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首例HIV-2感染病例,感染病专家解读检测与防控关键问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6:0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1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四川省疾控中心通报了一起罕见的HIV-2感染病例,这是中国内地首次报告的本土HIV-2感染者。消息一出,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很多人都知道HIV-1,却对HIV-2闻所未闻,不免担忧:这是不是一种更危险的病毒?它会不会引发新的流行?普通人该如何防范?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内多位传染病专家,结合权威资料,为大家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医学真相。

“HIV病毒其实分为两种类型,HIV-1和HIV-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介绍,HIV-1是全球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国内报告的艾滋病病例几乎全部为此类型;而HIV-2则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全球病例数远低于HIV-1。

HIV-2同样可以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但其传播力较弱,病程发展缓慢,病毒载量也相对较低。

“简单说,它是‘亲戚’,但‘攻击性’没那么强。”。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四川病例引起关注——它并不意味着病毒变异,而是疫情监测能力的提升和检测手段的进步。

据四川疾控部门通报,该病例在常规HIV抗体筛查中出现“非常规反应”,随后通过HIV-1/2抗体鉴别试剂以及核酸检测确认为HIV-2感染。

“这说明我国的HIV检测体系已经覆盖到更罕见的类型。”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主任医师指出,过去由于技术限制,很多HIV-2可能被误判或漏诊,而现在的实验室能力已可以做到精准分型。

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并无出国史,初步判断为本地感染,提示国内已有HIV-2传播链的可能。

“现阶段公众无需恐慌。”主任强调,尽管此次报告的是国内首例HIV-2感染,但目前并无证据显示HIV-2具有大范围传播的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HIV-2的传播效率显著低于HIV-1,尤其在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方面,其风险更低。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HIV-2的传播力远不及HIV-1,而且其致病速度较慢,很多感染者多年都不会进入AIDS阶段。”主任补充。

不过,她也提醒,HIV-2的隐匿性强、窗口期长,极易被忽略,因此加强早期筛查仍然十分关键。

“目前我国并不建议普通人群单独进行HIV-2筛查。”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介绍,目前全国统一采用的第四代HIV抗体/抗原联合检测,已基本具备识别HIV-2感染的能力。

只有当检测结果异常、或者有特殊流行病学史(如与非洲国家密切接触),才需要进一步做HIV分型检测。

她强调:“公众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常规的艾滋病防控措施,而不是盲目增加检测项目。”

“HIV-2并非HIV-1的‘低配’版,它在治疗上有自己的‘性格’。”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指出,部分一线抗病毒药物(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HIV-2无效。

这意味着,一旦确诊为HIV-2感染,医生需根据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调整用药方案。

目前,我国已将HIV-2纳入艾滋病免费治疗范畴,患者可以接受精准治疗,避免病毒发展至AIDS阶段。

“HIV的传播方式很明确——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主任医师表示,尽管病毒类型不同,但防控原则是一样的:

坚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不共用针具或纹身工具

对孕妇进行产前筛查,阻断母婴传播

若有高危暴露经历,应尽早就医,评估是否使用暴露后预防(PEP)方案

他特别强调:“定期检测是发现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是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检测。”

“每次出现类似新闻,总会有人陷入恐慌。”主任坦言,其实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对病毒的无知和偏见。

她指出,中国现行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已覆盖从宣传、检测到治疗的全流程,“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药物,而是对知识的普及。”

正确认识HIV,才是最好的防疫“疫苗”。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手册》,2023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
[3] 世界卫生组织(WHO)《HIV-2感染与治疗指南》,2021年更新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

相关推荐