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12年初春,辽东平原依然冰凌未消。凛冽寒风中,隋军旌旗蔽野,113万隋军兵马在这里集结。辽河对岸,是侵扰华夏疆土近500年的高句丽军队。
公元612年初春,辽东平原依然冰凌未消。凛冽寒风中,隋军旌旗蔽野,113万隋军兵马在这里集结。辽河对岸,是侵扰华夏疆土近500年的高句丽军队。
望着辽河对岸,愤怒的火焰正在隋炀帝杨广的胸中燃烧。他立于高台之上,玄色龙纹大氅在朔风中猎猎作响。"眷彼华壤,翦为夷类!"诏书上的朱批字字如刃,随着军鼓角声震碎辽东残雪。
突然,隋炀帝剑指彼岸,眼底腾起淬火般的杀意,他要以百万隋军,捶打来犯之敌,再次书写"万国来朝"的帝国神话。
然而这一仗,森森白骨掩于雪下,大隋悲歌与猎猎战鼓声同步奏响……
阅读提示:本文5000字,需您拿出20分钟斧正
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位少有俊才。
杨广小时是个容貌俊美的少年郎,在母亲的教化下,文武兼修。长大后,书香与血性交织,文韬武略并重,上马平定南陈,统一家国;下马执笔丹青,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杨广为大唐盛世奠定了铁一般的基业,甚至影响中国一千五百年,光耀一时的非凡人生,至今引人探索玩味。
说起杨广就要从其家族说起。
杨广的父亲是隋文帝杨坚;爷爷是北周隋国公杨忠。杨广当时是妥妥的贵三代,官三代,富三代。
杨氏家族祖上一直是名门望族,始终处于权利的核心位置,直接导致杨坚世袭父亲杨忠的隋国公爵位,后成为隋文帝,而杨广后也替代父亲杨坚,成为隋二世皇帝。
家族高起点,让祖孙三代一直保持政权的绝对高度。但是杨广能做皇帝,绝非俗物,绝不是弑父夺权那么简单,其本身必有过人之处。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始于557年,是宇文家族建立的政权。杨广的父亲杨坚,为北周隋国公,是北周名将。
杨坚自幼聪慧,文武兼修,14岁就担任京兆尹曹,15岁被授予车骑大将军,16岁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始终在京畿核心区域徘徊。周明帝时任大兴郡公,周武帝时进位大将军,又世袭爵位隋国公。杨坚为北周政权南征北战,可谓功劳赫赫。
周宣帝时,杨坚长女被封皇后,杨坚进位上柱国、大司马,权倾朝野,在北周的政治核心层里位高权重。
杨坚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因其统一全国、创立科举制度、推行三省六部行政体制、实现经济繁荣、促进文化融合及有效治理国家等卓越贡献。
关于杨坚的这些政绩,不能不提杨坚唯一的皇后妻子——杨广的生母独孤伽罗,一位“母仪天下”的伟大女性。
独孤伽罗,杨坚之妻,杨广生母,北周大司马、卫国公独孤信之女,复姓独孤,名伽罗,河南洛阳人。其父独孤信信奉佛教,于是给女儿取名伽罗,梵语意为“沉香、檀香、奇楠香”之意,实实在在的名门淑女,与杨坚可谓门当户对。
独孤伽罗的母亲崔夫人,出自清河崔氏,是彼时首屈一指的汉族政治文化门阀,世代重视德业儒教和文化传承。所以,独孤伽罗自幼深受母亲的教化与传承,聪慧足智,知书达理,史载“雅好读书、识达今古”,既英气独立,又博雅谦和,且高贵俊美,深受杨坚喜爱。
时代给了她眼界,家庭给了她文化。
独孤伽罗虽为女流之辈,能力却非同一般。以“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励丈夫杨坚建立隋朝,对丈夫执政“政有所失,随则匡正”,政治上可谓独当一面,展现出“母仪天下”的大格局。隋文帝杨坚之所以开创隋初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独孤伽罗立下汗马功劳。后世的武则天颇有与其相似的操政轨迹,只是不知是否受其影响。
独孤伽罗与丈夫杨坚一生奉行节俭美德,秉持“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感情观,杨坚一生从未纳妾。夫妻二人共育五子五女,一生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典范,可谓历史仅有,举世无双,深受朝臣和百姓的尊重。
当然,这样一位伟大女性,对子女的教育自然也是颇费心血。
独孤伽罗身为汉化的鲜卑贵族,认为子女需兼具胆识与修养,所以对子女的教育可谓注入很大心血,希望子女都能成为有用人才。
汉学修内,骑射傍身。在杨广少年时期,独孤伽罗便注重培养其文化兼容性,让汉学与鲜卑文化交汇融合于一身。杨广三岁能诵《诗经》,五岁随父亲狩猎便射中野兔,十岁时已能同时用汉文和鲜卑文写诗。文武兼修。
在治国理念上,独孤伽罗在杨广的思维里植入胡汉一家的融合理念,所以杨广十岁时就提出“胡汉一家,农商并举”的治国观点,深得独孤伽罗赞赏,认为其“更懂平衡之道”。平衡之道是独孤伽罗的处世宗旨。
十三岁时,杨广被封为晋王,奉命镇守太原,也是防御突厥的最前线。临行前,独孤伽罗亲手在儿子的行囊中放入《史记》与鲜卑马鞭,叮嘱杨广“读汉史知兴衰更替,执马鞭不忘鲜卑根本。”“既要防突厥南下,也要安抚境内鲜卑流民。” 在并州任上,杨广室内陈设仅为 “一床一几,数卷书”。在母亲的教化下,杨广已独立处理政务,巧妙化解突厥矛盾并与突厥较好,深得杨坚夫妇器重。杨坚认为“此子可托付大事”。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首《野望》诗出自杨广之手。令人想不到的是杨广文采出众,文学造诣颇深,若无登帝之心,成为一代影响古今的文学大家也未可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脍炙人口。谁也想不到跨越时空的这首词,居然是受杨广诗句的影响化作而来,寒鸦、流水、斜阳、黯淡的心情,一样没少,如出一辙。此时,杨广诗文的影响已经渗透历史600年。
