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1日上午,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到济南作了题为《如何认识报告文学创作》的学术报告。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出席并主持报告会,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驻济领导、理事、会员及文友共50余人与会。
2025年10月21日上午,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邀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到济南作了题为《如何认识报告文学创作》的学术报告。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出席并主持报告会,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驻济领导、理事、会员及文友共50余人与会。
报告会上,梁鸿鹰以其宏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分析了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的优势与不足、挑战与机遇,深入解读了刚刚闭幕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为山东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梁鸿鹰分析了当前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亮色。他列举过去一年来的部分重要文学作品,如毕淑敏的《昆仑约定》、阿来的《大河源》、贾平凹的《消息》、苏童的《好天气》、孙惠芬的《紫山》等,指出现实题材创作依然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主流,如果文学创作能跟自己的人生经历、坎坷与悲欢发生关联,会非常有感染力、冲击力。要学习优秀作家作品的文字质地与腔调,学习他们贴地行走的姿态与诗性的表达,学习他们不断进行文体实验的勇气,以及勾连历史与现实斑斓画卷的能力。要学习如何纤毫毕现地讲述众生疾苦、人间烟火的故事与细节,如何在简单的情节里勾连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写出人的内心挣扎与复杂性。对于报告文学创作而言,这些贴近现实的文学创作范例都是非常好的参照。
面对新大众文艺的崛起、AI工具的使用,以及数字化时代传播手段的变革给传统文学带来的挑战与冲击,梁鸿鹰谈到,当专业作家囿于传统文学思维模式的束缚难以突破时,那些没有经过多少文学训练的人,却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不给自己设限,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了很多专业作家都写不出来的漂亮文字,跟大众建立了新的链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海量信息的获取成为可能,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AI无法取代的。只要我们走进现场,就有了AI无法拥有的写实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报告文学作家的底气所在。
梁鸿鹰指出了当前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他认为,当下文学创作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总量过剩与精品匮乏并存。表现在:内容的同质化,题材的模式化,比如都市题材中的职场内卷、婚恋焦虑,历史题材中的宫斗权谋,青春写作中的伤痛叙事等,情节套路化,人物标签化。许多作品回避时代的复杂性与个体的精神困境,缺乏批判性与反思的力度。一些作品受市场影响,以销量、点击率为核心目标,价值立场模糊,精神深度缺失,弱化了文学对真善美的追问和人性的深度探索。加之技术时代对文学性的冲击,带来碎片化、快餐式写作,语言粗鄙化,审美性流失。
对于张宏森主席所作的主旨报告《书写新时代的备忘录、风物志和心灵史》,梁鸿鹰为报告文学作家作了全面系统的传达与精准生动的阐释。梁鸿鹰谈到,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是新时代以来第一次以中国作家协会名义召开的全国性报告文学创作专门会议,是一次正本清源的大会,也是一次鼓舞人心的大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梁鸿鹰着重围绕主旨报告中关于报告文学存在的四个典型的共性问题,作了系统传达与深入阐释。
他一再强调,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立身之本。真实性不等于简单的事实,作家需要有发现、挖掘、提炼现实的能力。不能将“在场”等同于真实性,“我在”“我看到”“我听到”,并不意味着就抵达了真实。不能满足于记录个别事件、罗列孤立现象,未能把书写对象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网络,只能是一种表层的“真实”,既不足以阐发“真相”,更难以揭示“真理”。他以自己的采访实践为例,阐明我们眼中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真相,而真相才是报告文学应该抵达的真实。
他提出要重视“认知与思想深度的问题”。报告文学能否以坚定清醒、掷地有声的方式给出思考与回应,提供“有洞见的分析、有深度的思考、有立场的解答”,考验着作家的功力。国家叙事、重大题材并非天然赋予作品重要性,不能将题材本身的重要性等同于作品的重要性。要善于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在平凡人物的命运沉浮和奋斗故事中,折射出时代的波澜壮阔。他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佐证小切口、小故事、小细节,也可以探讨中国命运的大主题。
他阐述了“纪实文体的文学表达问题”。一些作家被重大题材限制了文学的独特发现,束缚了文学的拓展力和表现力,片面追求鸟瞰视角、全景叙事、大抒情、大结论,导致叙事线索粗放,个性形象欠缺,艺术处理单调,审美化程度不高。要拓展纪实写作的视野,推动文体创新,突破“新闻式背景叙述、报告式人物塑造、政论式激情点评”等固有模式。要优化纪实写作的形态,强化文本结构意识。要追求准确的语言,重视文字打磨。他以梁鸿的《要有光》、赵瑜的《长城小张》等作品为例,从题材、结构、视角、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多向度的阐释。
他提醒大家警惕“商业化、功利化的问题”。当前邀约写作越来越普遍,无底线迎合“客户”需求的写作,违背了真实性的基本原则,虽是少数,但也严重伤害了报告文学的尊严。作家的创作,有一条恒久的伦理底线,那就是“写你认为值得的东西,写自己真正想写、真正感动的故事”。坚守这条底线,是对写作者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巨大的实践带来的认知与书写的变化等诸多挑战,梁鸿鹰希望山东报告文学作家要充分认识报告文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坚定报告文学“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信心,努力将笔下的文字打磨成“新时代中国的备忘录、风物志、心灵史”,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文东在总结时指出,梁鸿鹰的报告,既是对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的一次精准而深刻的解读,也是对我们山东报告文学界的一次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相信山东的报告文学作家们一定会从报告中汲取智慧,并转化为扎实的创作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
来源:农村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