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文旅体融合的突围之路: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进阶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18:01 2

摘要:这个秋天,邵阳的山水间跃动着融合发展的新律动。当邵阳市政协常委周奕杉讲述“茶香跑”方阵穿梭云雾茶园的生动场景,当甲胄传承人谭舟洲展示宝庆武备文化如何四次“出圈”,当民宿专家李文彦解析山地旅居的“天选优势”,10月24日的市政协专题议政会场如同一次精准的“融合诊

红网时刻新闻特邀评论员 邵平

这个秋天,邵阳的山水间跃动着融合发展的新律动。当邵阳市政协常委周奕杉讲述“茶香跑”方阵穿梭云雾茶园的生动场景,当甲胄传承人谭舟洲展示宝庆武备文化如何四次“出圈”,当民宿专家李文彦解析山地旅居的“天选优势”,10月24日的市政协专题议政会场如同一次精准的“融合诊断”,既直面痛点,更开出了系统药方。而邵阳市委市政府的破题之钥,正藏于这些真知灼见中。

10月24日邵阳市政协专题议政会现场。

从六位委员近两万字建言的“金点子”到市委市政府的“施工图”,一场以文旅体融合为引擎的城市进阶正在展开。当文化血脉、山水灵气与运动活力真正交融,邵阳迎来的不仅是旅游收入的增长,更是一座城市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

机制破冰: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

“湘超赛事期间,球迷反映出站后不知如何前往体育中心、湘超客场门票无法保障,导致外市州球迷无法进入邵阳观赛。”周奕杉委员反映的问题,暴露出部门协同的深层梗阻。对此,市委市政府的选择是构建“专班+智库+平台”的三级推进体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牵头的文旅体融合专班,打破13个部门的职能壁垒;组建由高校学者、行业领军人才组成的专家智库;在市城发集团下设文旅体发展公司,打造市场化运营平台。

“湘超”邵阳主场。供图 邵阳市委宣传部

这一机制创新已初见成效。针对政协委员提出的“门票统筹”建议,体育部门明确今后市级赛事将预留10%以上门票由旅游协会打包成“观赛+旅行”产品;针对高铁站服务短板,交通部门正规划建设集交通接驳、赛事服务、旅游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场景革命:让资源从“沉睡”到“活化”

“眉山用邵阳籍奥运亚军伍鹏的巨幅照片打造攀岩基地,我们更要让名人资源‘归根’!”廖智勇委员的疾呼引发共鸣。邵阳的破题之策是推进“文化资源场景化”工程:在崀山丹霞地貌嵌入国际攀岩赛道,在蔡锷故里开发“军神试炼”沉浸式剧本杀,在资江沿岸打造“宝庆里”非遗街区。

邵阳资江沿岸。

这些场景重构的背后,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根据市政协万人问卷调查数据,76.15%的游客渴望深度文化体验,83%的受访者期待赛事与景区联动。市委市政府据此提出“全季节体验”计划:春季开展崀山越野赛+采茶体验,夏季推出天子湖浆板赛+花瑶避暑,秋季举办“邵阳乡超”+农特产展销,冬季打造雪峰山冰雪节+民俗展演。

要素重构:用“绣花功夫”织就融合网络

面对政协委员提出的“交通接驳不畅”“设施利用不足”等痛点,邵阳的选择是开展“微更新”手术:在社区嵌入“口袋球场”,在商圈建设健身步道,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开发“邵阳文旅”APP整合旅游资源,推出“卡路里账户”将运动消耗转化为消费激励。

邵阳市体育新城。

更重要的是要素配置机制的创新。设立10亿元文旅体融合基金,对融合项目最高给予50%风险补偿;实施“邵阳人游邵阳”计划,本地居民可享10元景区门票优惠;建立“融合指数”考核体系,将游客回头率等软指标纳入政绩评价。

主体培育: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创”

“非遗工坊与景区合作,要实现从展柜到货架的转变。”张宗凡委员的建议指向市场主体培育这个关键。邵阳正推动县级文旅平台市场化转型,支持协会组织参与运营——旅游协会已成功策划“跟着湘超游邵阳”套餐,民宿协会推动建成8家五星级民宿。

崀山太阳谷生态园民宿。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营造共创生态。支持高校开设文旅融合专业,建立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双导师制”;开展“文旅网红培育计划”,鼓励市民用短视频传播家乡风物;设立微型赛事补贴,激发社会力量办赛热情。

品牌升华:从“网红流量”到“长红留量”

委员们反复强调:“融合不是短期炒作,而要打造持久魅力。”对此,邵阳明确“山居康养·活力邵阳”核心IP,构建统一品牌体系:聘请邵阳籍文化名人担任文旅推荐官,联合平台打造康养旅居专区,通过《哪吒3》取景等影视传播扩大影响。

而真正的品牌根基,在于让融合成果惠及于民。当游客在非遗街区体验手作乐趣,当村民通过“邵阳乡超”销售农产品,当体育场馆成为市民健身社交空间,文旅体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旨归。

从政协建言的“金点子”到市委市府的“施工图”,邵阳的实践表明:文旅体融合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一场涉及理念、机制、技术的深刻变革。当文化血脉、山水灵气与运动活力在这片土地交融生长,邵阳正在书写中部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