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纸,如“灞桥纸”。这一时期的纸以麻类纤维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沤麻、捶打和晾晒工序制成。但由于工艺粗糙,纸张质地厚重、纤维分布不均,书写时容易晕墨,所以使用范围有限,主要用于包裹物品或简单书写,未能成为主流书写材料。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发展历程漫长而充满创新。
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纸,如“灞桥纸”。这一时期的纸以麻类纤维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沤麻、捶打和晾晒工序制成。但由于工艺粗糙,纸张质地厚重、纤维分布不均,书写时容易晕墨,所以使用范围有限,主要用于包裹物品或简单书写,未能成为主流书写材料。
到了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尚方令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改进。他总结前人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且来源广泛的原料,制定了标准化的造纸流程,即“挫、煮、捣、抄、烘”五大工序。经过“蒸煮”去除原料中的杂质,使纤维更易分散;“舂捣”细化纤维,形成均匀的纸浆;“抄纸”让纤维均匀附着在抄纸帘上;最后“烘干”得到平整、轻薄、坚韧且吸墨性良好的纸张,史称“蔡侯纸” 。蔡伦的改进让纸的成本大幅降低,书写性能显著提升,逐渐取代竹简和缣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持续发展。造纸原料进一步多元化,除传统麻类、树皮外,南方地区开始使用藤皮造纸,藤纸质地坚韧、洁白光滑,深受文人喜爱;北方则尝试用麦秆、稻秆等农作物废料造纸。工艺上也更加精细化,出现“二次舂捣”提升纤维细度,“多层抄纸”制造厚纸,以及“染色工艺”,其中染成黄色的“黄纸”具有防虫蛀功能,成为官方文书专用纸。纸张的使用场景也不断普及,官方公文和私人藏书都普遍用纸。
隋唐时期,造纸业迎来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各地形成多个造纸中心,如宣州的宣纸,以青檀皮为原料,经自然漂白工艺制成,洁白柔韧,是顶级书画纸;益州的麻纸质地厚重,适合印刷;越州的藤纸和竹纸也颇具特色。这一时期还发明了“施胶上矾”技术,使纸张更光滑、不透墨;“纸药”的使用则让纤维分散更均匀,进一步提升了纸张质量。
唐代中期以后,造纸术开始向外传播。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唐军战败,部分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此传入撒马尔罕,随后在阿拉伯世界传播开来。12世纪,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先后建立造纸厂。此后,造纸术在欧洲不断发展,16世纪传入美洲 。造纸术的传播取代了当地原本落后的书写材料,如欧洲的羊皮纸、埃及的莎草纸,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来源:中土岛SxY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