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这里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候,攸县、茶陵、鄱县、遂川、永新、莲花、宁冈等县就有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有农民运动基础,并且这里山高林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这里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候,攸县、茶陵、鄱县、遂川、永新、莲花、宁冈等县就有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有农民运动基础,并且这里山高林密、道路蜿蜒崎岖、山势陡峭、隘口险要、易守难攻,是开展红色武装割据的理想地区。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武装革命斗争如燎原之火,在湘赣边界熊熊燃烧,各县的党组织先后恢复,革命政权先后建立起来。
在建立主力红军的同时,毛泽东还把工作重点指向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的建设。
1927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派工农革命军两次攻克湘东的茶陵县,恢复县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政权。找谁来领导茶陵的地方武装呢?
毛泽东想到了谭家述。
年仅18岁的谭家述曾在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当兵,参加过周恩来、贺龙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后来,起义军主力部队在向广东进军时,与国民党军激战遭到失败,国民党军李济深部抓住谭家述,强迫他为他们当兵卖命。深受共产党影响的谭家述对国民党早已失去信心,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他找机会逃离了国民党军,回到了老家茶陵。
一回来,就看到家乡农民兄弟都拿起了大刀、梭镖,打土豪,分田地,祖祖辈辈受剥削压迫的“泥腿子”们都挺胸昂首,他也高兴地加入了工农革命军。
毛泽东派人叫来谭家述,问:“我想派你回茶陵去开辟根据地,你意见如何?”
望着毛泽东期待的眼光,谭家述考虑了片刻,马上坚决地回答:“我听从毛委员的命令!”
毛泽东满意地笑着:“好!你去担任茶陵赤卫队队长,队员就去当地发展,你是茶陵人,土生土长,人熟地熟,一定要选些精干的。”
谭家述向毛泽东敬了个礼,说:“我一定把茶陵赤卫队拉起来!”
毛泽东高兴地笑了起来:“好!你们‘茶陵牛’有勇气,我已经告诉红一师一团,给你5支枪,如果还想要,去找‘白狗子’。”接着,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诉谭家述,“在白色恐怖下与敌人斗争,一定要讲究灵活的战术。”
谭家述坚定地回答:“我一定记住毛委员的指示!”
谭家述带着这5支枪,回到茶陵,担任县农民自卫部部长,他积极联系朋友、同乡,动员他们参加赤卫队,谭家述对他们说:“干革命就不能怕死,我们要拿起枪杆子跟‘白狗子’斗!”
靠着毛泽东给他的5支枪,谭家述在家乡茶陵拉起了一支80多人的赤卫队,搞起了武装斗争,这支队伍在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
在建立茶陵地方武装的同时,毛泽东在1927年10月发给永新的党员积极分子5支枪,成立了以刘作述为队长的永新赤卫队。
1928年1月,在毛泽东亲自指示下,遂川的党员积极分子取出大革命失败后保存的6支枪,成立遂川赤卫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莲花县赤卫队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共产党员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一支枪,保留了武装斗争的火种,就是著名的“莲花一支枪”。
1928年1月,莲花县的党员积极分子取出这支枪,成立了以陈竞进为队长的莲花工农赤卫队。不久,毛泽东又发给他们8支枪,这支武装扩编为莲花赤卫队。
1928年2月,茶陵赤卫队已由最初的5支枪,发展到100多支枪,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农民武装。
一个晴朗的早晨,毛泽东从井冈山来到茶陵的湖口镇,看到这支生气勃勃的农民武装,他兴奋地说:“我们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是把屁股坐在罗霄山脉,把两腿伸向江西、湖南,向东有遂川,向西有茶陵,向南有桂东,向北有永新、莲花,我们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一起陪同毛泽东来的茶陵县委书记谭思聪,也高兴地对大家说:“我们茶陵游击队,一定跟着毛委员,服从共产党,打白匪,保卫苏区。”
谭思聪是湖南省茶陵县虎溪乡人,1908年9月出生。1926年秋,刚满18岁的谭思聪在茶陵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5日,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谭思聪不畏白色恐怖,和其他共产党员在茶陵组织起游击队,拿起武器与反动派展开武装斗争。
