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关羽,哪怕是不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多半听过他的名字这位蜀汉核心将领,早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可你知道吗?在陈寿写的三国志里,关羽传篇幅其实很短,也就八九百字,虽然记了他斩颜良打樊城败走麦城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但放在二十四史浩如烟海的传记里,根本不算起眼。
一提到关羽,哪怕是不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多半听过他的名字这位蜀汉核心将领,早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可你知道吗?在陈寿写的三国志里,关羽传篇幅其实很短,也就八九百字,虽然记了他斩颜良打樊城败走麦城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但放在二十四史浩如烟海的传记里,根本不算起眼。这说明在魏晋那会儿,关羽还只是个普通历史将领,没被主流社会抬到多高的位置。可越往后,关羽的名声就越传越响,封号从侯升到王,再到帝神,一步步往上走。
到最后,他早不是史书里那个将领了,成了全天下人都敬奉的存在农民把他当护佑庄稼的神,当兵的学他的英勇,连秘密结社都把他当忠义的象征。这么一看,关羽到底是怎么从凡人变成武圣的,还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先说说关羽的进阶之路。他第一次得到正式封号,还是跟着曹操的时候当年他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表奏朝廷,封他为汉寿亭侯。等他战死之后,蜀汉后主刘禅又追封他为壮缪侯忠惠公,算是给了开国功臣该有的荣誉。可在两晋南北朝到隋唐这几百年里,关羽虽说有点名气,唐代还进了武庙享受祭祀,但影响真不算大。
就说北宋初年,赵匡胤觉得关羽功业有瑕疵,没做到善始善终,直接把他从武庙里挪了出去,可见那时候关羽的地位确实不高。
真正的转折点在宋代。那时候社会经济重心往南移,商业越来越繁荣,市民阶层也慢慢壮大。经济变了,文化娱乐也跟着热闹起来城里到处是瓦子勾栏,说书的唱曲的随处可见,通俗文学特别受欢迎。老百姓就爱听传奇故事英雄事迹,而关羽的经历刚好对上了胃口。
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温酒斩华雄的勇猛,还有最后败走麦城的悲壮,通过说唱话本一点点传开。底层百姓看着关羽又忠义又可怜,特别有共鸣,慢慢就把他当成了精神寄托。
宋代的士大夫和统治者也很快发现了关羽的价值。宋真宗先把关羽的庙祀恢复了,后来官方又一次次给他加封号,到北宋末南宋初,关羽已经被追尊为英济王,地位一下就上去了。到了元代,好多儒士没机会当官,就转头写杂剧,元杂剧一下火了起来。关汉卿写的关大王单刀会,把关羽的形象抬到了神化的高度,还慢慢定下了他红脸长髯的经典模样,让老百姓一眼就能认出。
到了明代,就算朱元璋想精简神祇名号,也动不了关羽这时候关羽早就深入人心了。更关键的是,三国演义这时候问世了,书里把关羽的忠义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家家户户都在传,他的名声更响了。万历年间,朝廷直接尊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连他骑的赤兔马都被封了追风伯,这待遇简直跟神仙没两样。清朝就更不用说了,顺治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胜大帝,雍正帝还亲自去祭祀他。从这时候起,关羽彻底取代了姜子牙,成了独一份的武圣,跟文圣孔子并列,受全天下人祭拜。
除了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佛教道教也在帮关羽升级。佛教传到中国后,总爱找本土有名的人物当代言人,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隋朝的时候,有个叫智顗的和尚,说自己见过关羽显灵,后来还奏请朝廷,封关羽为伽蓝护法神。这故事听着有点玄乎,但确实能看出来,佛教是想借着关羽的名气,让更多人信佛。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就更积极了宋真宗那时候,张天师说请关羽帮忙驱逐蚩尤,之后就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到了明代,道教又接着给关羽加尊号,把他抬到帝的位置。
不管是佛教的护法尊者,还是道教的武圣帝君,都让关羽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也跟着扩散开来。
可说到底,关羽能从凡人变成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那时候封建社会生产力太低。老百姓面对天灾人祸,没什么办法应对,只能找个精神寄托。关羽又忠义又勇武的形象,刚好满足了大家的需求农民盼着他能保佑风调雨顺,庄稼有好收成商人希望他能带来财运,生意兴隆当兵的想学着他的勇气,打仗能赢。
这种信仰其实带着很强的功利性,要是哪天真觉得不灵了,大家可能就转去信别的神了,这也能解释为啥中国有这么多神,信仰这么复杂。
这么看下来,关羽的进阶之路,既有偶然也有必然。他能被神化,是朝廷的政治需要通俗文化的传播佛道两教的推动,还有老百姓的精神需求,这几股力量凑到一起才成的。现在各地还有不少关帝庙,这些庙不光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藏着后人对忠义信义的追求。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保护和传承关帝信仰,不只是守护文化遗产,更能让咱们从老传统里找到心里的平静,知道该坚守些什么。
来源:云逸音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