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军沈鸿英部,在桂军失败时,曾通电促陆荣廷下野,后来率部进入湖南平江、浏阳,江西赣州。1922年11月,沈军乘桂林空虚,窜回桂北一带,实力增至2万余人。
1922 年夏,两粤政局又发生变化,因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在上海调桂、滇军入广东讨伐陈炯明。
桂军沈鸿英部,在桂军失败时,曾通电促陆荣廷下野,后来率部进入湖南平江、浏阳,江西赣州。1922年11月,沈军乘桂林空虚,窜回桂北一带,实力增至2万余人。
1922年12月,沈鸿英和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由梧州、贺县分进合击,将陈炯明逐出广州。这时各路讨陈军,以沈部为最强。一月中旬,陈炯明通电下野后,沈军占据广州,威风一时。随后,北京政府委任沈鸿英为“广东军务督办”,沈居之不疑。到二月初,孙中山自上海返回广东,组织大元帅府,许崇智也率军自闽边加粤,沈鸿英才退出广州,占据西北两江地区。
陆荣廷也趁广西混乱,于1922年9月自赵南回到龙州,纠合旧部数千人,意图重整旗鼓,掌握省权。
此时,蒙仁潜已自任省长,林俊廷也到南宁任自治军总司令,北京政府顺水推舟,委林俊廷为“广西绥靖督办”。
陆荣廷回到广西后,北京政府委任陆为“广西边防督办”,另委任张其煌为广西省长。
陆荣廷以边防督办名义不便指挥全省,旋授意部队和人民团体推他为“广西全省善后督办”,他便由龙洲移驻南宁。到了南宁,意欲整顿全省军队,故发布命令,改编各部队的番号。但是广西经过这番大变乱后,人事全非,即使陆氏往日的心腹也多面从心违,不复听他调度。原驻南宁一带自称第一师师长的陆云高,和自治军的蒙仁潜,在陆到南宁后,深恐为其控制,都纷纷撤离南宁。陆云高借了李宗仁的贵县驻扎。
在此时期,全省自治军名目暂时取消,由广西善后督办陆荣廷另颁番号及委任状。李宗仁的“第二路”自治军番号亦由陆明令改为“广西陆军第五独立旅”,李宗仁任旅长,下辖三团,以三个支队司令李石愚、何武、黄绍闳各任团长,李宗仁因实力有限,不便与陆抗衡,故对委任亦未正式接受,亦未正式拒绝。为了此事,李宗仁与各支队司令商量,各司令都不愿改变番号,劝李“不要理会那个老头子”。因为接受陆给的番号,司令都必须改为团长。团长究不及可大可小的司令来得光辉。商议结果,只将李宗仁的“自治军的第二路总司令”名义取消,并改总司令部为旅部,其他一概如旧,以改头而不换面了之。
当时,陆氏令各地自治军将名册呈报,以便统筹整编。但下令后如石沉大海,各地军事首领不愿受陆节制,李宗仁军自也不受陆节制。广西全省因而形成了诸候割据的局面。而在野的地方领袖却又纷图兼并,以扩充自己的势力。黄绍闳在容县休息了七八个月,同时在容县、藤县、芩溪一带进剿土匪,不但人员伤亡很大,而且武器弹药也无法补充,军饷也要靠抽收烟赌杂税,在这些情况下,黄绍闳觉得难以发展,就思图向外发展,脱离与李宗仁的关系,于是,黄绍闳就派陈雄到广州去找白崇禧。
黄绍闳有一堂兄黄绍常,在沈鸿英总司令部任秘书,此时沈鸿英欲联结桂军共同反对孙中山进军梧州,就让黄绍常活动黄绍闳,让他秘密进入广州,委任黄绍闳为桂军第八旅旅长。
1923年2月,黄绍闳自容县来到玉林,面见李宗仁,秘密协商同出师梧州的计划。
黄绍闳说:“我们久困玉林五属,终非办法,应该乘两粤政局动荡的时机,图谋发展,方为上策。”黄绍闳将沈鸿英如何向他活动,以及他自己也有意赴广东之意,都告诉了李宗仁。
李宗仁听后,思忖黄绍闳是个不受羁縻的干才,挽留不易,不如成全他向外发展的志向,异日或能收到表里为用之功。
