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2日,信达生物宣布与武田制药达成一项总金额最高达114亿美元的战略合作,中国创新药史上最大BD交易由此诞生,但资本市场却远比想象中反应冷淡。
海闻社观察 新的阶段。
相比今年上半年创新药出海叙事的狂热,如今的市场对这个命题的情绪变得复杂了许多。
10月22日,信达生物宣布与武田制药达成一项总金额最高达114亿美元的战略合作,中国创新药史上最大BD交易由此诞生,但资本市场却远比想象中反应冷淡。
当日,信达生物股价高开6.49%后迅速回落,最终收盘下跌1.96%,报85.2港元/股。在亢奋褪去以后,市场对创新药企出海似乎出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担忧。
图源:公司公告
天价交易
据了解,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的这笔合作,从交易规模到合作模式都创下了行业新纪录。
根据协议,武田制药将向信达生物支付12亿美元首付款,其中包括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此外,信达生物还有权获得最高约102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
这一交易涉及信达生物三款核心抗癌药物——IBI363、IBI343和IBI3001,涵盖了新一代免疫肿瘤(IO)疗法和抗体偶联药物(ADC)两大热门领域。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武田制药将以每股112.56港元的价格认购信达生物的股份,较信达生物过去30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股价溢价20%。这一溢价投资显示了武田对信达生物长期价值的认可。
按交易价值计算,此次合作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授权协议。在创新药出海领域,信达生物的这一成就确实令人瞩目。
高开低走
尽管交易金额创下纪录,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出奇冷静。
10月22日,信达生物股价以95.5港元/股高开,涨幅达6.49%,但随即震荡走低,最终收盘报85.2港元/股,下跌1.96%。总市值维持在1460亿港元左右。
摩根大通在其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信达生物股价于消息公布后下跌,是由于许多投资者对合作方的预期甚高,希望是比武田制药在实体肿瘤领域具优势的跨国药企。
市场担忧的另一个焦点则是首付款相对于总交易额的比例。虽然12亿美元的首付款已相当可观,但与最高114亿美元的总交易额相比,仅占约10.5%。
更重要的是,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这些款项需要满足各项开发和销售里程碑条件才能逐步兑现。一旦不及预期,114美元的总金额只是画饼充饥。
与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不同,信达生物此次选择了更为复杂的“Co-Co”合作模式,也就是双方共同开发且共同完成商业化。
对于核心产品IBI363,信达生物没有简单地把海外权益交给武田,而是选择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并在美国共同商业化的路径。
具体而言,双方将按照40/60比例分担IBI363的开发成本,并在美国市场按同样比例分配利润或损失。信达生物将授予武田制药IBI363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的商业化权益。
公司希望通过与大型跨国药企的合作,将信达本身的综合能力建设起来,但市场对于这种回报相对远期的选择,态度自然会趋于保守。
此外,信达生物将授予武田制药IBI343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全球独家开发、生产与商业化权益。对于IBI3001,武田制药则获得了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全球独家开发、生产与商业化权益的选择权。
潜力几何?
那么,如此巨大的交易金额下,这三款核心抗癌药物的潜力到底如何?
根据公开信息,IBI363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可同时阻断PD-1/PD-L1通路并激活IL-2通路。该药物已进入全球Ⅲ期临床研究阶段,针对IO耐药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全球Ⅲ期注册临床研究即将启动。
IBI363目前已积累超过120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疗法认定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快速通道资格。
IBI343是同类最优CLDN18.2 ADC药物,其针对胃/胃食管交界处癌的Ⅲ期临床研究已在中日同步开展。IBI3001则是一款全球首创的EGFR/B7H3双抗ADC,目前已进入I期临床研究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信达生物在此次交易前已展现出强劲的财务表现和运营效率。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达8.34亿元,成功扭亏为盈。毛利率提升至86.8%,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
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在手现金储备高达146亿元,为全球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产品方面,信达生物已有16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形成了丰富的管线梯队。2025年上半年,公司产品收入达52.34亿元,同比增长37.3%。
这些亮眼数据表明,信达生物已从单纯的Biotech公司逐步转型为具备商业化能力的BioPharma企业,为其全球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显然,市场对创新药企的远期估值已经不再依赖于梦想的折现,越来越多的全球化动作得到落实,投资者自然不再轻易为巨大的交易金额折腰,而是开始进一步从企业的全球化综合能力与交易本身的合理性进行着眼。
中国创新药企业不再只能借着外企的船帆被动出海,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员。虽然中国创新药企的全球化征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信达生物的交易,依然对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实践贡献了有益的探索。
来源:海闻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