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人一起带领的企业,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向前,不光业绩有增长,整个团队更洋溢着一种“家”的温暖——一百多名员工拧成一股绳,氛围融洽,向心力十足。
如今的她,和先生不仅是事业上并肩作战的搭档,也是生活中彼此理解、互相滋养的伴侣。
两人一起带领的企业,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向前,不光业绩有增长,整个团队更洋溢着一种“家”的温暖——一百多名员工拧成一股绳,氛围融洽,向心力十足。
但如果把时间倒回到六年前,这一切对陈华芳来说,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
很长一段时间,陈华芳觉得自己活得很累。
她和丈夫一起创业多年,从无到有地打拼、创建起这家公司,外人看他们是夫妻搭档、企业合伙人,但只有自己知道,“搭档”二字背后,藏着多少暗暗较劲、彼此不服。
“他个性强,我个性也强,谁也不让谁,都在自己的面子上掉不下来。”她回忆起那段日子,语气里充满无奈。
“我们都觉得自己有本事,看不惯对方的做法,两个人互不相容,在家里说不了几句话火药味就上来了,在工作上也总是意见相左、互不服气。”
而最让陈华芳难以释怀的,是丈夫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你就听我的,我比你能干。"
这话她听了很多年。
每次听见,都像被轻轻敲了一下心口,久了,就变成了积压在心底的委屈。
她提出的每一个方案,丈夫似乎总能找出瑕疵;每当她想要证明自己,得到的总是质疑。
"他总是说我不行,说他比我聪明能干。我觉得自己一直在被打压,心里特别委屈。"
在家里,陈华芳要照顾孩子、操持日常,把细碎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在企业里,她同样不松懈,要带员工、跑流程、解决各种突发问题......
“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我连一句认可都得不到?”陈华芳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那段时间,她的生活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困住——
一边是不断想证明自己的强烈渴望,一边是反复被否定后的自我怀疑。
正是这种长时间的压抑与痛苦,让陈华芳终于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陈华芳总和她的丈夫在公司年会上讲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润泽园教育。
起初只是关注平台的文章,直到2019年,她参与了雁栖湖论坛,那几天的课程,让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我觉得这几天听下来,整个人就是热血沸腾,满腔激情的那种感受。”她回忆道,“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平台是我想要的!”
那一刻,她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已久的人,终于看见了光亮。没有丝毫犹豫,她正式加入了阳明心学的课堂。
学习后,陈华芳像是拿到了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她开始静下心来,看向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看清自己内心积压了很久的痛、委屈、不甘。
“我真的对他有很多抱怨的情绪。”她坦言,“尤其是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他90%多的时间都是扑在工作上,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孩子的关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很多本来应该两个人承担的责任,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
这种长期的单打独斗,让她感到非常孤独。
而陈华芳更不理解的是——自己为家庭付出、为公司操心,倾尽全力,却连一句理解和肯定的话都得不到。
久而久之,内心越来越不平衡。
“他总是否定我,批评我,打压我。说他比我能干、懂得多,听他的。”
她说,“我心里是有赌气的。你越打压我,我越要做的更多更好。”
“那个时候我们俩真的是一对内耗型搭档。”她回忆,“我看不惯他自以为是,他觉得我太强势、管的多。”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丈夫否定陈华芳、陈华芳反击丈夫的模式,不仅彼此情绪内耗严重,团队也在中间左右为难,沟通效率极低。
都想把公司搞好,但就是合不上拍。
陈华芳说:“现在想想,并不是事有多难,而是我们彼此都在争一个‘我才是对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陈华芳发现,自己的委屈,对丈夫的抱怨,大部分都来源于想要得到对方的认同的心念,她把让自己快乐和自信的开关,完全交到了爱人手里,爱人的一句认同里。
这样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呢?
通过一次次的反省,她追溯到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陈华芳的父母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吵架,甚至打架,所以她从小就对婚姻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她渴望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另一方面,因为从小的经历,她觉得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两种矛盾的认知,让她将自己的希望和幸福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你要给我安全感。”
“你要认可我。”
但现实中,当丈夫没有按照她期待的样子去给到足够的关心、认可、信心,她就会失望、委屈、不甘。甚至告诉自己,不出所料,婚姻果然是不会幸福的。
当她循着自己的起心动念找到问题的源头,她才明白自己这么多年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意义的内耗上。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就要从自己的起心动念上改变。因为,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纯雨公司年会合影
“以前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好听,不体贴。”她说,“但后来我把自己从情绪抽离出来看时,发现有时候虽然听着话糙,但不一定没道理。”
转念的功夫,就在这一思一量间提升。
当先生再提出不同意见时,她不再立即启动防御模式,而是先静心自问:“抛开情绪,他的话有没有可取之处?”
