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一粒小小的片仔癀,凭借着营销的“稀缺性”和“收藏属性”,锭剂价格竟然炒到了千元一粒,甚至出现了经销商排队拿货、消费者加价抢购的盛况。
曾几何时,一粒小小的片仔癀,凭借着营销的“稀缺性”和“收藏属性”,锭剂价格竟然炒到了千元一粒,甚至出现了经销商排队拿货、消费者加价抢购的盛况。
可惜,只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风向突变。
如今,部分渠道的片仔癀价格已经低于厂家指导价,陷入了“价格倒挂”的尴尬境地。
从“一药难求”到“价崩甩卖”,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被寄予厚望的“药中茅台”,价格是如何崩塌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要搞懂片仔癀的价格反转,首先得从“成本”这个根源说起。
在片仔癀的配方里,天然牛黄、麝香是核心原料,这两种药材的价格直接决定了生产成本。
2023年1月,天然牛黄价格还维持在65万元/公斤,可是,到了2025年4月,直接飙到160万元/公斤,涨幅超过150%;
麝香价格更夸张,长期稳定在60万元/公斤以上,而且受国家管控,想买还不一定能买到。
要知道,这两种原料占片仔癀生产成本的90%以上,成本疯涨之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为后续的价格危机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成本上涨是“天灾”,那定价策略失误就是“人祸”。
2023年,国内消费市场本就处于转冷阶段,消费者花钱更加谨慎,可片仔癀却反其道而行之,把锭剂零售价从590元/粒一下子就涨到760元/粒,这是近二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涨价。
当时企业可能觉得“自己是稀缺品,涨价也有人买”,可是很快,现实给了狠狠一击——高价直接把不少消费者“劝退”了,终端销量应声下跌。
更尴尬的是,片仔癀后来想通过降价挽回销量,又怕损害品牌溢价,让之前高价买入的消费者不满,陷入“提价丢销量、降价损毛利”的两难局面。
比定价失误更致命的,是渠道库存的“爆雷”。
过去几年,片仔癀为了维持业绩高增长,走的是一条“经销商压货”的路子。
也就是说,不管市场需求多少,先把货压给经销商,业绩数据是好看了,可社会库存却越积越多。
2025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片仔癀的渠道库存周转天数从之前的68天飙升到112天,意味着经销商手里的货要三个多月才能卖完。
为了回笼资金,不少经销商只能“割肉甩卖”,甚至低于厂家指导价出货,这就直接引发了价格倒挂,原本的“稀缺品”变成了“滞销品”。
除此之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让片仔癀的“光环”褪色不少。
以前大家买片仔癀,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治病,而是把它当“高端礼品”或者“投资品”——毕竟价格一直涨,送出去有面子,囤着还能升值。
可现在呢,宏观经济环境变了,高端礼品市场大幅萎缩,消费者更看重是“性价比”,没人愿意再为炒作出来的“收藏属性”买单了。
那么,陷入困境的片仔癀,未来还有机会稳住“药中茅台”的地位吗?
客观来说,挑战不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遇。
片仔癀最大的挑战是:疗效究竟如何?片仔癀虽然被宣传有多种功效,但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撑,在越来越注重科学验证的医药市场,这是个硬伤。
再加上现在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过去流行的靠“稀缺性”讲故事、卖高价的模式,并不被政策认可。
研发投入方面,过去,片仔癀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还不到3%,而国际药企普遍在15%-20%,研发跟不上,就很难推出新的拳头产品。
更麻烦的是,同为高端中药的安宫牛黄丸被纳入集采后价格腰斩,这也间接削弱了片仔癀的品牌溢价。
加上现代医学在肝病(片仔癀的核心治疗领域)治疗上不断突破,不少患者转而选择更有效的现代疗法,片仔癀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不过,片仔癀也在积极自救。
首先是在成本控制上,片仔癀开始尝试搞“进口替代”——2025年一季度,进口牛黄已经占了总用量的20%,全年预计能覆盖30%-40%的需求,进口牛黄价格比国产天然牛黄低不少,能有效缓解成本压力。
同时,还在加大人工养麝的投入,未来麝香供应可能会更稳定。
在渠道改革上,片仔癀计划关闭一批低效的线下网点,转而在一二线城市开“片仔癀体验中心”,希望通过提升服务和场景体验来提高客单价。
另外,线上渠道也在加强,比如和电商平台合作做直播带货,吸引年轻消费者。
最值得期待的还是创新药布局,目前公司正在研发1.1类中药创新药“温胆片”,主要针对焦虑症,一旦成功上市,有望填补中医在焦虑症治疗领域的空白,为公司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从“千元一粒”到价格倒挂,片仔癀的经历告诉我们,靠“稀缺性”和“炒作”撑起的高价,终究难以长久。
未来的“药中茅台”片仔癀,不能再只靠“讲故事”,更需要靠“硬实力”,用稳定的成本控制、合理的定价策略、扎实的疗效数据,还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来赢得市场和客户。
如果能把这些事情做好,片仔癀或许还有机会重拾辉煌,可要是继续躺在过去的“光环”里,恐怕“药中茅台”的称号,就真的要成为历史了。
来源:梦霞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