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年过半百还能如此精神矍铄,秘诀一定在饮食、锻炼。其实很少人知道,他最大的养生“法宝”,竟然是晚上那几个小时安稳的睡眠。
张大叔今年已经57岁了,可他却常被邻居们调侃为“社区劳模”不仅清晨总能准时晨练,白天精神头也格外足。
很多人觉得,年过半百还能如此精神矍铄,秘诀一定在饮食、锻炼。其实很少人知道,他最大的养生“法宝”,竟然是晚上那几个小时安稳的睡眠。
有一天晚上,张大叔跟老友聊天时说:“我呀,这些年睡觉有几个小‘习惯’,身体一年比一年有劲儿!”
朋友们一听好奇极了:都说睡得好才能身体棒,可到了55岁后,睡觉时的哪些表现,才是真的健康“密码”呢?难道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关键?
睡眠被称为“健康的晴雨表”,55岁以后,身体机能和器官慢慢走下坡路,不少人会出现失眠、夜间频繁醒来、早上头晕等问题。
但令人意外的是,有权威医学研究指出,如果在这个年龄段睡觉时没有出现4种“异常表现”,极大可能暗示你列入了“长寿排行榜”。
到底是哪4个特征?你身上有没有?如果没有,又该如何守护这份珍贵的“无形资产”?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总觉得“熬得住、睡得短”是身体硬朗的表现。恰恰相反,睡眠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身体恢复、免疫调节乃至心脑血管的健康。研究显示,55岁至65岁是健康与寿命的重要分水岭,这个阶段,睡眠的作用尤为突出。
权威数据指出,55岁后睡觉时如果没有以下4种表现,往往提示着身体内外系统依然年轻有力:
一、没有夜间频繁醒来
研究发现,55岁以上睡眠周期稳定、夜间能连续入睡的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达22.7%。夜间频繁醒往往和神经、血糖调节及前列腺、膀胱等慢性问题有关,如果能一觉到天明,说明大脑和内脏修复顺畅、各类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二、没有鼾声呼吸、无呼吸暂停
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导致夜间血氧下降、加速脑细胞老化。英国睡眠医学会数据显示,55岁以上人群若无此类问题,中风、心梗等慢病风险将比同龄低19.4%。如果你伴侣从不提醒你晚上“呼噜声大”,也是福气之一。
三、没有频繁多梦、焦虑失眠
中老年人多梦易醒,多与脑血流量下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一项涉及2700人的随访研究表明,睡眠连贯、放松无焦虑的人,五年内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降低15.3%。所以能安然入睡到天亮,大脑也更不易“生锈”。
四、没有晨起疲惫,醒后精神饱满
睡醒后依然疲乏、多见于甲状腺、代谢及隐匿心血管疾病人群。中华医学会提醒,如果醒来片刻即可精神百倍,表示全夜休息深度充足,微循环障碍相对较少。这是健康系统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的直接反映。
你发现自己在55岁后睡觉有上述“缺陷”吗?如果全都没有,是身体机能正向、慢性病少发的强力信号!
不少人把睡眠当成“小事”,但55岁后,身体进入“寿命关键窗口”。此时,肝脏、肾脏、心脑等器官的代谢能力和修复能力,都依赖于夜间深度休息。
科学家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高质量夜间休息可让炎症水平平均下降12.8%,免疫细胞活性提升16.7%。
同时,良好睡眠还能有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将“深睡眠比例”列为晚年健康指标的重要原因。
相反,55岁后长期睡不好觉的人,老年痴呆、心梗、肿瘤等疾病风险提高1.5~2倍。比如夜间呼吸急促、多梦易醒,就是心脑供血障碍的信号灯;而晨起疲乏,常藏着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隐患。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如果现在55多岁,已经出现上述不良表现,还有机会逆转吗?专家给出了三项切实建议:
规律作息,保持生物钟同步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起床,尽量不要熬夜。白天多晒阳光,减少午后久坐。哈佛大学研究显示,睡前30分钟不玩手机、不喝浓茶,持续三周,入睡时间平均提前18.4分钟。
优化饮食及适度运动
晚餐避免高油高糖,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鸡蛋、牛奶。适量运动(如晚饭后慢步30分钟),提升睡眠激素水平,睡眠效率可提升11.5%。
改善环境,心理减压
睡前用温水泡脚、听轻音乐、保持卧室安静昏暗。遇到压力可适当写日记或倾诉,防止焦虑堆积。有研究表明,心理放松训练可使中老年人夜间醒次数降低33%。
参考资料:
《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防治指南》
.哈佛大学医学院睡眠医学部.《中老年健康睡眠调查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老年睡眠障碍诊疗流程》
英国睡眠医学会.《打鼾与呼吸暂停综合危害评估》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中老年人多梦与脑健康关系随访数据》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