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提到的与茶有关的僧人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18:52 1

摘要:《茶经》关于单道开的描述,引自初唐房玄龄(579—648)等人所著《晋书》卷九五《艺术列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荼苏而已。”

在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一节中,他提到了与饮茶有关的三个僧人:单道开,法瑶,以及昙济。

《茶经》关于单道开的描述,引自初唐房玄龄(579—648)等人所著《晋书》卷九五《艺术列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荼苏而已。”

现引《晋书》原文如下:

单道开,敦煌人也。常衣粗褐,或赠以缯服,皆不著,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好山居,而山树诸神见异形试之,初无惧色。石季龙时,从西平来,一日行七百里,其一沙弥年十四,行亦及之。至秦州,表送到邺,季龙令佛图澄与语,不能屈也。初止邺城西沙门法綝祠中,后徙临漳昭德寺。于房内造重阁,高八九尺,于上编管为禅室,常坐其中。季龙资给甚厚,道开皆以施人。人或来谘问者,道开都不答。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视其行动,状若有神。佛图澄曰:“此道士观国兴衰,若去者,当有大乱。”及季龙末,道开南渡许昌,寻而邺中大乱。

升平三年至京师,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于山舍,敕弟子以尸置石穴中,弟子乃移入石室。陈郡袁宏为南海太守,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至石室口,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宏曰:“法师业行殊群,正当如蝉蜕耳。”乃为之赞云。

单道开俗姓孟,晋代敦煌(今甘肃敦煌县)人,按照《高僧传》的记载,单道开大约生活在250—362年之间,比366年乐僔法师在莫高窟开窟造像还早了100年。

单道开少怀隐居遁世之志,能够背诵四十余万字的佛经。修行七年后,同行者数十人或死去或退却,唯独单道开坚持到了最后。他冬能自暖、夏能自凉,不怕冷也不怕热。

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单道开从西平(今西宁)出发,至南安(今甘肃陇西),入邺,住在临漳(今河北省邯郸)昭德寺之中。后赵皇帝石虎派人为他在房内造了一个八九尺高的阁楼,在上面用稻草编成禅室,他就常常坐在其中。皇帝还用极为丰厚的物品供养单道开,但都被单道开施舍于穷苦百姓了。有人来参问,单道开始终不予回答。他每日打坐修禅,服用松蜜、姜桂、茯苓等植物制成的药丸,渴的时候只饮用一种被称为“荼苏”的饮料,以防止瞌睡。

东晋穆帝升平三年(359),单道开渡江南游,经建业(今江苏南京),又至罗浮山(今广东惠州北)隐居,独处茅茨,萧然物外,一百多岁时,卒于罗浮山。他的弟子们遵其遗嘱,把他的尸骨放在石洞里。兴宁元年(363),南海太守袁宏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行至石洞那里时,还见到单道开的遗骸,香火瓦器也一如既往。擅长文学的袁宏赞叹:“法师业行殊群,正当如蝉蜕耳。”同时也为他写了一个赞:“物俊招奇,德不孤立。辽辽幽人,望巖凯入。飘飘灵仙,兹焉游集。遗屣在林,千载一袭。”

单道开还是第一位踏上岭南土地的敦煌高僧,因为他的到来,佛教在那里生根发芽。单道开之后,东晋著名高僧于法兰的弟子于道邃、南朝刘宋时期的酒泉籍高僧慧览慕名而来,先后在罗浮山讲经弘法。

陆羽引这一段文献的重点在于,这是目前在正史文献中能见到的最早的与僧人坐禅饮茶有关的文字记载。

单道开在山中修行时,以柏实、松脂为食,还经常服用一些小石子,所服的药里面有松脂、肉桂和蜂蜜的气味,口渴的时候只喝“荼苏”——有人将“荼苏”解释为“紫苏茶”,即茶和紫苏合在一起煎成的紫苏茶。

紫苏比较常见,可供药用和香料用。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叶的主要功用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对于因鱼蟹中毒而产生的腹痛呕吐者有奇效;紫苏种子中蛋白质含量25%,另含有多种氨基酸,能镇咳、祛痰、平喘、发散精神之沉闷。现在人喜欢把紫苏的叶子和肉类一同食用,可增加后者的香气。

陆羽提到的第二位僧人是法瑶: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在注释中纠正了陆羽的笔误,“永嘉”为“元嘉”之误,因为永嘉(307—313)是西晋怀帝的年号;“永明”为“大明”之误,因为永明(483—493)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法瑶明显是不可能从西晋跨过东晋到了南朝宋再到南朝齐的。吴觉农也指出,“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也有谬误——“在《茶经》各版本中,有的是‘释道该说续名僧传’,有的是‘释道说续名僧传’,两者不同的是‘该’字有无。显然,这一‘该’字是多余的”,因而准确的写法应该是“释道说《续名僧传》”。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道悦传》即为“道说”,古文字“说”通“悦”,活动于唐太宗时期。

法瑶(400—475?),山西永济人,景平年中(423),经常游学于山东、河南一带。他最喜欢听慧静讲述《涅槃经》,他自己听完之后就复述给其他的信徒。北魏太武帝玉平真君七年(446)排佛时,法瑶渡江避难,正好赶上宋文帝正在大力提倡佛教。法瑶讲的《涅槃经》通俗易懂,沈演之(字台真,397—449)邀请他入住于吴兴武康小山寺(又称翠峰寺)。法瑶每次开讲《涅槃经》时,都深得信徒喜爱。

南朝宋孝武帝于大明六年(462),新安王刘子鸾为纪念亡母殷贵妃建新安寺,“敕选三州招延英哲”,法瑶与僧远、南涧显亮和尚“俱被征召”。

法瑶严守戒律,吃斋饭时只饮茶——吴兴(今浙江湖州)在三国时出产的茶已经被称为“御荈”,可见湖州一直是名茶产地。

法瑶活到了七十九岁。

陆羽提到的第三位僧人为昙济: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刘子尚一起到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昙济道人用茶茗来招待两位王子,刘子尚在品尝后说:“这是甘露呀,怎么能说是茶呢!’”。

在南北朝时期,僧人往往也被称为“道人”,昙济不是道教或道家人物,所以“道人设茶茗”中的“道人”,是指僧人以茶招待客人。许多文献把昙济当作道士,属于望文生义。

昙济,河东人(今山西中部),十三岁时拜僧导(362—475)为师,僧导又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元嘉十七年(440),僧导从长安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传法于昙济等人。昙济除精通《成实论》外,也精于《三论》,曾著有《六家七宗论》,盛名远播,从者云集。

昙济大部分时间居住建康(今南京市)的庄严寺和中兴寺。陆羽《茶经》称之为“八公山沙门昙济”,是因为昙济曾在安徽寿县八公山东山寺住过一段时间,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里,豫章王刘子尚、新安王刘子鸾兄弟二人前来拜会昙济,昙济设茶招待二王子。

这是文献中第一次记载寺院中的僧人以茶敬客。

陆羽所以将这三位高僧写入《茶经》之中,除了他们在佛学上的造诣极高、饮茶之外,还特意强调了单道开和法瑶的寿数:一百多岁和七十九岁。昙济的老师僧导,则活了九十六岁。

来源:愙斋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