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大城县这边。你听“平舒镇”这名儿,挺平和吧?它可不是近代才起的,古得很,西汉那会儿就有了,叫“东平舒县”。老祖宗选这个“平舒”二字,我看就是盼着这地方平平安安,人也宽厚舒心。这地界儿一直是县治所在,可以说是大城的根儿 。
咱们聊聊大城县和文安县那些村庄名字的来头。
先说说大城县这边。你听“平舒镇”这名儿,挺平和吧?它可不是近代才起的,古得很,西汉那会儿就有了,叫“东平舒县”。老祖宗选这个“平舒”二字,我看就是盼着这地方平平安安,人也宽厚舒心。这地界儿一直是县治所在,可以说是大城的根儿 。
往南边走,有个村子叫 “东汪村” 。为啥叫“东汪”呢?明朝永乐二年,田、阎、楚三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安家。村子西边紧挨着子牙河,那时候河道没个准性,一发大水,村子周围就成了一片汪洋。老百姓就给村子起名叫“东汪”,既是说地方,也是记着这提心吊胆的日子 。
跟“东汪”不远,有个 “务农屯” 。这名儿听起来就实在。也是明朝永乐二年,张、曹几姓从洪洞县过来。当时官府在这片设了个“务农里”的建制,村子也就跟着叫“务农屯”了 。从这名字就能琢磨出来,咱们这儿的先人,多是踏踏实实的庄稼人,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村名直接叫“务农”,说明啥?说明农耕是咱们的根,是老辈人心里顶顶要紧的正经事。那些年,种地就是天。
再说说 “白马堂村” 。这村子唐朝就有了,后来明朝永乐年间,有户姓马的人家从山西大同那边搬来。据说村里有座庙,庙里的大堂供着一匹白泥马,村子就因此得名 。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但老辈人都这么说。
大城县这边,还有一串名字听着就古意盎然的村子,像 “万灯”、“孝彩”、“七女” 。民间流传,这些村名跟秦始皇巡游天下,他小儿子不幸夭折在这儿有关。“万灯”是说当时村子被派差做“万年灯”;“孝彩”是负责提供孝衣和搭彩棚;“七女”则是为纪念殉葬的七个童女 。这事是传说,史书上没明确记载,但老百姓口耳相传,也成了地方记忆的一部分。
还有些村子,名字起得直白。比如 “楼堤村” ,老辈子说村子是建在战国时期燕国长城的旧堤上,所以叫“楼堤” 。“长芦疃” 这地方,相传是宋朝杨六郎镇守边关时,在这儿设“长炉”打造兵器,后来“炉”字传着传着就成了“芦” 。你看,老地名里,常常能找到历史的一些影子。
另外,大城县里带“各庄”的村子特别多,像 杜各庄、牛庄、丁庄 这些,大多是大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移民建的,直接用自己的姓氏加个“庄”或“各庄”就来命名 。这很简单,也很实在,表明咱们这儿的先民,很多是明朝从那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到了新地方,用姓氏抱团,开枝散叶,村子就叫了这个名,好记,也透着对家族根源的看重。
先说文安自己。“文安”这名字,战国时候就有了。据说取自县城北边的一个水潭,叫“文安潭”。这名字起得大气,“崇尚文礼,治国安邦”,听着就有一股子盼天下文治安宁的劲儿 。这地界儿战国时原本叫“太阳”,后来到了唐朝,才定下“文安”这个名 。
文安洼是有名的“水窝子”,所以不少村子名儿都跟水脱不了干系。就拿 “苏桥镇” 来说,这地儿在战国时期就成村落了,原来叫“八姓庄”。北宋嘉祐年间,大文豪苏洵在霸州文安县当主簿。他到这地方体察民情,看见百姓过大清河不便,就主持在大清河水之上建了一座木桥。当地人为了念他的好,就把“八姓庄”改名叫“苏家桥”,后来简化成“苏桥” 。一座桥,让村子改了名,也记住了苏洵给当地做的好事,这是老百姓对好官的一种怀念。
文安县不少村子,这名儿里也藏着故事。大留镇镇一带,有几个带“李”字的村子。“大李村” 是唐朝就有的,最早就是李姓人家建的村 。后来人口多了,分支出 “小李村” (元代崔姓人家迁来,靠近大李村,就叫崔李村,后来改叫小李村)和 “黄李村” (明朝黄、刘两姓迁来,靠近李村,想讨个吉利,叫黄金李村) 。
特别有意思的是 “北李村” 。这村子元朝时本来叫“王庄”。明朝永乐二年,任、杨几家迁到这里。因为村子南边有个“黄金李村”,新来的住户就取了“黄金装北斗”这个吉祥话,把村名改成了“北斗李村”,到了1958年才简化成“北李村” 。老辈人闲聊时还说,就因为这“黄金装北斗”的名儿,好像占了南边村的便宜,早年两边村子关系还不大和睦,为这名字还闹过些小矛盾。你看,这村名里,不只有吉祥话,还有老百姓过日子的人情冷暖。
孙氏镇下面有个 “岳辛庄村” 。明朝永乐年间,李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在原来一个叫“岳村”的东南边建了新庄子。因为是新建的,就起了个名叫“岳新庄”,后来不知道哪年,渐渐写成了“岳辛庄” 。这种依附老村落衍生出新村落,并用老村名加个“新”字来命名的情况,在移民地区很常见。
还有 “崔家坊村” ,大明永乐五年,崔家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来人丁兴旺成了村,就用姓氏取名“崔家坊” 。这也跟大城县那边一样,是移民家族开枝散叶的见证。
文安县也因为地处宋辽边境,留下了一些和杨家将传说相关的村名。比如 “北留寨” ,相传是杨六郎部队在此扎过营寨,后来刘姓人家迁来,敬重杨门忠义,就给村子起名“留寨” 。“大叩皂” ,据说杨六郎镇守边关时,这里是牧放军马的地方,叫“寇皂店”,后来叫转了,成了“大叩皂” 。“善来营” ,传说是宋将杨延昭的扎营地,最早叫单家营,明朝永乐年间迁来的移民盼个吉祥,改名叫“善来营” 。这些地名,不管历史上是不是确有其事,都反映了老百姓对保家卫国的英雄的一种怀念和敬仰。
另外,像 “边王赵” 这样直接由边、王、赵三姓合一的名字 ,以及 “阜安” (取“物阜民丰、安居乐业”之意)、“吉村” (取吉利之意) 这类带着美好愿望的村名,都体现了咱们的先民,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心里总揣着对安定、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说来,从这些老村名里,咱们能咂摸出几点味道:
一是不忘根本。无论是以姓氏命名,还是“务农屯”这样直接点明生计的名字,都透着对家族源流和生存方式的朴素记录。
二是向往安宁。像“平舒”、“文安”、“阜安”这些名字,直接道出了老百姓心底最朴素的愿望——天下太平,日子安稳。
三是有情有义。“苏桥”记住了为民做事的官员,“北留寨”、“善来营”传颂着英雄的故事,这些都体现了老百姓懂得感恩,崇敬英雄。
四是坚韧乐观。即便是在“文安洼”这样常遭水患的地方,人们依然给村子起名“吉村”,用“黄金李村”这样的名儿盼着富足,这种在困苦中依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一种坚韧和乐观。
来源:小罗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