当他得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后,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东向井冈山,回到毛委员身边去!”率领茶陵游击队上了井冈山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不断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1928年2月,毛泽东派谭思聪担任茶陵县委书记,回茶陵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创新的红色根据地(1928年10月,谭思聪在湘赣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委员)。
毛泽东最后笑着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赤卫队员们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后,都说:“有毛委员来指挥,我们一定打胜仗!”他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对革命胜利充满了希望。
随后,这支农民队伍就活跃在湘赣边区,发动群众,打击敌人,逐渐开辟和创建了湘赣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一起发展壮大起来。
茶陵赤卫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配合主力红军反击国民党军的“会剿”,在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袭扰敌人后方。并且多次向主力红军输送骨干力量,而自身则一次次地重新发展。
1930年春天,茶陵地方武装再次组成了赤卫大队。在茶陵县委领导下,茶陵县赤卫大队在县城周围活动,发动群众,袭扰敌人。5月2日,天空下起雨来,茶陵赤卫大队冒雨奔袭由茶陵进到严塘,将敌人挨户团一个中队大部消灭,缴枪30余支。9日,乘胜攻占高陇,消灭挨户团一部,缴枪10多支,将茶陵革命政权的地域扩展到洣水东岸。
8月,为了配合主力红军进攻长沙,茶陵赤卫大队会同莲花和永新赤卫大队攻打茶陵县城,将茶陵、攸县、耒阳、安仁和衡阳五县挨户团联防部队大部消灭,缴枪200余支,占领了茶陵县城,使茶陵县的革命政权扩展到全县。
茶陵县赤卫大队经过此次战斗,力量得到发展,扩编为游击第二纵队。谭家述任游击第二纵队队长。
1930年10月,根据毛泽东以总前委名义发布的命令,来自浏阳、宜春、万载、萍乡、安源、醴陵的游击队和茶陵游击队在江西萍乡会合。
其中,王震率领的浏阳第一游击支队拥有300多人、100多支枪,是一支经历过战斗考验的队伍。
王震,1908年4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父母都是勤劳忠厚的农民,外祖父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从小对王震产生很大影响,“疾恶如仇,惩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思想在王震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在青少年时期,王震就受到了进步思想家谭嗣同、革命家黄兴等人的影响,他立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形成了爱僧分明、刚正不阿、坚韧勇敢的性格。13岁那年,王震就只身到长沙去闯天下。
他先是给一个军阀连长当勤务兵,因忍受不了欺压殴打,悄悄逃走。后来,又当过小贩、苦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同乡介绍到长沙火车站打杂儿,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还处在秘密活动时期的共产党组织。从此,王震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和共产党的主张。
1923年,他积极参加了闻名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目睹了军阀、反动派对工人群众的血腥镇压,使王震更加坚定了“推翻这个黑暗的旧世界”的决心。
1925年春,年仅17岁的王震被任命为新河车站工人纠察队小队长,参加了配合北伐军、打击军阀的斗争,并被选为长沙职工分会执行委员,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1926年端午节,王震回到家乡浏阳,接触了地下党在当地的负责同志,他们希望王震向党组织靠拢,并送给他一本宣传册子。王震看到前两页是两个外国人(马克思和列宁),由于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仇视和朴实的民族意识,他表示:中国革命可以学习外国革命的办法,但不能请外国人当领袖。
经过周围一些党员的帮助教育和自己的努力学习,王震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王震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9月,为配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王震带领新河车站破路大队第一分队,在长沙猴子石和新河车站附近破坏铁路,造成国民党军一车厢军火爆炸,一车厢援兵死伤。王震坚决地跟着共产党,坚持革命理想,逐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军事指挥员。
