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小米YU7就是买命!"这句出自极氪销售之口的诅咒式推销,近日引发全网哗然。当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出"人生最后一辆车选小米"的语音记录时,暴露的不仅是某个销售的个人失德,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恶性竞争的冰山一角。
"买小米YU7就是买命!"这句出自极氪销售之口的诅咒式推销,近日引发全网哗然。当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出"人生最后一辆车选小米"的语音记录时,暴露的不仅是某个销售的个人失德,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恶性竞争的冰山一角。
10月20日,一名顾客在明确选择小米YU7后,收到极氪销售两条语音:"弟弟,买第一辆车必须选极氪001,买最后一辆车才选小米YU7""你买的不是25.98万,是你的命"。当晚极氪苏鲁战区即开除涉事销售于某某、侯某某,连带处罚店长及城市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该顾客在对话中既肯定小米"懂年轻人",也坦言"若年长五岁会选极氪001",展现理性消费态度。而涉事销售以"销冠"身份发出死亡暗示,折射出部分车企将恶意诋毁包装成"销冠话术"的行业畸形。
销售话术失控背后是残酷的KPI体系。某汽车媒体人透露,新能源品牌普遍设置"试驾转化率""线索跟进率"等指标,某新势力品牌甚至要求销售每日拨打200通潜在客户电话。在特斯拉、理想等品牌销售抹黑竞品的录音证据中,"贬低对手"已成通用模板。
极氪事件中销售敢用"最后一辆车"等极端表述,反映企业培训对法律红线的模糊处理。此前极氪9X预售时遭230个账号集中抹黑,与此次事件同样源于"通过贬损对手获利"的商业逻辑。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律师指出,将竞品与"生命安全"挂钩已涉嫌商业诋毁,若小米汽车追究,涉事方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此类事件维权难点在于证据固定。消协专家建议消费者:对"竞品致命缺陷"等说辞要求书面技术验证;通过微信录音留存沟通记录;善用中消协"汽车投诉直通车"平台。
极氪快速开除涉事人员展现危机处理能力,但更需建立"话术负面清单"及匿名抽查机制。监管部门应将恶意诋毁纳入新能源品牌诚信档案,让企业意识到:骗来的订单比没订单更致命。当诅咒式营销的灰尘落下,唯有尊重市场的品牌才能驶向长远未来。
来源:汽车养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