李宗仁对黄绍闳说:“第一,目前广西局势如此动乱,随时都有机会让我们发展,只看我们出处和主张是否正确,实力是否充沛。我们驻扎此地,并非终老此乡,只是养精蓄锐,待机大举。我军除中级以上官佐为正式军校出身外,下级干部多系行伍出身。我们现在急需训练一批青年干部,将本军练成一支有纪律的劲旅,等时机一到,我们才能攻无不克。”
“再者,照我的观察,沈鸿英目前在广州极为嚣张,四处树敌,最后必然失败无疑。若不揣时度势,而徒以五六百支枪的小部队去依附沈氏,何能发生作用?一旦沈军崩溃,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况沈的为人,机警狡诈,反复无常,早为粤桂人士所不齿。所以依附沈氏以求发展,不特如探虎穴,凶多吉少,且与同流合污,势将终身洗刷不净。如别人赋予名义,尚可考虑接受,唯沈鸿英赋予名义,决不可轻易承当。”
参谋长黄旭初说道:“依我看来,黄司令亦非真正投靠沈鸿英,沈鸿英为一绿林好汉,而黄司令为保定军校毕业之革命军人,怎肯与沈鸿英同流合污,《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反客为主’此计是乘机插入敌人内部或‘友’军内部,掌握其要害,采取行动,反客为主。三国时冀州牧韩馥请袁绍入冀州共抗公孙瓒,袁入冀州后,尽夺韩馥之权,韩馥懊悔莫及,弃下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袁绍用的就是反客为主之计。三国时还有一人,刘备也用反客为主之计。当时刘璋为抗据张鲁,请刘备入川,刘备入川后,趁机取了益州。现在沈鸿英请黄司令入梧州,黄司令想必用“反客为主”之计,如此,则梧州垂手可得。黄司令得到梧州富饶之地,发展势力,与我驻玉林李司令之军互为犄角,可与陆荣廷、沈鸿英抗衡,如此,则可成大业!”
黄绍闳听了参谋长黄旭初的分析,心服口服。黄绍闳说:“我正是要用此计,我只是假借一个名义东下以图发展,并非真诚附骥沈氏。至于危险一说,我决不惧危险。决心与沈抗衡。”
李宗仁听了黄旭初的分析,认为有一定道理,他对黄绍闳说:“冒险犯难固是革命军人的本色,至向外进取的原则,我更是绝对赞成的。不过自中山回广州再度组织革命政府后,对沈鸿英的骄横跋扈已严加制裁,相信不久必定爆发战争。此时只可与沈氏及其左右虚与委蛇,一旦战争白热化,沈军不支之时,即率所部潜入苍梧境内,乘虚袭取梧州,断其归路,而与大元帅府所辖的粤军相呼应,藉以沟通粤桂的革命势力。待时机来临,我必派一支有力部队,和你一致行动。”
黄绍闳看李宗仁诚心对己,心中十分激动,他说:“多谢李总司令的教导策划,来日绍闳必重新归于总司令旗帜之下。今日恳请李总司令仍将我部当成你的部下,一是在未得到梧州之前,一切费用仍然照拨;二是万一失败,请设法收容。”
李宗仁满口答应。
黄绍闳率部打着沈军的旗号,进驻梧州上游十里的戎圩集结。
黄绍闳的代表到达广州后,立即找到了白崇禧。白对陈雄分析国内形势,提出广西的前途不外有三:
一为附合北洋军阀。
一为支持赵恒锡等人所倡言之联省自治。一为归附广州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是革命者所厌恶的,联省自治非统一全国之良策。只有参加以三民主义为建国号召的广州革命政府,才会有前途。
白崇禧以全权代表身份往河南士敏土厂谒见孙中山,表示广西竭诚请求加入革命行列,并申述广西统一对于革命之重要性。孙中山也深以先统一两广再统一全国为上策。他立即委任黄绍闳为广西讨贼军第一路总指挥、委任白崇禧为参谋长,辞别时,孙中山以诚挚的态度对白崇禧说:“我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
