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介绍了山东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4日讯 10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介绍了山东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五年来,山东始终坚定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聚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从经济总量看,即将跨上10万亿大台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打好稳增长“组合拳”,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44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万亿元,占全国份额由7.19%提升至7.31%,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位势不断提升。预计五年接连突破三个万亿级大关,经济总量增加接近3万亿元,相当于去年济南、青岛的经济体量之和。
从人均水平看,主要指标实现稳步提升。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34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9.76万元,城乡收入比由2.33缩小至2.1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年提高至11.44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9.1岁提高到80.5岁、四年提高1.4岁。
从总体情况看,规划目标即将全面完成。“十四五”前四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高于规划目标0.6个百分点。“十四五”规划确定的21项主要指标中,有8项指标提前完成、13项指标符合预期,“十四五”各项任务即将圆满完成。
五年来,山东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结出硕果。
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力提速。看研发平台,全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并实现规范化运行,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新建数量占全国的近1/7,这些都是历史性的突破。看创新活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22家、居全国首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88.4%,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看科技成果,省级每年拿出140多亿元专项资金集中攻坚原创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建成投运,12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首发,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成功发射,潍柴柴油机热效率四次刷新世界最高纪录,这一系列“首座”“首发”“最强”“最高”,彰显了山东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纵深推进。工业经济结构向优向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5.1%攀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5.2%,产业提档升级的态势明显。有几个突出亮点:比如,山东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7个、制造业单项冠军235家,数量均是全国最多的。再比如,裕龙岛高端石化、日照精品钢铁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落地达产,东方航天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保障20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将130颗卫星送入太空。还有特别重要的是,数字赋能取得明显成效,集成电路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4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预计今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建设成效凸显。“十四五”以来,我们提速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34亿千瓦,占全部装机的53.4%、较2020年提高22.6个百分点,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达到2100亿度以上,大体测算,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目前全省每3度用电量中就有1度为清洁能源。可以说,山东能源发展进入速度最快、质效最好、活力最强的“黄金期”。在此带动下,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全省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8.5%,山东以3.9%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1%的经济增长。
五年来,山东深入推进重大战略实施,持续塑强区域特色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稳步增强。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纵深落实。一方面,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去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21.3%,提前完成规划目标,黄河干流水质连续9年保持Ⅱ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五年优秀。另一方面,努力发挥好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济南、青岛都市圈获批建设,经济总量过万亿城市增至3个、数量占全国的1/9;市域县域全面发力,13个设区市入围全国百强,28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均衡。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加快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粮食总产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济麦”“齐黄”“登海”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高产纪录,全国人民的饭碗里装了更多的“山东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巩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1万家,均稳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领跑全国。同时,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乡村振兴片区2070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现代海洋经济高地加快构筑。山东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3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6.6%提升至17.1%,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发展亮点很多,比如,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我国最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下水运营,自主研建的蓝鲸1号、2号钻井平台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再比如,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加快建设,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首位,预计今年将达到21亿吨、较2020年增长24%。
五年来,山东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内生活力有效激发、加速释放。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突破。始终保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锐气勇气,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开发区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尤其是,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率先在全国开展“无证明之省”建设,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一张网办全省事”。这些工作让经营主体的活力更加充沛,全省52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71家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境内上市企业达310家、比2020年末增长33%;更让我们有信心的是,通过大力倡树“四破四立”理念,创新构建“十大机制”,开展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优、机制更活,民营经济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34%,民营经营主体达到1440万户。
对外开放空间持续拓展。“十四五”以来,开放领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但取得的成效比预期的要好。比如,我们深入实施“好品山东 鲁贸全球”等系列活动,2024年全省进出口规模达到3.38万亿元、是2020年的1.5倍多,出口首次突破2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5.5%,外贸持续稳定运行。比如,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济南—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建设,累计开行超1.4万列,国际运营线路增至57条;青岛港外贸航线达233条,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再比如,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累计吸引23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946个项目,选择山东、创业齐鲁越来越成为共识。
五年来,山东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幸福卷”,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投入更有力度,每年推出20项重点民生实事,2024年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连年超过120万人。社会保障更有温度,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养老保险跨省和跨制度关系转移接续实现全省通办;连续三年大幅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群众生活底线兜得更牢。
着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教育供给更加公平,我省获批全国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数量跃居全国第一,被确定为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省份。努力让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90%以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取得实质进展,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国家级”诊疗服务。努力让养老托育更加普惠,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6.4%、超过规划目标16.4个百分点,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比“十三五”末提高3.9个,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数量达到13个、居全国第一。
着力深耕齐鲁文化沃土。创新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同时,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我们的河山》《生万物》等一批精品“鲁剧”热播出圈,13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村村有好戏”“黄河大集”等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闪电新闻记者 王雨心 报道
来源:鲁南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