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不用控旺?别被误导!警惕3大诱因+4大危害,早控早增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8:52 1

摘要:今年受前期持续降雨的影响,不少地方小麦播种时间有所推迟,比如小帮手所在的豫东地区,比往年晚播了10-15天左右。

今年受前期持续降雨的影响,不少地方小麦播种时间有所推迟,比如小帮手所在的豫东地区,比往年晚播了10-15天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户产生了“晚播小麦生长期短,肯定不会旺长,不用做控旺管理”的误区。

认为小麦既然晚播了这么久,不太可能出现旺长了。那么问题来了,晚播小麦到底还需要控旺吗?

答案不是绝对的,有些晚播地块的小麦,在越冬期来临前仍然会出现旺长,仍需要进行控旺。(本篇内容可点赞收藏观看)

小麦是否旺长,并不是由播种时间单一因素决定,它取决于当地气候、播种量、水肥等多重因素。

其一,小麦晚播后仍有高温天气

近年来来,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比如黄淮海地区,在11-12月时,也会出现高于常年的气温。

以河南地区来说,虽然今年降雨多,降温来得早一些,有些朋友戏称“河南没有秋天”。

但是查看天气预报,进入11月份后,气温有所回升,15-25度的高温出现。

晚播的小麦出苗晚,但是如果冬前遭遇连续10天以上日平均气温8℃以上的天气,积温快速累积,仍能满足麦苗旺长的条件。

尤其是种植春性较强品种的麦田,对温度更敏感,积温达标后形成旺苗的几率增加。

其二,播种量过大的地块容易旺长

今年因担心晚播的小麦出苗率低,会加大播种量,这是提倡的,但是有个前提,适当增加播种量。

小部分农户盲目加大播种量,导致亩基本苗远超合理范围。等到出苗后,田间麦苗密度过大,互相争夺光照、水分和养分,就会促使小麦植株向上徒长,形成“假旺苗”。

为什么称为“假旺苗”?因为这种旺长并不是田间养分充足导致,而是小麦植株之间互相竞争的被动反应。

其三,底肥过量导致旺长

今年晚播的小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磷肥,而氮肥不可过多。有些农户为了促进小麦冬前的生长,在复合肥作为底肥的基础上,又单独加了一些尿素。

这就导致晚播麦田基肥中氮肥施用量过多,打破了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氮素过多的话,会导致分蘖数量异常增多,茎秆虽高但细,出现旺长。

1、抗冻能力减弱

旺长的麦苗,看似生长速度快,但是自身体内积累的抗寒物质不足,抗寒能力下降。

尤其提前进入拔节后,遇到零下5度的持续低温,很容易发生冻害,造成分蘖和主茎冻伤甚至死苗。

2、养分过度消耗

在越冬前旺长的小麦,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和自身储存的营养,导致开春后麦苗缺乏充足养分,无法正常返青和分蘖生长,弱苗、黄苗增多。

同时,观察旺长的小麦苗,根系发育受阻,扎根浅、数量少,吸水吸肥能力弱,进一步加剧生长后劲不足的问题。

3、病虫害危害大

旺长的麦田和正常麦田相比,由于其群体密度大,茎叶相互遮挡,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差,土壤湿度偏高,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

比如红蜘蛛、蚜虫等虫害,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此外,旺长的麦苗茎秆瘦弱,抗逆性差,危害程度也会重于壮苗麦田。

4、后期倒伏风险高

旺长的麦苗,由于基部节间伸长过快,会导致节间细长、韧性降低,植株的重心上移。

进入中后期后,随着麦穗增重,遇到大风大雨等天气,茎秆就容易发生弯折或倒伏,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看到这,相信农户们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晚播的小麦,也不能忽视控旺的问题,小帮手说2点常见的控旺措施。

其一,机械镇压控旺

要遵循3个原则,分别是“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

压干不压湿:如果田间土壤湿度一直较大的话,不要去机械镇压。

压软不压硬:如果该地块的土壤松暄、有裂缝,可以去镇压,而黏重板结地块不宜镇压。

压轻不压重:今年晚播的小麦,播种时适当浅播,根系也会较浅,需要机械轻压,不要太重了,以免损伤根系。

建议在小麦3叶期至越冬前机械镇压,选择晴朗天气的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

其二,喷施控旺剂

不建议使用单一的药剂,比如单一使用多效唑的话,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容易促进分蘖,加剧群体密度。

可使用多效唑、缩节胺、矮壮素等复配药剂,比如多效唑・缩节胺混配剂等,增强抗冻能力。

喷施控旺剂也要注意,要在日均温度8℃以上的无风天气施用,最迟不晚于小麦拔节前1周。

这里还要提醒一点,不论采取哪种控旺措施,小麦控旺以后,要做好后续的观察。

如果麦苗出现发黄现象,可结合浇水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营养促进转壮,减少冻害风险。

综合上述内容,今年晚播的小麦,仍然有旺长的可能性,一旦发现旺长,条件合适的话,及时进行控旺。

不要认为晚播就一定不会旺长,这是错误的想法。

问问大家,你们当地的小麦出苗了吗?

来源:湖北台农村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