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1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老师今年42岁,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也一向自律。她没有纹身,没有吸毒,从不混夜店,甚至连感冒药都尽量少吃。可就在一次体检中,她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HIV)。
消息一出,她整个人几乎崩溃了。她反复问医生:“我到底是怎么感染的?我根本不是那种人!”
医生深入了解她的生活后,才发现,她对艾滋病的6个认知误区,正是病毒趁虚而入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只有“特殊人群”才会感染艾滋病,比如吸毒者、性工作者。但事实上,艾滋病病毒不挑人,只要有暴露机会,谁都可能中招。
李老师有一段短暂又隐秘的婚外情,对方是她的大学同学,早年在海外工作。他们只在一起过几次,但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医生指出,无保护性行为仍是我国HIV传播的主要途径。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3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性传播占比已超过95%,其中异性传播比例高达70%以上。
李老师说,她之所以没使用保护措施,是因为对方“气色很好,生活也很健康”,她实在没想过对方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感染HIV后,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看起来和常人无异。这段时间被称为“潜伏期”,可长达8~10年。
在这期间,病毒依然可以通过体液传播。如果仅凭“看着健康”就掉以轻心,那就给了病毒最好的可乘之机。
“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每次都很短,我也洗了澡,应该不会有问题吧?”李老师试图这样安慰自己。
然而医生明确告诉她:艾滋病毒的传播并不需要“次数多”或“时间久”。只要一次高危行为,尤其是无保护性行为,就存在感染风险。
研究显示,一次无防护的性行为感染HIV的几率虽不算高(约为0.1%~1%),但这不是“安全”的理由。毕竟,这个病毒没有“试用期”,一次就可能是最后一次安全。
这大概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偏见了。李老师起初根本没考虑自己会感染HIV,因为她“不是男同性恋,不属于高危群体”。
但医生指出,这种刻板印象早已过时。艾滋病早已从高风险群体向普通人群扩散,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没风险”的人,更容易被病毒盯上。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数据,女性感染者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在30~50岁的已婚女性群体中,占比超过三成。
李老师说,她每年都有单位体检,但从没被查出问题。
医生解释说,常规体检中并不包含HIV筛查项目。除非你主动提出,或者单位明确安排检测,否则不会查出是否感染。
而且,即使检测了,如果刚感染不久,也可能因为处于“窗口期”而出现假阴性。这个“窗口期”通常为2~4周,不同检测方法略有差异。
要准确判断是否感染HIV,需要使用专业的抗体/抗原联合检测(HIV Ab/Ag)或核酸检测(HIV RNA),并根据暴露时间选择合适的检测时机。
听到确诊那一刻,李老师几乎绝望地说:“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这辈子完了?”
但医生告诉她,这早已不是30年前的艾滋病了。
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普及,HIV感染者只要及时规范用药,病毒载量可以控制在极低水平,不仅生存期接近常人,还能有效避免传播。
国家卫健委早在2016年就实施了“扩大检测、及早治疗”的策略,只要确诊,即可免费接受抗病毒治疗。不少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可以正常结婚、生育、工作,甚至活到老年。
写在最后李老师的经历并非孤例。她没有“乱来”,没有“高危”,只是对艾滋病的认识太过片面,最终让病毒悄然入侵。
艾滋病不是“某些人”的病,而是全社会都应警惕的公共健康问题。真正的安全,不是靠“自我感觉良好”,而是靠科学认知和规范防护。
每个人都该了解HIV的传播途径、检测方法、预防措施。不是为了恐慌,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和爱的人。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
中华预防医学会.《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研究报告》
来源:纵观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