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你知道吗?香港回归那天,李敖在书房里独自落泪。他不是因为激动,也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痛。真正让他落泪的,是一份写在150多年前的文件——《南京条约》。
他指着那句“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一字一句地念着,嘴唇都在打颤。他说:“这不是租借,这是永久割让。那时候我们把香港岛送给了英国,像送掉一块骨头。”
为什么李敖会这么说?他又为什么在香港回归的当晚,久久不语,只盯着那页条约发呆?
今天,我们就把这笔历史翻出来,看看那个“永久割让”的真相,看看这场百年耻辱,是怎么一步步被翻盘的。
李敖生前最怕别人说他煽情,可是在1997年7月1日那天,他破了例。他在《南京条约》的影印本上画了一个圈,旁边写了三个字:“回不来?”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心里的共识,香港岛是“送”出去的,永远回不来了。
时间回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收场。英国人用炮口逼着清廷签下了《南京条约》。
那份条约的第三款,写得清清楚楚:“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这岛,送你了,永远归你。英文本更直接:“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永久拥有,没商量。
这不是我们今天常听的“租借”,更不是临时的妥协,而是实打实的土地主权转移。香港岛这8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那一刻起,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白纸黑字,盖着大清的印章。
很多人对香港的历史有个误解,以为全都是“租借”,99年到了自然就得还。
但真相从不是那么简单。1842年割掉的是香港岛,1860年又流走了九龙半岛南部,那是《北京条约》干的好事。条约里写明,这块11平方公里的土地也送给了英国,永久拥有。
真正“租”的,只有1898年那一次。《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让英国人在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以及大大小小200多个岛屿上打了个“租借”的擦边球。99年期限,1997年到期。
但即便如此,英国人也从来没交过一分钱租金,条约里也压根没写要交。说白了,就是霸占。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立场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这些条约,不承认。英国人拿着条约说这是“国际法”,中国人说你们的“法”是用炮管签下来的,这种东西没资格叫法律。
到了1982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她一开口就摆出老牌殖民者的架势,说三个条约都有效,意思就是香港不能全收。
她提出一个方案,主权归中国,但治权归英国,继续管。邓小平听完,立刻打断她:“主权问题,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这句话,像一记重拳砸在了桌子上。撒切尔夫人脸色一沉,气氛一度僵住。可邓小平没有退。他说得很清楚,如果1997年我们不能收回香港,那我们这届政府就失职了,我们的人民不会原谅我们。
从那一刻起,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开始了。中英谈判整整拖了两年,一共22轮。
英国人一开始态度强硬,甚至在经济上搞动作,1983年故意放出风声,说香港前途不明,结果港币汇率暴跌。可中国政府没有慌,更没有让步。我们坚持一个立场:主权必须回归,一个都不能少。
最终,英国人低头了。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认1997年7月1日,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那一天,李敖在电视机前看着直播,眼睛都没眨。他说:“看到了吧?‘永久’两个字,也挡不住中国站起来。”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一同升起。英国国旗缓缓降下,殖民地的钟声彻底停了。
那一刻,李敖没有说话。他关掉电视,走进书房,重新翻开那本《南京条约》的旧影印本。他再次看到那句“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然后笔一抖,泪就下来了。
他不是一个容易掉眼泪的人。可那一夜,他哭了。他说:“我们把永远拿回来了。”这个“永远”的意义,不只是地理上的收复,更是民族尊严的重建。
从1842年到1997年,155年的时间,我们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屈和坚持,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李敖说:“这是一个百年问号,终于得到了最坚定的回答。”
可这份胜利,来得并不容易。1980年代,中国还没完全强大,国际地位远不如今天。英国人摆出全球老大的姿态,试图用所谓“国际规则”压人。
但中国政府没有退后半步。我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我们不接受以主权换治权的交易。我们说清楚了:香港的土地,是被抢走的,不是租出去的。回归,是理所当然,不是施舍。
李敖在一次访谈中打了个比方:“你家祖坟被人霸占了一百多年,现在你要拿回来,居然还有人说你太强硬?”他冷笑:“那我就强硬给你看。”
很多人不知道,英国当年在香港设的不是“市政府”,而是“殖民地政府”。这四个字,是对中国人最大的羞辱。他们在中环竖起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在街道上挂满英王的画像。
他们让香港人学英文、穿西装、唱英国国歌。可即便如此,香港人从来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回归那一年,香港市民自发在街头张贴“欢迎回家”的标语,连小学生都能背出“我是中国人”。
李敖看到这些,心里五味杂陈。他说:“我们等了155年,这块地终于回来了。这不是一场胜利,这是一次洗雪。”
有人说,这只是历史翻篇而已。但李敖不这么看。他说:“这不是翻篇,是把被撕掉的那一页重新缝了回来。”
香港的回归,不只是把地图上的边界改回来,更是告诉全世界,中国再也不是那个被人随便宰割的国家。
我们曾经失去过香港岛、九龙、新界,我们曾经签下“永久割让”的条约,我们曾经被外国人当作没有话语权的殖民地人民。但今天,我们用行动证明了:历史可以写错,但我们有能力改正。
李敖晚年再次提到香港时,说了一句话:“香港不是一块地,它是我们心头的一根刺。现在,这根刺终于拔出来了。”
1997年7月1日,不只是一个回归日,更是中国人集体记忆的一次重构。一座曾经被写上“永远属于英国”的城市,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那一夜,李敖的泪水,不是脆弱,而是见证。他见证了一个国家从屈辱中站起来,见证了一个民族从沉默中发声。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