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5788家门店倒闭,这个品类还值得做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2:50 2

摘要:“楼下那家天天排队的奶茶店,昨天突然贴出‘清仓’红纸,冰柜里剩下的橙子直接装进黑塑料袋,老板边收边叹气:‘再扛三个月,房租都交不上了。

“楼下那家天天排队的奶茶店,昨天突然贴出‘清仓’红纸,冰柜里剩下的橙子直接装进黑塑料袋,老板边收边叹气:‘再扛三个月,房租都交不上了。

’”——这不是段子,是2025年9月上海静安寺商圈的真实一幕。

谁还记得,去年这条街一口气开出7家新茶饮,开业当天送气球、送口红,抖音打卡视频点赞破万,才隔一个夏天,就轮到房东找下家。

闭店潮早不是新闻,真正吓人的是“死亡速度”:以前撑不过一年叫短命,现在从装修到关门最快纪录58天。

更诡异的是,倒下的不只是杂牌,连早期网红“XXの茶”也批量注销,小红书笔记里那些粉粉嫩嫩的杯子,转眼成了“绝版周边”。

有人总结,2025年的茶饮坟场呈“哑铃型”——头部稳如老狗,腰部瞬间蒸发,尾部连灰都不剩;城市顺序也逆反,先三四线,再新一线,如今连上海成都的核心商圈都开始空铺,像倒着播放的多米诺。

为啥崩得这么干脆?

一句话,消费者“翻脸”比翻书快。

Z世代现在把奶茶当股票炒:蜜雪冰城4块钱柠檬水=抄底稳赚,茶颜悦色40块限定款=打新拼手速,中间价位不带标签的?

不好意思,没人接盘。

数据更直接,78%的人先低头找糖分标签,零卡糖使用率一年飙27个百分点,那些“半糖去冰”的口头禅,真的写进了财报里——书亦烧仙草把糖砍30%,损耗率跟着腰斩,利润反而抬头,说明健康不是噱头,是救命绳。

另一边,活下来的品牌早把“笨功夫”下到用户看不见的地方。

蜜雪冰城看着土,却偷偷并购了三家区域供应链厂,柠檬、茶叶、包材一次打包,成本再砍12%,县城小店毛利率飙到35%,照样卖4块,别人怎么打?

古茗更狠,砸5个亿建智能中央工厂,60%原料自己产,不再被“柠檬涨价”半夜吓醒。

供应链成了暗战:谁能把一颗橙子从产地到杯子的时间压到最短,谁就能在价格战里多喘一口气。

别以为只有巨头才配玩资本,广东“荔制茶”给出另一条野路子——把家门口的荔枝、黄皮、芭乐全塞进杯子,一杯“岭南果茶”卖18块,区域营收照样涨45%。

区域品牌打的是“地缘优越感”:你喜茶再高端,也做不出老广心里的荔枝味。

小而美只要抓住“本地胃”,就能在夹缝里长出自己的藤蔓。

技术端也卷到飞起。

喜茶最新AI点单系统,22天就能从0到1推新品,预测准确率82%,以前研发部靠“玄学”,现在靠“算法”,错一次就少亏几十万。

奈雪更跨界,找同仁堂配“药食同源”系列,枸杞菊花做底,首月300万杯,养生朋克们边熬夜边续命,喝完还得晒图,流量闭环直接拉满。

闭店潮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把“奶茶梦”的遮羞布一把扯掉:开店≠捡钱,装修再ins、联名再花哨,算不清单店模型就是白搭。2025年Q3茶饮融资直接缩水68%,资本不听故事了,反而供应链技术公司融资暴涨215%,说明大家终于明白:没有后端,前端就是空中楼阁。

接下来两年,行业CR5要从38%飙到52%,头部继续啃骨头,小品牌想活命,要么像荔制茶抱紧“家乡味”,要么像书亦烧仙草把糖砍到底,中间那些“差不多”的品牌,只能被浪潮卷走。

所以,下次路过一家新开的奶茶店,别急着打卡,先低头看看菜单:有没有零卡糖?

有没有本地水果?

有没有“联名养生”?

如果三样都不占,那红纸“清仓”可能已经在打印机里排队。

奶茶这行,早就不是“浪漫创业”,而是“硬核生存”——供应链、健康标签、区域情怀,一个都不能少。

想活下去,先把橙子、柠檬、数据、糖分、 hometown pride 全部塞进同一只杯子,再交给消费者投票。

他们手指一点,就是生或死。

来源:陪老头钓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