白崇禧说:“广西统一,不需要孙公的物资支援,所需者仅是革命之主义与信仰而已。”
白崇禧与陈雄持孙中山之委任状,潜回到梧州,与黄绍闳相商。白崇禧分析:肇庆城尚为沈军黄振邦控制,梧州驻有冯葆初的一个旅,兵力很强。过早的发动是不相宜的,必须等待粤军攻下肇庆城,迫近梧州外围,才是最好的机会。
黄绍闳同意白崇禧的意见,就派白崇禧带着黄的亲笔信前往玉林,信中说为预防万一起见,请李宗仁派两营前往,以增强战斗力,完成此一有重大意义之任务。
白崇禧见了李宗仁后,二人彻夜长谈,分析天下形势,白崇禧说:“观天下大势,必发巨变,北洋军阀内部纷争,腐化堕落,不得民心,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提倡革命必定成功,只是孙中山所依赖刘震寰、杨希闵、范石生、梁鸿楷等队,与北洋军阀一样,他们只知争地盘,刮民膏,没革命思想,难以成大气候,唯沈鸿楷第一军中的第一师李济深所部,却是人才济济,作风新颖,可引为将来革命伙伴。当今广西局面一团混乱,陆荣廷、沈鸿英这些绿林出身的军阀,早已不得人心,迟早自取灭亡。现据守肇庆城的黄振邦一旅,已被大元帅府陆、海两军包围,袭击梧州的时机一到,望李总司令助一臂之力,梧州可定。”
李宗仁见白崇禧谈吐彬彬有礼,头脑清楚,见解卓越,十分敬佩。他说:“用兵之道,不可患得患失,逡巡不前,只要认定时机成熟,必须以雷霆万钧之力,以争取最后胜利,此番袭击梧州,已如探囊取物,毋须费多大气力,此后彼此应佯作分道扬镳,以免树大招风遭人妒忌。希望你们在梧州方面尽力联络粤中新兴革命势力,励精图治。我则采取内刚外柔策略,暂时和陆荣廷部下各旧势力虚与委蛇,以便养精蓄锐,等待他日彼此分进合击,打成一片。此一决策,只让高级干部三人知悉,其余则严守秘密,以免愤事。”
白崇禧听完李宗仁的建议,表示非常赞成和感动。
以后李宗仁和白崇禧共事20余年,推心置腹,患难与共,虽有人屡次企图分化离间,李、白只一笑置之。世人多有因此形容李、白实为一人。
李宗仁派伍廷芳部一营兵赶去增援。
与此同时,黄绍闳、白崇禧又与粤军李济深部联系,李济深亦奉广州革命政府的指示,答应事发后,必派军相助。
1922年7月18日,驻守肇庆的沈鸿英部被粤军击败,向梧州方向逃窜。黄绍闳即乘沈军旅长黄炳勋不备,将其包围缴械,在戎树立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的旗帜,宣布起义讨沈,配合粤军李济深部夹击沈军,向梧州进军。
黄部先乘黑夜断绝水路的航运,拂晓时即扫荡沈部外围。驻守梧州的邓瑞征如梦方醒、仓促率残部向信都、贺县逃窜。当黄部攻入梧州市内之时,有沈军收编不久的冯葆初旅早与粤军暗通声气,至是乃布告市民,脱离沈军而独立,并愿与黄绍闳合作,拥护大元帅孙中山。
冯葆初是一赌徒,善于钻营交际,收编各地游离小部队而归附沈鸿英。冯因与绅商交游甚广,是梧州一地头蛇,自以为有恃无恐。
当黄部占领梧州时,粤军已攻陷肇庆。总指挥魏邦平即率大军分乘船舰上驶,当日下午进入梧州。西江面上,旌旗蔽空,极一时之盛。同至梧州的有粤军第一军军长深鸿楷,第一师师长李济深,第三师师长郑润琦,以及其他将官和中级干部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邓演达、蔡廷锴、蒋光鼎、薛岳、严重、黄琪翔、钱大钧、香翰屏、陈诚、李汉魂等数十人。
随后,广州大元帅府任命李济深为“西江善后督办”驻节肇庆,设督办行署于梧州。除粤军第一师的一部留驻梧州外,其余粤军都退国广东。
来源:圣骑HjF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