此外,《与越公书》《营东京诏》《冬至受朝》《拟饮马长城窟》《白马篇》《纪辽东二首》《春江花月夜》等诸多名作均出自其手,风格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气,雅语之风。杨广才情,影响颇为深远。
杨广的书法也是一绝。杨广擅长行书,独创“金错刀”颤笔技法,大字书体被称为“撮襟书”,兼具北方雄健风格与南方婉约书风,使南北文化融合的艺术体现。其楷书作品《开皇碑》被誉为“隋代第一楷书”,草书《潭帖》亦受备受时代推崇。杨广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笔触模仿得惟妙惟肖,被大司徒堂叔杨素赞为“右军之风”。唐太宗李世民也是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其书法深受杨广书法影响,非同一般。
就帝王的艺术造诣而言,杨广之后近500年,才出了一个宋徽宗。
在独孤伽罗影响下,杨广不仅具有出众的文化修养,更有高远的政治抱负。随父亲杨坚平定南陈一站,使南北政权统一,也为其后来被册立为皇太子打好基础。
公元604年,杨广即位,改元“大业”,即“成就伟大功业”之意,凸显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
①创立科举制度
杨广在位期间正式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世家垄断仕途的局面,山东寒士房玄龄、杜如晦便是此时脱颖而出。1400年前的这一科举制度,在历朝不断完善下延续了1300年,奠定了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
②修建大运河
杨广主持开凿构建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形成贯通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长达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体系,极大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强化中央集权控制,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工程,是隋朝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通道,没有之一。
时至今日,在我们加速推进内陆运河运输建设的时候,隋炀帝在1400年前就为我们打好了基础,至今依然受益。
③守疆拓土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有效打击侵略势力,维护辽东疆土稳定。西征吐谷浑,远征西域,设四郡并建立戍卫体系,首次将青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推动边疆稳定与民族融合,使疆土新增70万平方公里,重新恢复丝绸之路的荣光。为华夏民族开疆拓土,960万平方公里中,有他不能抹杀的一份功劳。
④营建东都洛阳
修建东都洛阳城是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命脉依靠南方,而政治中心却在北方。迁都洛阳后中央更有效地掌控江南,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更让南北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杨广的政治智慧非同一般,对后世影响可谓深远。
⑤政治改革
杨广统一全国后推行一系列改革。设立五省六府等机构,强化中央集权,简化行政体系;颁布《大业律》,减轻刑罚;扶植农业生产,在南方推广“稻麦轮播”技术,粮食富足至“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编纂《大业杂记》,收录南北典籍,共成书三百卷,《区宇图志》是中国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有效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崇敬儒学,发布“兴学诏书”,将教育作为教化民众的主要方式,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
杨广执政前期,凭着高远的政治理想抱负和政治眼光,采取系列执政措施,使国家保持了稳定繁荣的发展景象。
《隋书》对杨广的评价是:“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很是客观。
对杨广执政前期盛世景象,《隋书》给出了客观描述:“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可见,国力富足,民生殷实,一派盛世景象。
