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法国面包仅用4种原料,美国面包却含30种添加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10:40 2

摘要:凯特最近打电话加入美国Vox传媒每周播客《解释给我听》,就问了这么个事儿:“我最近在日本玩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肉类真是棒极了,”她对Vox说,“欧洲的食品也是一样,面包、酸奶都特别好吃。到底是在其他地方的食物真的更优,还是我们觉得它们更好?如果确实

你曾经在出国旅游时,好奇过没?为什么那里的美食比美国的好吃得多呢?

凯特最近打电话加入美国Vox传媒每周播客《解释给我听》,就问了这么个事儿:“我最近在日本玩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肉类真是棒极了,”她对Vox说,“欧洲的食品也是一样,面包、酸奶都特别好吃。到底是在其他地方的食物真的更优,还是我们觉得它们更好?如果确实如此,美国要怎么样才能让食物变得一样美味细腻?”

确实,身处新环境的变化确实会对感觉产生影响。不过,你的味觉感受绝不是幻想:别的国家独具特色的食品加工和制造工艺,也同样对你的味觉体验起到了很大作用。

拿法棍举例子吧,这款象征性的面包总让人想到贝雷帽、沿着香榭丽舍大街骑行的情景,背景里还能听到手风琴的悠扬旋律。根据埃里克·帕兰特在《酸面团文化:从古到今面包师的面包制作史》一书中说,这样的联想可不是随意的——法国对自己面包的重视程度挺高,甚至还通过法律来保护,防止大规模生产的面包侵蚀掉传统的味道和工艺。

到了1980年代,预制面包——那些含有十几种配料的面包——逐渐占领市场,这可不怎么符合法国人的精神,帕兰特这样说。于是法国制定了规定:“在面包店里出售的面包——法国到处都是数千家面包店——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那么,法国对面包的具体要求到底是啥?美国又怎么会完全不一样呢?埃里克·帕兰特在节目里给出了答案。以下是访谈的片段。

法国的面包是不是更好吃呢?还是说我们放松度假的情绪让自己觉得特别美味?

法国的面包确实比我们这里更胜一筹,不过得说一句,在法国的超市里,工业化面包的普及程度和我们美国差不了太多。如果你走进一家面包店,就能尝到刚出炉的那些面包——那股麦子的香味、酵母的味道、匠人的心意、时间的积淀以及耐心的打磨,这些都是塑料袋里装不下的精彩。

为什么他们的面包会如此与众不同呢?主要还是因为制作工艺和传统的区别。法国讲究用优质面粉,加上长时间发酵,那样出来的面包口感更丰富,味道更纯正。而咱们这边,工业化生产占了大部分,速度快、成本低,味道和口感当然就差了一截。其实,要真体验,走进一家法国的小面包店,随手一咬那种韧劲、香味,真是让人难忘。

1993年,法国出台的法律明确规定,面包店当天出售的面包只能使用四样基本原料:面粉、水、发酵剂(比如酵母或者酸面团)以及盐。

你看,在美国的超市里,随处可见各种包装好的面包,种类繁多,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些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吗?

六千年来,人们一直搞不懂面包为什么会鼓起来,简直像魔法一样。有个叫酸面团的黏乎乎的东西加入面团里,它竟然能神奇地变大。直到1870到1880年代,法国的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才揭晓,原来酵母是活的生物,它们会繁殖、生长,吃淀粉,还会呼出二氧化碳,而正是这二氧化碳让面包变得松软鼓起来。

一旦明白了酵母的存在,我们就能比用酸面团更快地做出面包。用酸面团发酵得花两天左右的时间。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作为面包师,快速、多量地烤出面包确实挺合算。

到了1920到1930年代,整个世界逐步迈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想象一下:面团在那种可以装1500到2000磅面粉和水的机器里被搅拌,内部的搅拌叶片只需要三分钟就可以完成混合任务。为了让面团能承受如此猛烈的搅拌过程,得加入面团延展剂、弹性剂、改良剂、防粘剂,还有帮助面包内部气泡均匀分布的油脂——这样一来,美国的“奇妙面包”里的每个细小气泡都完全一致,而法国长棍面包里则呈现出大小不一、散布的孔洞。

所以,我们对食品生产流程和面包的化学组成做了调整。我仔细看过“奇妙面包”的配料表,里头可能有30到35种不同的材料。从原料到成品,不到四个小时就能在生产线上一边搅拌面团,一边包装发货。这也是美国人追求的,那种快节奏和方便快捷的感觉。

说到天然酵母面包,其实还多了一个关键元素:时间。时间指的就是发酵的过程,那种慢慢发酵、井然有序的方式,能让面包的味道层次逐渐展开,香气也在慢慢升腾出来。只用闻一闻,就能感受到这种慢发酵带来的特殊风味,是速成面包所不能比拟的。

其实,美国确实有针对面包的相关法规,主要涉及面包的标签、成分、加工过程以及品质标准之类的规定。比如说,联邦层面上,FDA(食品药品管理局)会对面包中的添加剂、标签标示等做出要求,确保消费者知道他们买的面包里都有什么东西。此外,有些州和地方还会有具体的法规,管理面包的生产工艺和标示标准,保证市场上的面包符合一定的品质和安全要求。总的来说,关于面包的法律法规在美国还是比较完善的,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食品安全。

仔细看看面包包装,你会留意到首要成分写着“强化白面粉”。这种面粉里加了五种营养元素:硫胺素、烟酸、核黄素、铁和叶酸。

在20世纪20到30年代之间,我们正走在从全麦面粉(那种沉重、密实的传统面包——如果你是欧洲白人移民,祖辈在故乡吃的也是这个)向白面包转变的过程中。白面包把胚芽和那些深色部分都去掉了,而实际上,那些部分正是植物提供维生素的宝藏。

到1942年二战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美国陆军发现新兵们里头有不少缺乏维生素,比如糙皮病、脚气病和贫血。那会儿,整个社会都在吃白面粉和白面食,作为主要的碳水来源。1942年,美国陆军一声令下:用来喂给前线士兵的面粉,必须加强营养。

重点在于:全世界的法律都要求面粉得强化。而美国的规定是,只要面包粉的包装上写着“强化”两个字,那就得按照要求进行强化——这是标签方面的规定,而不是直接管控面粉的法规。

这规定看起来更像是关于广告的真实度,而不是直接限制面包本身。

每个公共卫生官员都会跟你说:要想让老百姓身体棒,强化面粉可是少不了的东西。

你觉得美国人会像夸法国面包那样夸自家的面包吗?比如遇到游客来访时会说:“我吃过的最棒的面包,非这里莫属!”

这事可真难搞。在酸面团的圈子里,最近最热的话题就是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迷上了酸面团面包。现在她每次参加深夜节目的时候,都带自家做的酸面团面包,甚至还烤出了那种能登上音乐录像的成品。一传开,粉丝们都疯抢,所有的酸面团面包一下子就被买光了。

不过,商业面包又重新火了一把,是吧?现在货架上满是叫作“泰勒·斯威夫特彩糖面包”的那些商品。

哎呀,资本主义咋这么快就又来了,是不是?

真是快得出乎意料,是不是?没错,确实挺迅速的。要想改变现状,就得来点革新,我一直觉得,面包就是改变文化观念的一个好切入点。如果咱们能花点时间重新看看食材表,那终究会变成不一样的人。

两种面包,走着两条路。一个靠法律规定的四种原料,再加上时间的酝酿;另一个则由工业推动,包含三十多种成分,时间也“不到四小时”。那长长的配料表,最终带来的是便利呢,还是缺失?

来源:甜点党GPk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