浏阳及其附近各县农民自卫军力量很强大,主要是由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这里留下深刻的影响并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1928年春,浏阳东乡的革命群众在金狮冲成立了浏东赤卫队。1929年10月,在红军帮助下,以大光洞和萤火洞为中心,建立了浏阳第一区工农兵政府。
1929年六七月间,正在粤汉铁路长岳段担任工人纠察队队长的王震,带领近20名党员知识分子和工农团体骨干,从武汉返回家乡浏北,先后成立了湘鄂赣边第十八、第十九两区委。到了年底,两区委利用从地主家夺得的4支枪,以粤汉铁路、安源煤矿工人纠察队队员和参加过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的革命官兵为骨干,正式成立了区联队(游击队)。
1930年旧历年关,区联队举行年关暴动,打开了有百多名靖卫团守卫的北盛仓,缴枪11支。3月18日,浏阳县委根据湘鄂赣特委的指示,举行了全县起义。北乡的区、乡工农兵政权
随之建立起来,北乡的区联队扩编成浏阳游击第一支队,东乡的赤卫队扩编成浏阳游击第三支队。
4月,浏阳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浏北、浏东等革命力量比较巩固的地区,发动群众,进行分田斗争。5月,红军主力第一次打长沙时,平江、浏阳等县都组织了庞大的农民赤卫军,协助主力红军作战。王震领导的浏阳游击第一支队,8月初从长沙回师浏阳的途中,在焦溪岭击溃浏阳挨户团,缴获30多支枪。
1930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江西行动。转移路上,连克株洲、醴陵、攸县、萍乡等县城和安源工矿区。
经过醴陵的时候,毛泽东考虑到主力红军东进后,敌人必然会向湘东革命根据地进攻,就以总前委的名义写信,责成袁德生、谭思聪、张启龙、王震,负责集中部分地方武装,编组成一支半地方性质的主力红军,命名为湘东独立师,任务是保卫和发展湘东革命根据地,配合主力红军作战。
王震的作战勇敢和革命坚定性,得到毛泽东的大加赞赏,他特别希望王震率领浏阳游击第一支队参加湘东独立师。
10月的一天,这些来自各方的农民游击队,在江西萍乡大安里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师。毛泽东从井冈山派来的红军指挥员刘沛云任师长,茶陵县委书记谭思聪担任政委兼师委书记,马赤任参谋长,王震为师政治部主任。
湘东独立师有第一、第三两个团,第一团以浏阳游击第一支队为基础,包括浏阳游击第三支队、万载游击队,团长张维,政委田可平;第三团以茶陵游击第二纵队为基础,包括宜(春)萍(乡)游击队、醴陵游击队,团长谭家述,政委由王震兼任:安源工人纠察队编为师部特务连。全师约800多人,500多支枪。
湘东独立师,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的前身。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革命中,一支所向披靡的英雄劲旅横空出世。这支队伍一成立,就积极配合中央红军,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在血雨腥风的战斗中,逐渐成长壮大。
湘东独立师成立的第二天,就在萍乡县的新店全歼由芦溪来犯的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一个营,缴枪200多支。接着,又在南坑击退国民党军第十九师五十七旅的一个团,歼其一部。
1930年11月,在“立三路线”指导下,以石青为书记的湘东特委改称湘东行动委员会,准备组织湘东南起义。
湘东独立师根据湘东行动委员会的指示,首先向萍乡出击。谭思聪因为抵制“立三路线”,被撤销师党委书记职务,由王震担任师党委书记。可是,萍乡守敌力量比较强大,攻城战斗没有结果。王震对于强攻萍乡的计划有看法,所以以“强攻萍乡计划执行不力”为名,被免去了师党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的职务。
湘东独立师攻萍乡不下,就转攻攸县。在攸县老漕泊,歼敌一个挨户团后,又南下茶陵、安仁两县城,歼敌两个保安团。然后继续攻打攸县县城。
但是攸县县城有敌人正规军一个营及攸县保安团据险防守,并有洣水、攸水两条河阻隔,湘东独立师久攻不下,只好放弃进攻攸县,北上攻打醴陵。敌人在醴陵、攸县、衡山三县的保安团和皇图岭守望队700多人,在攸县、皇图岭及附近高地阻击湘东独立师向北行动。
11月26日清晨,湘东独立师以第三团向皇图岭攻击,以第一团向皇图岭以南和东南一线高地攻击,激战4个小时,将敌人全部消灭。次日,湘东独立师继续北上醴陵时,国民党军新三十一师突然赶到皇图岭北侧发起进攻。
在敌人强大的压力下,湘东独立师停止策应湘东南起义的行动,退回湘东革命根据地的莲花地区。
许多年后,任弼时在延安回忆当年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对人说:“湘赣革命根据地短短5年时间人口已经过百万,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谭思聪、王震、谭家述等同志的艰苦斗争和卓越领导,他们是湘赣苏区的创始人。”
而谭家述得知后,则是非常谦虚,感慨道:“这得多亏了毛委员给的那5支枪。”
来源: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