,一旦出错,舆论先到平台。
壁纸界面的小改动倒成了轻松话题。年轻人把“滑动换景”当成随手解压,不再进相册逐一替换。有人晒屏幕录像,快速滑动十几张壁纸,背景跟着变,配乐一起播放,看上去像小短片,评论区点赞不少。对比巨大的AI话题,这种平凡改善意外吸粉。
卫星求救功能虽然底层已经埋好,但还没全量开放。运营商合作、法规审批、地面站建设都要时间。iPhone14 系列硬件已经支持,真正启用要等运营方公告。山地徒步组织听到风声很振奋,领队私底下做培训,让队员知道如何在无信号情况下按正确组合键发出坐标,但最终还是得官方开闸才能派上用场。
这一波Beta3把Matter配件入口移除,也让智能家居爱好者小失望。有人连夜拆包看系统文件,发现相关库文件还在,只是前端开关隐藏。猜测苹果在下一阶段另起项目,把家庭APP重写。官方沉默又留悬念,好事是Code还在,可能回归,坏事是遥遥无期。
苹果对旧设备的放手方式一直相似。新系统推出,支持列表抹掉老型号,安全补丁则继续两三年。iPhone8停在18系就是最新例子。企业目标是减少兼容成本,可用户偏要捧旧机,这场拉锯年年上演。市面技师看准生意,开始接“备用机刷稳版”业务,一次收费不高,但需求量可观,也算在生态链捞到一杯羹。
一名从事企业运维的朋友说,全公司配发iPhone12,由于Beta包不允许推送,无人能试水26。1,等正式版公司才统一测试。对他们,稳定和兼容性重于一切。新版上线后,测试脚本要跑一整夜才能检查完内部应用。安装大版本时人为操作多,测试环境还得预约,无形中增加运维工作量。改一条系统也影响一群人,他们对更新谨慎可想而知。
夜深了,手机电量还剩20%,提醒我充电。这时候我想起早些年 iPhone4S 刚出Siri时的兴奋,也想起后来因为硬件落后不得不放弃小屏。科技循环推陈出新,新与旧的矛盾在每一次系统升级里都再现。有人追上潮流,有人停在舒适区,路径不同,但都在同一生态下。
信息、功能、体验,三者之间常常互相拉扯。想体验新功能便要腾出空间容忍Bug;想留在老版本便失去新花样。取舍在用户自己手里,这也是智能设备日常的真实写照。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要不要立刻升级26。1 Beta3?答案并不唯一,有人想尝鲜,有人想稳妥。苹果仍在推送,文件仍在增减,功能仍然在变。今夜选择点更新或按取消的人,都会继续在小小屏幕前关注下一条推送提醒,就是这样。
来源:端庄优雅梦想ksk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