但是,转念说着容易,但真要次次做到,没有那么简单。
陈华芳形容那段时间:“刚觉得自己想通了,一转身,老脾气又回来了。”
但冷静下来之后,陈华芳越来越会“反求诸己”。
“我后来想一想,他说我不行,我心里当然很不舒服。但我对他说‘你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行’的时候,他心里肯定也是不好受的。”
“学着学着,内心越来越通透。”
反求诸己不是要求别人,也不是苛责自己,而是看到可以提升的地方,不断攀登。
很多时候,对方说的语气中好像是在指责自己,这时候,如果内心以良知照见自己,就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是当下对峙、针锋相对。
现在,不管是企业经营,还是夫妻相处,她说“我要素其位而行”,”做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在公司也尊重先生的位置和判断。
慢慢地,她的内心越来越柔软,这份柔软,也延伸到了她与团队的关系中。
几年前的一天,她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企业里干了十多年的骨干员工发文:“我把我的青春献给了纯雨(备注:“纯雨”是陈华芳的企业简称)。”
“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感动,也可能是感概,看完后我就流泪了。我觉得我们员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很多员工都是离家一千公里或者上百公里,他们离家很远很远,几乎很少回家,老婆孩子都是在家里,真的把青春献给了公司,太不容易。我当时就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把企业打造成员工在异乡的第二个家。
当全员学习的机会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接住了这个契机。
尽管先生担心她太辛苦,她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我舍不得放掉这个学习,我要把它带进企业里。让我们的员工,不只是打工赚钱,而是一起让家庭更幸福。”
在一线车间开启的启动会上,陈华芳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颗真诚纯粹的心,很多女工听着听着,红了眼眶。
平时,她定期亲自邀请员工到食堂包厢吃饭,一起聊家常、谈困惑,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大家逐渐敞开心扉。鼓励员工多给爸妈打电话,一周两三次。员工都说,感觉和家人更亲了。
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用心营造的仪式感:年会上,陈华芳提前联系了几位员工的家人,录制了视频祝福,作为惊喜在现场播放。当一位二十年老员工,意外地看到妻子出现在大屏幕上,给他带来一份发自内心的祝福和表达时,这个硬汉躲进音控室,悄悄抹起了眼泪。
“他没想到老婆隔着屏幕有这样一份祝福,给他一种心上的链接。”这些点点滴滴的用心,让“家文化”在企业里真正落地生根。
员工们发自内心地说:“大江满了,小河才能满。”员工们心里觉得,公司好了,自己才更好。
而对陈华芳来说,员工的每张笑脸、每个家庭的温暖变化,都成了她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动力。她发现,原来自信,不是从他人的认可中索取来的,而是在一次次用心付出之后,从别人的幸福、感动、成长中反哺回来。
纯雨公司年会暨员工表彰大会
当陈华芳在成长的路上一步步走得更加笃定,内心越来越柔和坚定时,悄然之间,她与先生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丈夫看她的眼神,变了。不再是习惯性的质疑,而是多了一份欣赏,甚至敬佩。
丈夫亲眼看着她,用温润的文化力量,凝聚起曾经松散的人心;用女性的细腻与智慧,解决了他用强硬手段难以化解的管理难题。
他看到她在企业里深得人心,看到她为员工播下善意、收获感动,也看到她在一场场会议中从容、自信、发光。
丈夫开始在朋友面前由衷地说:“我老婆比我好学,也比我能干!”
出差前,他会特意绕去她办公室,轻轻给她一个拥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让陈华芳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这在过去她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的他们,不仅是伴侣,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家庭中携手同行,在事业中并肩而立,他们共同许下心愿:
不只要把企业经营好,更要通过自身的成长与转变,去影响、带领更多人走进阳明心学的课堂,建设温暖的家庭。
从相互抗衡到彼此成就,陈华芳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自信和爱不是渴求来的,不断提升自己,发自内心地给身边人带去爱,回流回来的必定是温暖和力量。
来源:四部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