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毒砂锅”!用它煲汤就是煲“毒汤”,冬天许多人家里还在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3:44 2

摘要:天气一冷,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炖汤煲粥。厨房里一口老砂锅,咕嘟咕嘟煮着骨头汤,香气飘满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锅看似滋补的汤,可能暗藏毒性?不是食材出了问题,而是那口“老朋友”——砂锅,本身就有隐患。

天气一冷,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炖汤煲粥。厨房里一口老砂锅,咕嘟咕嘟煮着骨头汤,香气飘满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锅看似滋补的汤,可能暗藏毒性?不是食材出了问题,而是那口“老朋友”——砂锅,本身就有隐患。

不少人家里的砂锅都用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开裂了还在用,掉瓷了舍不得扔,觉得越老越好用。可事实却是,这些看起来厚重结实的砂锅,很多早就变成了“毒汤制造机”。

砂锅最早是用天然矿土烧制的,导热慢但保温好,适合炖煮。但为了让砂锅颜色更美、表面更光滑、价格更低,有些厂家会在釉料中添加“铅”或“镉”这种重金属。这些金属本身并不稳定,一旦遇热、遇酸,尤其是煮醋、炖骨头汤这类含酸性强的料理时,就可能从釉层中析出

铅和镉进入人体后,不容易排出,会慢慢积累。铅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损伤神经系统,还会干扰血液生成。镉则对肾脏危害极大,长期摄入可能诱发慢性肾病,甚至引发癌变。

有人说,那我买正规品牌的砂锅,不就没事了?可问题就在于,就算是正规产品,也难保用了几年之后不会出现裂纹或釉层磨损。一旦釉面破损,里面的有害物质就会更容易被汤水带出来。

在门诊里,经常能碰到老人带着孙子来看“反复贫血”“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没精神”。查了半天,营养、睡眠、心理都正常,最后才发现——血铅超标。再一问,家里天天用砂锅炖骨头汤,汤里还加点醋,美其名曰“补钙”。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煲汤方式,正是铅最容易析出的环境。酸性+高温+长时间,简直是“毒汤”的完美配方。孩子吃得越多,伤得越深。大人倒还好,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孩子身体小,代谢没那么快,毒素更容易累积。

也遇到过年轻女性,脸色发黄、月经紊乱、掉发严重。各种检查做完,找不到原因。结果回家后换掉了用了八年的砂锅,几个月后症状慢慢缓解了。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被慢性重金属中毒折磨太久,一旦毒源断了,才开始慢慢恢复。

很多人以为问题只出在那种看起来粗糙、颜色发暗的老式砂锅。现在市面上很多颜色鲜艳、外观时髦的陶锅、砂锅,也存在类似问题。尤其是那种“彩釉”锅,看起来像瓷器,很漂亮,却可能添加了重金属颜料。

彩色越鲜艳、表面越光滑的釉料,越有可能添加了铅和镉。正规厂家虽然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但问题是,谁能保证你家的锅不会老化、不会掉瓷?一旦开裂、脱釉,原本藏在里面的毒素就会慢慢渗出来。

更何况,市面上不少低价锅根本没有经过严格检测。淘宝上几十块买一个“复古砂锅”,美其名曰“传统手工”,实际可能是小作坊私自烧制,根本谈不上安全标准。便宜砂锅,买得起,用不起。

很多人问,那我冬天想煲汤,总不能用不锈钢锅吧?确实,不锈钢锅煮汤口感差,保温也不好。但也不能因为“口感”就让健康冒险。现在有不少安全又实用的替代品。

无釉砂锅,就是在烧制过程中不加釉料,虽然颜色暗淡,但不含重金属。还有高硼硅玻璃锅,虽然怕磕碰,但材料稳定,不溶出有害物质,非常适合家庭使用。更安全的还有304不锈钢复合锅,虽然导热快但保温差些,安全性却更高。

如果实在舍不得老砂锅,也请定期检查它表面有没有裂纹、掉瓷或变色。出现这些问题,就不要再用了。不是东西没坏就能继续用,锅也有“保质期”,特别是用来煮给家人吃的东西,更不能将就。

很多时候,人们对慢性中毒没有警觉,是因为它不像食物中毒那样立马反应。它慢慢侵蚀,悄悄积累,等发现时已经太晚。有些伤害是不可逆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破坏,是永远难以完全修复的。

在医院工作多年,见过太多“没当回事”的锅,害了一家人。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制造恐慌,而是真真切切地看到过孩子因为家里炖汤的锅而智力倒退、语言发育迟缓。一个锅,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谁都不愿看到。

别再迷信“老砂锅炖出来的才香”,香不代表安全。健康才是最该守住的底线。一口锅几十块,几百块,但一旦出问题,代价是全家人的身体和未来。

冬天煲汤用心煲汤也没错。错的是,明知有害还继续用那口已经“中毒”的锅。早点换掉它,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李雪.陶瓷餐具中铅镉溶出对健康的影响及检测现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5):615-619.

[2]张立群,赵婧.重金属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3):300-304.

[3]刘志刚,陈洁.家用陶瓷器皿中重金属迁移风险评估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10):1893-1896.

来源:3分钟急救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