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藏夹里堆了200篇“干货文”,手机里存着10节“提升课”,笔记本记满了“金句知识点”,可真到要用的时候——想写个工作汇报卡壳,想跟客户聊方案没思路,想换行业连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填。
你是不是也踩过这样的“坑”?
收藏夹里堆了200篇“干货文”,手机里存着10节“提升课”,笔记本记满了“金句知识点”,可真到要用的时候——想写个工作汇报卡壳,想跟客户聊方案没思路,想换行业连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填。
不是你学得太少,是你“输出”得太少!就像买了一堆面粉、鸡蛋,却从不动手做,永远吃不到面包;囤了满柜子健身装备,却从不迈开腿,永远练不出马甲线。输入是“囤货”,输出才是“把货变成用得上的东西”,想要变强,一定要敢输出、多输出!
1. 输出不是“炫耀”,是帮你“把知识嚼碎咽下去”
很多人不敢输出,总觉得“我懂的太少,怕说错被笑话”。但其实,输出从来不是“大佬的专利”,而是普通人“检验自己会不会”的最好办法。
比如你学了“时间管理”,别只记在本子上,试着写一条朋友圈:“今天用‘四象限法’把工作分了类,原来每天能省出1小时摸鱼时间!”;要是学了“家常菜技巧”,做完饭拍张照,配文“今天试了‘焖菜少放水’的技巧,土豆终于不烂成泥了”。
你会发现:写的时候卡壳的地方,就是没学透的点;别人问的问题,就是你没考虑到的细节。输出就像“给别人讲题”,能讲明白,才是真的懂了;讲不明白,正好回头补,这样学的知识才扎得牢。
别担心“说不好”,你输出的不是“标准答案”,是“自己的理解”——哪怕只有一句话,也是在把知识“嚼碎了咽下去”。
2. 输出不用“完美”,先“完成”再“优化”,比啥都强
还有人纠结“我得准备到100分再输出”:写文章要先列3版提纲,拍视频要先买齐设备,做分享要先背熟稿子,结果准备来准备去,啥也没做出来。
其实真正有用的输出,从来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先完成,再改好”。
我同事小王想做职场博主,没等想清楚“定位”,先每天写500字“职场小感悟”:“今天帮领导做表,发现用VLOOKUP能省半小时”“跟客户吵架后反思:别争对错,要解决问题”。一开始文笔一般,看的人少,但他每周都回头改之前的文章,慢慢越写越顺,3个月后居然被公司内刊约稿了。
就像学走路:先跌跌撞撞迈出第一步,再慢慢调整姿势,总比站在原地想“怎么走路才好看”强。输出也是一样,先写、先说、先做,哪怕只有30分,改着改着就成70分、90分了。
3. 找“低成本输出渠道”,普通人也能轻松开始
很多人觉得“输出要靠大平台,我没粉丝没资源,没法弄”。其实根本不用!身边到处都是“低成本输出渠道”,门槛低到你随手就能做:
- 朋友圈/小红书:分享每天的小收获,比如“今天学会了Excel筛选技巧”“读《XXX》书最触动我的一句话”;
- 公司会议/部门分享:哪怕只说3分钟,聊聊“这个项目我踩过的坑”“我发现的一个小技巧”;
- 家里/朋友间:给爸妈讲“怎么防电信诈骗”,给刚入职的朋友聊“简历怎么写更吸睛”;
- 自己的笔记本:每天花10分钟写“反思日记”,比如“今天没完成工作,因为刷了1小时短视频”。
这些渠道不用“粉丝量”,不用“专业度”,甚至不用“别人看到”——只要你敢把自己的想法、收获、反思“说出来”“写下来”,就是在输出。
4. 越输出的人,越容易“被机会找到”
你可能没发现:输出不仅能帮你“吃透知识”,还能帮你“攒人脉、抓机会”。
我邻居张姐是全职妈妈,平时喜欢在小红书分享“给孩子做的营养餐”,一开始只是记录,没想到慢慢涨了几千粉,后来有母婴品牌找她合作,现在一边带娃一边做辅食教程,收入比以前上班还高;
我前同事小李,喜欢在知乎写“程序员职场经验”,有次被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总监看到,觉得他思路清晰,主动邀请他去面试,最后薪资涨了40%。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输出的内容,就像“你的名片”——别人通过你写的文字、说的话,看到你的能力、你的思考,当有机会的时候,自然会先想到你。
别觉得“我输出的东西没人看”,哪怕只有1个人看到、认可你,也可能是你未来的机会。
说到底,“大量输出”不是什么难事,不是要你当“网红”“专家”,而是让你把“学过的东西用起来”,把“自己的价值亮出来”。
不用怕“说不好”“写得烂”,也不用急着要“结果”,从今天开始:
- 学了一个新技巧,发一条朋友圈总结;
- 做了一件事,写100字反思;
- 跟别人聊起一个话题,试着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慢慢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会表达,越来越有思路,甚至会有意外的机会找到你——这就是输出的力量。
最后想问你:你最近有没有尝试过“输出”?比如写过一段笔记、跟别人分享过一个小技巧,或者只是自己写了反思?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咱们一起“敢输出、多输出”,把日子越过越顺!
来源:欣阅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