关于杨广执政末期引发的民间暴乱,《隋书》的记载是“奸宄乘衅,强弱相陵。”意思是奸邪之人唆使暴乱。那么杨广的主要过失在哪里?四个字:急功近利。矛盾主要集中在“三游江都”与“三征高句丽”。
三游江都背后的政治博弈
很多人通常认为,杨广三游江都纯粹荒淫无度,纸碎金迷。但是,对一个极其聪明且富有文化涵养的帝王,其三游江都有着更加高远的政治目的。
政治控制。大运河贯通,杨广就加强了对江南的控制。杨广曾在江都(扬州)镇守十年,江都无疑为他的政治根基,通过大运河将政治与经济中心紧密连接,更加便于直接管理。同时,纳陈朝后裔为妃,通过政治联姻巩固南方统治。一句话,抓政权稳定。
经济发展。大运河贯通后,江都为物资集散地,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区域,物资充沛。杨广三游江都,通过税收、盐业等手段控制南方财富,为隋朝军队筹措粮饷,维持统治。同时,江都钱粮富足,若时局有变,退守江都是绝好的生存抉择。一句话,要抓住财政。
由此可见,杨广三游江都表面风光游乐,暗地已将想要的东西悄无声息收入囊中。
三征高句丽的悲壮霸气
真正加速隋朝国力衰败的是三征高句丽。
据众说纷纭的数据来看,耗费军力起码超越百万,加上征用民夫,总有300万之巨,耗资钱粮更是不计其数,可谓举国之力尽在辽东。
但是,杨广为什么非要三征高句丽?
原来,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古称辽东,一直为华夏版图。高句丽自东汉永初五年(118年)侵扰辽东开始,不断掠杀吏民,筑城为巢,侵扰、占据疆土已近500年。
杨广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帝王。612年,为维护疆土完整,杨广第一次亲征高句丽。三年三战,辽东平原埋下隋朝兵勇的森森白骨,残酷无须评说。但是杨广这个极具争议的一代帝王,却将征讨的旗帜狠狠插在平壤城外,可谓气壮山河。
三征均以失败告终,却也拖垮了高句丽的实力。唐朝汲取前朝教训,最终在668年灭高句丽,实现东北亚统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不远万里征战,加上身后奸邪之徒蝇营狗苟挖家国墙脚,杨广三征高句丽可谓是搭上全部身家性命,非山河气度决不敢为。
历史无法复盘,但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东北那片黑土地一定还会是华夏版图吗?
那片土地,至今欠杨广一首悲壮的挽歌。
罪恶罄竹难书?
所有对杨广的历史评价里,数祖君彦的评价最为激烈:“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罄竹难书一词就出自这里。
祖君彦是谁?河北涞水县人,隋炀帝手下的官员。早年,祖君彦未被隋文帝任用,心中甚是不欢。隋炀帝即位后,任祖君彦为东平郡书佐,祖君彦嫌官职小,于是“常郁郁思乱”。后来,翟让起义攻取东平,祖君彦顺理成章加入叛军,背刺隋朝。由此可见,祖君彦的评价极具个人感情色彩,只能说其私欲极强,宣泄私愤而已。
至于劳民伤财,历史深处的历代君王,已是屡见不鲜。
教育的失败?
有观点认为,隋朝灭亡的原罪在于杨广之母独孤伽罗的教育。独孤伽罗的教育方式出于当时的门阀政治需求,无可厚非,至于后来隋朝宫廷斗争的复杂性远超个人教育能力范围,将隋朝灭亡的罪责归于独孤伽罗教育失败的观点是很有局限性的。看看唐朝“玄武门之变”,曹植的《七步诗》,明代的“靖难之役”,清代康熙两度废黜太子等历史事件,哪个背后不是交织着父子兄弟矛盾、权力博弈与制度困境。这就是封建历史。
所谓的“盖棺定论”都是某个时期的短暂视觉而已,而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总会被大浪淘沙般荡明真相,越深入探究就越靠近客观事实。
功不掩过,瑕不掩瑜
隋炀帝杨广所完成的五件大事,桩桩件件都是壮举,无疑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然而在当时,一些举动耗费了无数的民力和财力,帝王个性使得国力衰败,举国颓废,民众怨声载道,三代根基,两代帝国,最终在他眼前黯然凋零失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一代帝王杨广“暴君”或“荒淫无度”是很不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何况杨广站在政权的顶端,草草定性,是历史之大谬。凡事总要一分为二。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所说,“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
湖南文理学院教授韩隆福评价说,隋朝之所以强大、富庶、繁荣,炀帝大业年间能达到极盛,乃至“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汉唐之盛未之逮也”。
后人要看到封建隋朝的本质局限,但也不要低估隋炀帝如猛虎下山般的创举。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与淳朴之心。
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
来源:南溪九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