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如舟,载着我们深切的缅怀与执着的脚步,悄然划过一年的光阴。自2024年11月9日至今,探访宜昌抗战遗址活动已开展了十九期。当志愿小分队的队旗再次在我们心中招展,回望这段历程,胸中甚是感慨。
山河铭记,薪火相传
——写在志愿小分队探访宜昌抗战遗址系列活动一周年
湖北宜昌 徐霞
时光如舟,载着我们深切的缅怀与执着的脚步,悄然划过一年的光阴。自2024年11月9日至今,探访宜昌抗战遗址活动已开展了十九期。当志愿小分队的队旗再次在我们心中招展,回望这段历程,胸中甚是感慨。
这一年,我们踏过崎岖山路,蹚过清冷溪河,爬过陡峭崖壁,每一步都坚实有力。那些被劈开的荆棘,似乎还残留着汗水与野草的气息。这一切,只为追寻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擦拭蒙尘的记忆,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我们的征程,嵌入了探访活动连载中那些滚烫的文字;我们的坚持,融进了队员饱含深情的诗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以双脚丈量,用双手触摸,践行着对历史最本真的敬重,感染着朋友们一同走进烽火岁月,感受深植内心的爱国情怀。
在长阳太史桥畔的茅草丛中,在点军小弯包子山的松针坡上,在王家垴坑凹起伏的山道间,我们跟随当地山民,手持柴刀,为被遗忘的阵地铁丝网、战壕、碉堡与散兵坑,硬生生开辟出一条条瞻仰之路。荆棘划破手臂,却磨砺了我们心中的信念。
那些亲耳聆听的故事,更是刻骨铭心。在五峰长乐坪,我们寻访到年逾九旬的抗战老兵;在长阳木桥溪村,我们见到了历经烽火的百岁村民。他们讲述往事时,浑浊的双眼重焕光芒,颤抖的手比划着当年硝烟。朴素的乡音,零碎的记忆,拼凑出远比书本更鲜活、更刺痛人心的历史图景。每一次倾听,都是灵魂的洗礼,让我们更深地领悟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我们的双手,曾小心翼翼地为馒头咀风化的英雄墓碑描红,让模糊的姓名再度清晰,仿佛让长眠者感知到八十多年后的温度与敬意。我们的行囊里,珍藏着从宜昌各处阵地遗址挖掘的弹壳、弹片与枪械零件。那冰冷的金属,是战争最沉默、也最震耳的证言,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悲壮。
(图自网络涉侵即删)
当我们共同努力,见证经多方史料核实的八斗方抗战阵亡将士陵园遗址前,重立的纪念碑巍然屹立,所有艰辛都在那一刻化为欣慰与自豪。董家岩“还我河山”“军事第一”“卧薪尝胆”的标语,被我们一笔一画悉心描红,惊艳了众多户外徒步的旅友。这些重立的石碑与再现的口号,不是冰冷的石刻,而是为历史定下的锚点,是献给无名英雄的敬礼,也是留给未来的路标。
回首来路,由衷感谢每一位队员。是你们不避风雨,不惧险阻,以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信念。出行前的精心筹备,途中的相互扶持,归来的整理分享,都凝聚着这个小分队最可贵的热忱与担当。这些共同经历的艰险与付出,让我们的探访超越简单的行走,成为一场庄严的精神仪式,铸就了我们传承历史的坚定决心。市档案馆为我们颁发的抗战实物《收藏证书》是对我们辛苦付出的肯定,更是鼓励我们继续探访活动的希冀!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展望未来,我们路径清晰,心怀期待。关于设立“寻访宜昌抗战遗址展示柜”,我们计划继续系统收集探访中发现的各类抗战实物、照片、文献,以及我们开展活动的影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专题展示,让更多人直观感知宜昌抗战的历史脉络。我们也将与文旅部门合作,策划“行走的抗战史”研学活动,由探访队员亲自讲解,带领青少年实地感受,让抗战精神在亲身体验中薪火相传。
我们期待探访更多尚未被广泛知晓的遗址,收集更多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让历史的拼图日趋完整。通过深入挖掘,进一步丰富宜昌抗战历史的内涵。我们更期待,通过我们的笔、镜头与讲述,将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以更生动、更可感的方式,播撒进更多心田,让烽火岁月的回响,激荡起新时代青少年的澎湃心潮。
一周年,是总结,更是启航。山河为证,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我们的敬意;日月可鉴,我们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点亮记忆的星空。前路漫漫,志愿小分队的队旗将继续飘扬在宜昌的山水之间。因为我们深信:每一次探访,都是与历史的深情相拥;每一次铭记,都是为了照亮未来的征程。
薪火相传,吾辈在途!
来源:诚梦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