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课堂怒斥学生!ChatGPT逼疯教育者,这场危机藏着教育的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13:17 2

摘要:一段课堂视频最近在全网炸了锅。美国某大学教授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学生情绪激动地怒斥:“你们以为这是玩游戏吗?这样下去最多只能去快餐店工作!”镜头里,教授的愤怒藏不住,他痛批学生们依赖ChatGPT代写作业,直言这种行为正在让学术诚信崩塌,更会导致年轻人思维退化

一段课堂视频最近在全网炸了锅。美国某大学教授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学生情绪激动地怒斥:“你们以为这是玩游戏吗?这样下去最多只能去快餐店工作!”镜头里,教授的愤怒藏不住,他痛批学生们依赖ChatGPT代写作业,直言这种行为正在让学术诚信崩塌,更会导致年轻人思维退化。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迅速引发全球教育界的热议,“ChatGPT逼疯美国教授”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来源新浪微博

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教育界面临的普遍困境。普林斯顿大学有教授揭露,班里80%的作业都是AI生成的,甚至有学生粗心到忘了修改AI的作者署名,直接暴露了自己的作弊行为。以往用来检测学术不端的Turnitin等工具,如今也频频失灵,误判率居高不下。更让人无奈的是,学生们还研究出了“降AI工具”,专门用来规避审查,一场师生间的技术攻防战悄然打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被迫改变教学方式。有人放弃了传统的书面作业,转而采用口试、手写考试,还有的老师干脆在课堂上组织即兴辩论,就是为了逼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当我们盯着“教授怒斥学生”的热闹时,更该看清这件事背后的本质——这从来不是“学生偷懒”或“教授固执”的简单矛盾,而是人工智能浪潮撞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然冲突。

骂学生“只会用AI”很容易,但我们得先想清楚:学生为什么依赖AI?有学生说,用ChatGPT整理文献、梳理框架,能省下大量重复劳动,把时间留给更深度的思考。这种想法并非没有道理,AI本可以成为学习的“脚手架”,可问题出在“度”的把握上。当有人把AI当成“全自动答题机”,连思考的步骤都省了,创造力自然会慢慢萎缩。就像那个因长期用AI替代人际交流,最终情绪恶化的自闭症少年,过度依赖只会让人丧失本该具备的能力。

来源网络

指责学生的同时,教师群体同样身处两难。一边是学术诚信的底线不能破,复旦大学就明确规定本科生不能用AI写毕业论文,还要求学生签署诚信承诺;另一边是教学革新的脚步不能停,有老师想把AI用在课件设计、作业批改上,却又怕把握不好尺度。美国东北大学就有教授因为隐瞒用AI生成课件,被学生起诉要求退还8000美元学费,可见这场转型有多难。

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学生用AI写作业,而是教育可能陷入的“算法喂养陷阱”。如果放任AI替代所有思考过程,教育就不再是培养人的过程,反而成了一场应付算法的游戏。到那时,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这些人类独有的能力,可能真的会慢慢消亡。那位美国教授说“最多去快餐店工作”,并非危言耸听——当基础的分析、写作技能都能被AI取代,缺乏高阶思维的人,确实会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被淘汰。

来源网络

更隐蔽的风险还藏在社会伦理里。AI生成的内容如果未经核实就被传播,假信息会像病毒一样扩散,就像有些房产大V用AI生成所谓的“专业分析”,实则只是人云亦云的拼凑。长期依赖AI沟通,也会让人的共情能力慢慢退化,毕竟屏幕上的文字,永远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温度。

面对这场危机,堵不是办法,疏才是出路。现在已有不少国家推行“严禁手机进课堂”,从场景上减少AI滥用的可能;还有学校开始重构评价体系,少布置些标准化作业,多增加实践项目、创新提案这类AI难以替代的考核内容。

教育本身也在悄悄升级。有学校开设了AI伦理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标注作业中AI辅助的部分,说清自己的真实贡献,培养理性使用AI的能力。越来越多老师也开始尝试人机协作,用AI处理生成测验题、批改客观题等机械性工作,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个性化指导上,真正把精力放在“育人”上。

来源网络

说到底,AI从来不是教育的“敌人”,它更像一把梯子,能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绝不能把梯子当成目的地。就像计算器没有取代数学教育,ChatGPT也不会取代真正的学习。教育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培养“人的独特性”——是明辨是非的伦理判断,是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更是提出真问题的勇气。

就像网友说的:“若教育只为高效完成作业,人类终将输给算法;唯有坚守思维深度,才能让工具真正服务于人。”未来的教育,不该是教学生如何躲避AI,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驾驭AI,让这个工具成为思维的“加速器”,而不是大脑的“替代品”。

你觉得该如何平衡AI与学习的关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谢芒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