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曾唯一有折子戏茶楼,149年历史,8元茶位,边叹点心边听粤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21:18 1

摘要:广州的餐饮老字号,是城市里带着烟火气的时光印记。清朝时,广州餐饮就十分兴旺,能从那个年代走到现在的餐馆,都是实打实的“老招牌”。在广州,现存的百年餐饮老字号里,荣华楼是资历最老的,它不仅是广州最久的茶楼,更藏着独一份的粤剧茶座记忆。

广州的餐饮老字号,是城市里带着烟火气的时光印记。清朝时,广州餐饮就十分兴旺,能从那个年代走到现在的餐馆,都是实打实的“老招牌”。在广州,现存的百年餐饮老字号里,荣华楼是资历最老的,它不仅是广州最久的茶楼,更藏着独一份的粤剧茶座记忆。

荣华楼始创于光绪二年(1876年),到2025年已有149年历史,比祖辈的年纪还要大。这一百多年里,它历经风雨起伏,是“广州唯一带妆折子戏茶楼”,一直是街坊和粤剧爱好者的聚集地。在这里点上一盅两件,听一段粤曲,成了几代广州人关于“粤剧茶座”的共同回忆。

这天,我过来龙津东路办事,办完事发现饭点已过,肚子有些饿,想起荣华楼就在旁边,于是便决定到这家广州最老的茶楼喝茶。因为我平时工作生活都不在附近,所以有好长时间没有来过了,心里还琢磨着荣华楼现在会不会有变化?

最先,我是隔着车水马龙的马路望去,荣华楼的外观和从前差别不大,是一栋四层的骑楼建筑。楼体上那两行熟悉的字依然醒目:第一行红字“荣华楼”,第二行白字“始创1876年”。楼的一侧挂着“广州市历史建筑”的牌子。靠近,在电梯入楼处写着荣华楼的变迁:最初是砖木结构,1936年改成两层钢筋混凝土骑楼,二楼前厅装着满洲窗,窗前还有个小露台,1993年又扩建到四层,是荔湾区保存得不错的骑楼建筑。

走进荣华楼,内部变化比我预想的大得多——原来用餐区重新装修过了。我来的时间,正好是粤剧茶座开始时间,所以,我就直接上三楼。

顺着楼梯上到三楼,眼前除了老式茶楼的经典格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新装修的细节。很长一段时间没来,这次重新装修后,这里的格调清爽了不少:每张桌子都铺着干净的白色桌布,搭配着蓝色的椅子,一冷一暖的搭配显得格外清新,和印象中老茶楼厚重的木质陈设很不一样,却又不违和,透着股新旧融合的舒服劲儿。

正中十几平方米的演出舞台,虽然表演还没开始,但舞台配备了乐池和后台,看着挺专业。舞台前摆满了茶座,圆桌方桌都配着新的桌布和椅子,几乎每张桌子都坐满了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一看就是资深粤剧迷。我不禁有些感慨:难道喜欢粤剧的只有老一辈了吗?这样清新的装修,会不会吸引些年轻人来呢?

我找好座位后,我点了两份点心,先泡上一壶茶等着。环顾四周,客人们之间看着都很熟络,互相热情打招呼,氛围格外亲切。

没一会儿,点心就端上来了,是娥姐粉果仔、香煎鱼蓉萝卜糕。娥姐粉果仔是粤式茶点里的经典,这里的做得格外地道,薄而柔韧的粉皮裹着鲜笋、猪肉、虾米等馅料,个头小巧精致,咬开时香气扑鼻,馅料的咸香与粉皮的微韧融合得恰到好处,每一口都鲜爽可口。再尝香煎鱼蓉萝卜糕,外皮煎得金黄酥脆,内里却软嫩十足,满满的萝卜丝混合着鲜美的鱼蓉,甜香中带着淡淡的海味,越嚼越有滋味,十分入味。

品尝点心时,穿戴整齐的演员们开始准备表演。音乐一响,原本轻声交谈的茶客们立刻安静下来,个个专注地等着听粤曲。今天表演是“不带妆”的清唱(我打了一下,若想看带妆的表演,需要周末),每段都不长,但唱得婉转悠扬。唱到精彩处,台下掌声不断,还有观众主动上台给演员打赏。一曲唱完,演员们会走下台和观众打招呼、互动十分热闹。

荣华楼三楼的粤剧茶座可不只有午间表演,平时还有粤曲卡拉OK和其他演出,大厅里有投影设备,偶尔还会播放粤剧电影。因为客人大多是老年人,这里的消费不算高,茶位费只要8元一位(如果不点点心是10元一位),点心按需点就行,不少老人点一壶茶就能坐一下午,在清新的环境里安安静静听曲聊天。

我一边喝着茶、吃着点心,一边听着粤曲,坐在这百年茶楼里,仿佛在旧时光里寻到了新惊喜,既能感受到广州这座老城的古朴气息,又能体会到与时俱进的新鲜劲儿,更读懂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粤剧的唱腔独特婉转,戏文古雅有韵味,虽说现在年轻观众越来越少,但在老广州里,喜欢它的人还有很多。而且老一辈看粤剧,很少去戏院,更偏爱茶楼里的粤剧茶座——既能喝茶吃点心,又能听曲看戏,自在又惬意。

如今在广州,除了少数几家老牌茶楼,几乎找不到能边吃饭喝茶、边欣赏原汁原味粤剧的地方了,所以荣华楼的粤剧茶座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仅是一家百年茶楼,更是粤剧文化和老广州生活方式的载体,这次重新装修后,清新的环境或许能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新亮点,让这份承载着老一辈情怀的城市记忆,被更多人看见和延续。

来源:珊珊三丫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